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方民族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对于北方民族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这些年来吸引了大批学者投身其中,呈现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并取得巨大的学术进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中的不足,以下做具体分析。

一 中外学界的研究现状

以往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多附于萨满教的相关研究中。萨满造型的本质属性是宗教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承载萨满教观念的载体之一,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始终无法与萨满教分离,特别在研究的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往往附属于萨满教的研究中。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才逐步以萨满教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理论与研究方法方面有所突破。一个重要的突破是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我国萨满教活态文化是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东北地区已成为世界上可以实地考察与研究濒于失传的萨满教文化难得的田野考察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应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取得显著成果。如俄罗斯人类学家史禄国的《通古斯萨满教的基本理论》《满族的社会组织》《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北方满族族群的萨满文化现象。1940年日本学者龙泽俊亮《关于现存满族的信仰——萨满教》《满洲的街村信仰》从民俗学的视角考察了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萨满教表现形式。同年日本学者大山彦一考察了吉林市赵氏家族的家祭活动,其论文《萨满教和满族家祭制度》记述了满族家祭的真实过程,是较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41年赤松智城、秋叶隆曾出版《满蒙的民族和宗教》,着重考察20世纪中前期东北地区满族、蒙古族、赫哲族萨满教的民间传播情况。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米哈伊·霍帕尔博士曾于1991年至2008年间七次访问我国,先后赴吉林、海拉尔、通辽和新疆等地,对满族、蒙古族、达斡尔、维吾尔、哈萨克等族萨满教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生活在都市的萨满后裔对传承萨满文化具有天然的责任感,他们坚持举行的各种传承活动是传承萨满教传统的重要方式。日本南山大学《亚洲民俗研究》主编彼德博士曾多次赴海拉尔,对达斡尔族萨满进行跟踪调查,这段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无萨满”的萨满时代》探讨了我国东北地区一些民族萨满教遗存的现行状态及特征。[1]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意大利那波里东方大学曾签订合作研究萨满教的协议,对维吾尔、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进行为期45天的联合考察。[2]国际合作为我国萨满教调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末荷兰艺术家沙希(Sagi Groner)在我国合作者苍鑫等艺术家的陪同下,赴吉林九台、海拉尔区鄂温克自治旗进行满族和鄂温克族萨满艺术的田野调查。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与研究方法能启发并推动国内学者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我国北方萨满文化的考察与研究成为国内外大批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宗教学者积极关注的“引力中心”。这一趋势下萨满文化研究成为独具特色、多元互动的学术领域,北方地区的学术研究团队数量及影响已经形成规模,从事萨满文化研究的团体和机构有国际萨满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后简称中国民协)萨满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协萨满文化研究中心、长春大学萨满文化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和萨满文化博物馆等,整体看东北地区的研究机构占的比重较大。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海拉尔达斡尔萨满文化博物馆、伊通满族文化博物馆、长春大学萨满文化博物馆藏有部分宫廷萨满资料和有关萨满文物资料。我国萨满教研究主要以本土萨满教研究为研究对象,在东北、内蒙古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成果较丰富,这一地区满、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蒙古、达斡尔、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等民族至今仍有活着的萨满,其中某些氏族仍遵循一定的程式产生氏族萨满,并举行族祭活动。此地区信仰萨满教的部分民族仍保留着渔猎、游牧经济,这种社会经济形态是萨满教存活的沃土,为萨满教传承创造了条件,也为“活态”萨满教研究提供了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萨满文化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凌纯生的著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从民族学的视角展示赫哲族的萨满教信仰习俗,是极为难得的民族志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取得卓著的成果,如《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达斡尔族历史调查》、《尼山萨满》满文本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学者对吉林、黑龙江地区的满族石姓、杨姓、关姓、厉姓、臧姓等诸家族的神祠、神本、神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80年代初,我国出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田野考察方面,历史学家佟冬承担东北少数民族原始文化项目,整理了永吉乌拉街等地区的《满族瓜尔佳氏萨满教礼》《海东青》《满族陈汉军张姓萨满祭礼》等珍贵的民俗资料。学术论著方面,秋浦《萨满教研究》、满都尔图《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王叔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萨满教》、伍韧《萨满教的演变和没落》,赵展整理的《尼山萨满传》,姜相顺等编写的《辽滨塔满族家祭》,吕大吉、何耀华主编的《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波·少布撰写的《黑龙江蒙古研究》,赵复兴撰写的《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等,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史料。80年代后,萨满文化的研究逐步进入专题研究阶段,出现微观剖析的研究趋势。如刘厚生与石光伟共同编著的《满族萨满跳神研究》记录了满族萨满教传播中弥足珍贵的口碑传承资料,关注祭祀神词方面的研究;宋和平的《满族萨满神歌译注》以诗歌的形式译注三十篇大神神歌、十篇家神神歌、六篇送神神歌,在萨满神歌原始文本研究领域做出贡献;宋和平与孟慧英合著的《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对口耳相传的萨满神话进行拯救性研究。而后萨满研究领域出现一批以萨满教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如乌丙安的《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原始文化根基》、富育光与孟慧英合著的《满族萨满教研究》和《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郭淑云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等。其中孟慧英的《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借鉴吕大吉的“宗教四要素”理论,从宗教学理论高度,提出从萨满教的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及体验、宗教行为与活动、萨满教的社会组织四方面进行萨满教体系的结构性界定。满都尔图《中国萨满教研究十年》、孟慧英《中国萨满教研究20年》、色音《中国萨满教研究20年》、郭淑云《中国萨满教若干问题研究述评》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成果,针对萨满教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研究。以上相关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个侧面提到萨满造型艺术的情况,为萨满造型艺术研究提供了资料准备。

