华侨大学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

由华侨大学、中国新闻社、福建省侨办、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合作共建的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9月14日在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揭牌。作为研究院的主要活动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同时在此间举行。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出席论坛暨研究院揭牌仪式,出任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并作论坛主旨演讲。

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司长雷振刚,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林辉,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泉州市市长郑新聪,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冯潮华,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章,中新社副总编辑夏春平,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徐德金,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关一凡,华侨大学讲座教授、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庄国土,校领导朱琦环、吴季怀、刘塨、刘斌等出席论坛暨研究院揭牌仪式,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主持仪式。

贾益民兼任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中新社总编辑章新新、福建省侨办副主任林泽春、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李鸿阶任研究院副院长。

“华侨大学敏锐把握时机,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丝路建设贡献力量,十分必要,也很有意义。”出席揭牌仪式的裘援平表示,作为主管部门,国务院侨办将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发展建设,力争将其办成丝绸之路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和丝绸之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智库。

“丝绸之路,路在脚下。”身为名誉院长,裘援平也对新成立的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提出两点希望。

华侨大学地处著名侨乡福建,这里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华侨大学是海内外知名侨校,5万多海外校友遍及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还与数以万计的海外侨团、侨报、侨校保持密切联系。“华侨大学身为侨校、地处侨乡、面对侨胞,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裘援平希望研究院发挥“侨”的优势,围绕“侨”字作文章,深入挖掘如何在新丝路建设中用足用好华侨华人资源,突出研究的特色。

“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研究对象和内容更是十分庞大。”裘援平也希望,研究院的工作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国家和福建省在战略实施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要点,发挥多学科综合集成优势,深入开展基础调查研究,集中内外力量攻关论证,快出成果、多出精品,为中国推进新丝路建设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决策建议,彰显研究理论的实践价值。

“古老的海陆丝绸之路,为中外交流和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世纪的丝绸之路,同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事业。”裘援平寄语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指出,“要多讲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赋予其睦邻友好、互利共赢新内涵”。

裘援平指出,数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大量移民东南亚,在这个方向聚居着80%以上的海外侨胞,中华文化圈催生出以华人为主导、华资为引擎的“华商经济圈”,无疑为以文化为纽带,开展广泛深入的地区合作创造了优良的物质条件。

她称,经过多年努力,东亚地区形成的“梯度传递型”区域分工体系,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及某些次区域合作,深化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间的经贸联系,提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为未来各领域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机制保障和先期经验。

谈及如何顺利有效地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裘援平认为,“必须要有宽广视野、整体规划、科学论证、统筹推进”。

她说,要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要求,细化为基础设施、贸易交往、产业合作、金融合作、能源资源、生态保护、海上合作、人文交流八个方面,立足周边实际和现有基础,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形成国际协调、各国参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间配合的格局。

裘援平指出,要与沿线国家多沟通多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共同举办风情旅游和文化活动,增设友好城市和对口交流。重视发挥华侨华人参与建设、协助攻关等作用,引导沿线国家侨胞侨商积极投身,在促进丝路建设的同时有利侨胞自身发展。

裘援平说,“福建与东盟国家渊源深厚,与东南亚侨胞血缘相连,有丰富的海上丝路文化积淀,在新丝路建设中有独特优势,完全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揭牌仪式上,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华侨大学更好地履行使命提供了高端平台和绝佳时机。他相信,华大海丝研究院一定能在服务国家战略、凝聚世界华侨华人参与新丝路建设、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和共同繁荣等方面大有作为。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指出,创立于泉州的华侨大学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条件。“中新社一定会按照签订的共建协议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把研究院建成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智库。”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外华侨、华人众多,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林辉表示,深化海丝战略研究是福建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海丝研究院的成立对于福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市市长郑新聪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依托全国重点侨乡优势,包括居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近800万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人脉和资源,泉州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成立,为进一步整合侨务、学科等优势资源,推动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章亦表示,将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研究的战略层次,为参与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作贡献。

除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主旨演讲外,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华侨大学讲座教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庄国土也先后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在题为《未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机制与定位》的发言中,李向阳阐述了他对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理解。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对比了亚太地区各种政治经济合作机制后,李向阳提出多元与开放是亚洲发展和区域合作的特点,“必须让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特征,这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充当中国崛起新平台的必然要求,也是亚洲多元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只有这样,中国所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合作框架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李庆新发言的主题是“历史视野下国家、地方、社会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分析了历史上中国与海丝诸国所构成的“贸易—文化圈”后,他提出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建设的长远目标也应该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在经济上互补互利、文化上互信互鉴、理念上包容认同的命运共同体。李庆新分析说,从国家之间的关系出发,海丝战略意味着开明、开放、宽松的政策;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沿海省份就要承担部分外交和外贸管理职能;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民间力量才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他建议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海陆统筹,地方和社会应该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多管齐下,才能做好海洋文章”。

庄国土做了题为《新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回顾和展望——兼论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的发言。他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中外交往之路,它既是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是在国内繁衍生息的外国移民后代,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通过举例,庄国土指出,海外华侨华人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潜力,打造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能够进一步扩展中国的地缘经济纵深、强化中国地缘政治利益,构建稳定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丰富中外文化和人员交流。庄国土建议继续发挥福建人的海洋和商业意识、网络闽侨关系,发挥福建在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抓住海丝战略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