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联大军事时局评论(一)
- 戴美政
- 5221字
- 2020-08-29 06:52:54
展望世局
蔡维藩
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二年五月,轴心国全面胜利。一九四二年五月以来,同盟国开始反攻,在远东、非洲及欧洲,全都胜利。今日进入一九四四年了,盟国人士早就对这一年抱着甚大的希望,希望在这一年之内,盟国将有更大的胜利,也希望这一年的盟国胜利,能够提早德日二国最后失败的时日。本文就各方面实情,来瞻望这一年战局可能的发展。
先看出来战局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二年五月是战争初期,由于一般爱和平的国家抗拒侵略的准备太不够,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日战争爆发,一九三九年九月德波战争与欧洲战争爆发,及一九四一年六月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意、日三个侵略国家一再利用偷袭与突击手段,屡获胜利,而一般被侵略国家才开始决心重整军队,次第联合结盟,以为长期抗拒之准备。所以战事虽然进行几年,它仍属于初期阶段。这阶段中侵略国胜利局面,直至一九四二年五月才开始转变。
(二)一九四二年五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是战局转变时期。在这一年,太平洋的珊瑚海战与中途岛海战,中日浙赣之役,苏联史城保卫战,北非盟军反攻,是促使各战场局势转变的重大战事。然全局转变的主要关键则是北非盟军反攻胜利。因为盟军在这方面胜利,同盟国切实把握从印度到非洲的广大根据地。中、美、英、苏保持联系,根本打消轴心国对盟国各个击破与德日会师印度的梦想,进入主动地位,彼此战略配合,逐渐转守为攻;因为德义在这方面失败,轴心国失去这个根据地,德日无法联系,不能发挥共同战略,退居被动地位,各自孤单挣扎,逐渐转攻为守。在这一年战事中,同盟国逐渐胜利,轴心国渐渐失败,而半年北非盟军反攻胜利却已先将战事初期双方在战争中的地位完全翻转过来,切切实实注定了同盟国必胜与轴心国必败的命运。
(三)一九四三年五月至十二月是盟国全面反攻准备时期,军事方面西南太平洋盟军由六月三十日登陆伦多沙岛,续向所罗门、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反攻,中太平洋盟军由十一月廿一日登陆梅金和塔拉瓦,续向吉尔贝特群岛进攻,并向马绍尔群岛袭击,东南亚盟军总部成立及中国空军加强,皆是对日大规模反攻的准备。地中海盟军,由七月九日登陆西西里岛,续向义大利半岛进攻,将义大利驱出战场,获得地中海制空制海权,苏军由七月廾五日击溃德军第三攻势,续向聂伯河一带反攻,中路威胁波境德军,南路威胁克里米亚德军,准备夺取将来策应西欧与巴尔干新战场的基地,美英空军连续大规模轰炸欧陆与德国,毁灭其政治的与经济的神经中枢,皆是对德大规模反攻的准备。战略方面,一九四一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八月罗邱会议及一九四三年十月与十一月间美英苏的莫斯科会议与中、美、英的重庆会议,或作局部战略的决定,或作僵尸战略的初步决定。自十一月二日四国宣言成立,又经十一月二十二日自[至]十二月六日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及二次开罗会议,同盟国齐一作战目标、计划与步骤,完成全球性反攻战争一个整体战略的准备。外交方面,十月十二日英葡缔结亚速岛租借协定,十二月四日至六日二次开罗会议美、英、苏与土耳其成立合作基础,则是为反攻欧陆而争取中立国、附庸国及沦陷国的外交准备。