从艺术的视角研究萨满文化是国际萨满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宗教诞生之初就需要视觉艺术的阐释与宣传,视觉艺术的存在是宗教传播的重要方式,图像直观表达的作用下,视觉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教义与规约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具体图像。民众的宗教经验大多来自他们对宗教的直接参与,而非宗教经典,艺术便成为宗教宣传的主要媒介。任何宗教艺术都是综合性艺术。德国学者洛梅尔《早期猎人的世界:巫医、萨满和艺人》提出著名的“萨满教是原始艺术的综合体”的观点,在其书中阐述了萨满教的活动隶属于艺术范畴的思想,如“萨满教实质上就是使公众传统神话中的形象生活化并发生作用,利用其形象感染力给予人们思想以影响,所以萨满教的活动就其主要部分而言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即戏剧表演、歌唱、舞蹈和造型艺术”[3]。1993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和2011年在华沙召开的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上,其中心议题分别为“萨满教与表演艺术”和“萨满教与艺术”,其肯定了以艺术学视角研究萨满教的重要价值。而2004年在加拿大举办的萨满教研讨会的议题“北亚萨满教艺术”也强调艺术层面的研究,这是由渥太华大学古典与宗教系主办的国际会议,会议肯定了萨满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萨满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从艺术视角进行萨满教研究成为研究的新趋势,这一新趋势首先表现在萨满服饰研究方面。俄国民族学家C.B.伊万诺夫的著作《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伯利亚民族造型艺术资料集》对西伯利亚民族的萨满教服饰形制与演变做了系统梳理,是萨满服饰方面的力作。关于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服饰的专门研究有U.赫姆伯格的著作《萨满的服饰及其意义》——探讨了渔猎、游牧文化对萨满服饰的影响,英国人类学家E.F.琳达格林的《中国东北达斡尔、索伦、诺敏人的萨满服饰》——是较为细致的个案研究。国际萨满造型艺术研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方向,带动了国内萨满造型艺术研究。

我国萨满教造型艺术研究起步较晚,而且附属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研究领域,早期萨满教造型艺术研究多为资料介绍,但其成果多来自田野调查,考证翔实,极具启发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如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鄂·苏日台编著的《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鄂晓楠与鄂·苏日台合著的《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韩中日俄萨满教比较研究》等研究成果的涌现为萨满造型艺术微观研究拉开了序幕。

一些学者的萨满艺术研究已经进入以艺术学科理论为主、综合运用其他多学科理论的研究阶段,此阶段中的研究成果斐然,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采集图像资料是近年国际研究的新走向,如苏联学者曾出版关于西伯利亚萨满艺术的著作。1995年匈牙利社会科学院研究萨满教的教授米·霍帕尔编辑出版北亚、东北亚各地萨满活动图集《萨满图集》,介绍楚克奇、埃文基、那乃、索伦、蒙古等珍藏的萨满教实物图照,他曾制作一系列有关雅库特、那乃、布里亚特、满、柯尔克孜、达斡尔、朝鲜、图瓦等民族萨满的纪录片,其中人类学电影《欧亚大陆萨满》在国际人类学电影上获最佳科学纪录片奖。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满学家乔瓦尼·施达礼博士出版大型萨满画册,刊发清乾隆年间满族赵姓萨满祭礼《祭礼全书巫人诵念全书》手抄绘画。[4]近年国内关于萨满造型艺术的论著多介绍萨满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宗教内涵,如鄂·苏日台《萨满(博)服饰与原始信仰比较研究》从服饰的角度揭示萨满教原始信仰的内涵,另一篇文章《萨满文化中的造型艺术》[5]举例介绍了自然崇拜造型艺术、图腾崇拜造型艺术、始祖崇拜造型艺术、萨满造型艺术的变异性特征;康建春的著作《萨满服饰造型艺术研究》从神帽、神裙等方面对萨满服饰进行微观研究;刘桂腾专著《满族萨满乐器研究》揭示萨满乐器的实用功能与象征功能;色音的《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美术探析》分析萨满画在萨满文化体系中的装饰、符号等多种功能,色音的《中国萨满文化研究》列举大量萨满文化习俗,勾勒了萨满艺术出现的文化背景;仲高的《西域萨满教岩画的文化阐释》阐释了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分布的萨满教洞穴岩画的文化内涵;夏继明、邵哲文的《萨满教雕刻绘画文化形式》通过萨满教的神偶群体,研究萨满艺术的雕刻形式;宋和平的《满族萨满跳神的表演艺术》研究萨满舞的表演特征;王纪与王纯信的《萨满绘画研究》与《萨满剪纸考释》对萨满岩画、神灵绘画、服装绘画、神鼓绘画、剪纸等进行精心梳理;王松林的《远去的文明——中国萨满文化艺术》从艺术角度对萨满教主要艺术形式进行分类,并阐述其艺术价值;闫沙庆《鄂温克族萨满文化与造型艺术》着重研究鄂温克族萨满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吕景利《浅谈满族萨满跳神所呈现的艺术特征》从鼓乐、舞蹈、神歌三方面分析萨满舞蹈的艺术特征;郭淑云撰写的《萨满造型艺术特征》《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萨满面具类型》及《萨满教表意符号形态研究》等论文从宗教学、民族学等角度论述了萨满教造型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是宗教属性;李宏复的专著《萨满造型艺术》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列举了萨满造型艺术的形式;富育光的著作《萨满艺术论》着重于北方民族世代萨满传统造型艺术的展示,从萨满神偶、神服、神歌、舞蹈、面具、柱徽等方面研究萨满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情况。近年艺术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开始关注萨满教造型艺术,如郑光旭硕士论文《中国北方萨满面具艺术研究》探讨萨满面具发端、分类、艺术特征、文化价值。[6]朝鲁硕士论文《论萨满教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讨了萨满教造型艺术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7]李慧硕士论文《萨满图腾与东北地区服装关因》研究了萨满教图腾图案符号在东北民族服饰中的影响。[8]胡卫军博士论文《东北萨满艺术与相关民俗》归纳了萨满教神偶、服饰、神鼓及其他法器的艺术形态及象征含义。[9]以上学者从不同方面为北方民族萨满艺术的基础性研究做出贡献。资料的积累为进行新的理论综合打下更坚实的资料基础。正如宗教学家吕大吉教授曾指出的:“各种宗教起源论和宗教发展观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从不同方面加深了我们的认识。我们不是因此而离开真理,而是更接近真理。学术上的争论只不过是在告诉我们:应当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加强对世界各民族原始宗教的调查研究,收集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的事实,为进行新的理论综合打下更坚实的资料基础。”[10]资料的收集、整理是深入研究的必备途径,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从艺术学视角进一步探索萨满造型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萨满教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相关研究日益深化。国内外学术领域有关萨满艺术个案的研究的论文不断问世,可谓成果累累。然而,当前萨满艺术研究领域中的学者多为非美术专业的学者,囿于学科视野,多数学者着重从史的角度,用考古的方法,运用民族志的资料进行研究,在材料方面可谓丰富翔实,然而从美术学的视角关注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比较少。而且,对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只限于对某个艺术门类个案的研究,例如萨满祭祀绘画、萨满刺绣、剪纸等。从宏观上系统地对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北方诸民族的萨满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综合性、全局性地把握与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从艺术学的角度看,虽然已发表的论著多以“萨满造型艺术”为关键词,但理论鲜有新见。更重要的是,已发表的论著多以列举萨满造型艺术的实物形态和文化内涵为主,没有学者从艺术学的角度直接阐释萨满艺术的审美规律,进行形式美的法则方面的研究。萨满造型艺术的独特性在于这些精美的崇拜物在创造时,内心体验和动机与其他艺术品不同,萨满造型艺术美感生成有其特定的宗教氛围,萨满造型艺术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有一个生发、固化、追加的过程,其具有独特的审美规律。仅仅列举大量的资料不足以说明萨满造型艺术的独特性,还应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规律。目前较少学者进行萨满艺术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方面的研究,即使涉及艺术内涵、宗教特征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归结为萨满教信仰观念的体现,没有从萨满艺术形态中总结艺术规律,未触及萨满艺术研究的本质,目前从美术学角度系统研究萨满造型艺术的艺术规律的论著仍未出现。

从艺术学角度看,用揭示艺术学科审美内在规律的标准来衡量,当前萨满造型艺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停留在资料搜集、个案研究阶段,研究重点多围绕着宗教内涵、文化内涵展开。此阶段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研究都存在缺陷。宏观层面上,未能将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针对萨满艺术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围、艺术理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微观层面上,未能针对个案,系统研究萨满造型艺术审美规律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传承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艺术学科的角度看,萨满造型艺术研究中出现的弊端较为明显,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特征个案的简述,对萨满造型艺术本身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其分类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并未上升到艺术学理论与方法的层次,研究缺乏艺术理论指导,研究目的模糊。当前的研究状态无助于积累揭示艺术学科内在规律的具体研究成果,研究始终处于同一水平层面,不利于学术成果的结构化、体系化。简言之,当前萨满艺术的研究在挖掘审美规律方面存在空白,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北方民族萨满艺术中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