第二阶段的战争转变,一面结束轴心国战争初期的胜利局面,一面开始同盟国转守为攻的局面。第三阶段,同盟国一面把握第二阶段的有利转变,一面奠定今后的胜利基础。一九四四年同盟国将根据第三阶段军事战略,及外交种种准备带动反攻德日二国的大规模战争,使这一年成为战争决定年。
在德黑兰会议中,罗、邱、史三氏必已为开辟欧洲新战场问题,作了最后决定。国际人士断言他们决定了“超第二战场”和最可能的巴尔干战场。“超第二战场”,大约是指着美英盟军同时在西欧和北欧反攻说的。这个战场的开辟,须要美英雄厚的准备,也须要苏联攻势的严密配合。
巴尔干战场的开辟,包含美英与苏联军力配合与土耳其参战两个问题,前者必在德黑兰会议中有了决定,后者当是二次开罗会议的主题。二次开罗会议结果,关于土耳其参战问题,大家作过不少揣测。其实,公报已明说,美、英、苏、土四国已经树立合作基础,后来土耳其外长也有这样说明,英外相艾登也向国会这样报告。土耳其参战不成问题,不过何时参战?如何参战?事关全局机密,她们皆不能明言,也不能透露消息。明显的很,今后土耳其的动向,必以四国已有谅解为准则,一旦巴尔干战事出现,土耳其的行动当可说明谅解的内容。
十二月二十四日伦敦发表公报,宣布艾森豪威尔任英美解放欧洲远征军总司令,地中海义大利境对德轰炸等司令的任命,亦同时发表。廿三~廿四日盟机对柏林作第九十四次大规模空袭,并出动飞机三千架以上,对法国北部沿岸各地作空前大规模的轰炸。三者显示盟国发动欧陆大规模反攻时间不会过迟。
十月二十日史末资将军说“明年将全面反攻德国”,十一月九日邱吉尔首相说“一九四四年欧洲战事将达于最高峰”,已够说明将来盟国反攻的规模。而近来惯打头阵的德将隆美尔,由巴尔干而北欧、而西欧的奔驰也可暗示将来盟国反攻规模必然庞大。一但[旦]准备成熟,盟国或将向西欧、北欧、巴尔干同时登陆,配合东欧苏联反攻,形成四方面同时反攻的战局,否则这几个战场发动的时间,也不会距离过远。但相信义境盟军必先收复罗马,使盟国在反攻欧陆期间增加政治攻势的力量,与空袭欧陆及巴尔干的便利。
盟国空军战略方面,将来也必同时发挥更大威力。由来盟国对德空袭的威力已不容忽视。十月间由德释回的英国战俘,甚且认为盟国空袭程度继续保持下去,耶稣诞节左右,战事颇有结束可能。本来凭着飞机高度生产力,美英二国以“平民式的武器”的空军减少“贵族式的武器”的海陆军损失,在地中海战场,已获得优良效果,而由来大规模轰炸德国,又确已在人力与物力两方面消耗她不小的战斗力。将来大规模反攻发动,盟国空军必将利用英国本部、东欧、义大利,也可能利用土耳其等基地,对“欧洲堡垒”和它的样本作昼夜不停的“穿梭式”轰炸。
盟国全面反攻战局出现,德国只能从事于内线作战的防御战,可是由“欧洲堡垒”边缘继续扩大的战局,终必逼使德国军力因不够四面分配而表现其“冻结”状态,而四面昼夜不停的“穿梭式”轰炸同时出现,终必于协助盟军攻势进展,与摧毁德军战斗力量,动摇德国军民战斗士气。在盟国这样紧张反攻之下,沦陷国随时策应与附庸国相继反正,也可增加盟国反攻的声势与便利。
盟军天空与陆地攻势同时并进,邱吉尔首相的“一九四四年欧洲战事将达于最高峰”的假定,颇有成为事实的可能。而这一年最高峰的战事,虽或不能结束欧洲方面的战局,但其势力当可奠定盟国军事胜利结束的基础,也可连带显露欧洲战事可能结束时期的征象。
远东方面战场条件与欧洲不同,它分布在太平洋与亚陆两面,面积广大,战事散漫,而苏日之间,迄无战争状态存在,所以远东战场决不像欧洲方面,无论德国势力如何强大,轴心战场始终在被包围状态中的,这是有利于同盟国最后反攻。再加以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年美英采用“先欧后亚”的政略与战略,又为盟国今后反攻远东战争,暗伏着若干困难。
幸自一九四三年六月起,太平洋与亚陆,均曾作了军事上准备,西南太平洋与中太平洋盟军的进展,为将来反攻日本奠下相当巩固基础,而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又为欧洲与远东双方战略作了合理配合,今后远东反攻战略的推进,自将较已往为顺利。然若说就在一九四四年之内,远东战局即可扩至日本本土,似仍为过分乐观的假定。因为“一九四四年欧战事将达于最高峰”的假定,果然实现,事实上不会容许盟国,再将远东战事发展到和欧洲战事同样最高峰。倘苏联对日宣战,情形当大变,但这也须视欧洲战事局势能否容许苏联,同时两面作战以为断。同时整个太平洋东南亚,及中国大陆许多天然限制与困难条件,也须次第克服。盟国策划对日大规模反攻战略,须将这两方面实情打算进去。
据过去一年以来,太平洋盟军发展实况与趋势来看,一九四四年远东战局,颇有几步发展的可能。
遵循半年来西南太平洋盟军的胜利,和最近中太平洋的攻势,盟国一面加紧扫荡新几内亚、所罗门,及新不列颠的日军,一面陆续攻占日本代管的马绍尔、马利安纳及加〔罗〕林群岛,两面相互策应前进,以期肃清西南太平洋与中太平洋的日本势力,而为将来盟国海洋方面大规模反攻根据地之一。在这一步发展中,像新不列颠的拉布尔和加罗林的土鲁克等地,必将连续演出剧烈的争夺战。倘日本放弃舰队避战的战略,中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也将同时出现多次海空大战。这两个洋面日军肃清之后,盟国是否进而反攻菲岛与马来,拟或再进而配合中国反攻,切断台湾至海南日军最强防御线,另开盟国远东海陆间交通线?尚须视欧洲战事进展程度以为断。
美国战略家尚有另一种看法,他们比较北、中、西南太平洋,中国大陆及东南亚诸方面地理条件,认今后中太平洋为反攻日本本土最捷径的路线。美国若干军事家颇主张先以能载二三千架〔飞机〕的航空母舰,配合主力舰队,将战争带到日本本土,至少可以毁灭一部分日本空军,并搜索其舰队,逼它决战。由来日本舰队确在避战,其一部分较优良的空军亦在藏匿中,倘美国果从中太平洋发动这样对日本本土海空攻势,上述目的可能达成,但这须视美国航空母舰有无宏大的实力和太平洋它方面盟军能否作有效的策应以为断。
远东战场情形较欧洲为复杂,今后一年内,它的战局如何发展,至难揣测,但至少我们可以相信,(一)盟军必先致力肃清西南太平洋的日军。(二)中太平洋盟军再前进,须要北太平洋盟军发动策应的攻势。(三)西南与中太平洋盟军再前进,须要东南亚、中国大陆及北太平洋同时反攻策应。(四)太平洋盟军发展期间,日本舰队可能出而决战,否则盟军势力达于小笠原群岛区域,日舰队恐不能再避免决战。倘苏联对日宣战,或欧洲盟军胜利迅速,上述四步骤的进展必更快,否则进展将缓慢。十二月二十六日盟军在格劳斯特角登陆,不久将展开的拉布尔争夺战,当为今后西南太平洋战局转变的枢纽。
至于整个战略,无论今后一年战局如何发展,盟国必以切断日本海洋运输线,与逐渐缩小对日包围圈为主要目的;因为太平洋与东亚大陆面积太广大,盟国必须以各方面,逐渐缩小对日本本土包围圈,缩短进攻日本本土的距离,同时日本海洋占领区域也太广大,盟国必须切断他占领区域间,及日本本土与占领区域间的运输线,逼使日本海、陆、空军各方面调动不开,国内外呼应不灵。如盟国这二目的达成之时,即为日本最后失败开始之日。
本文划分战局演变的第一阶段一经结束,轴心国侥幸时期完全告终,而德日二国即已开始失败。第二阶段的转变,全对盟国有利,德日二国最后失败的命运,又已切实注定。第三阶段,盟国全面反攻准备完成,一九四四年的战局,则将决定德日二国,最后失败的时日。
关于战事结束时日,很多人作过推测。有人说,欧洲战事结束在先,远东战事结束在后;有人说,全局战事将于一二年内结束;又有人说战事可能迟至一九四九年方可结束。比较的说,苏联人士最稳健,始终未作战事结束时日的揣测,他们认为这是艰巨的战争,所有盟国应出全力来缩短它的时日。英国也不多加揣测,他们许多承认像邱吉尔首相作的“一九四四年欧洲战事将达于最高峰”一类的假定。美国方面若干人士认为战事可能在一九四七年结束,而霍布金斯则说卡港会议(一九四三年一月)的战略,是根据五年作战计划决定的,现因义大利投降及各战场胜利关系,战争可能提早一年结束,对德战事尚须半年,对日战争,于对德战事结束后,尚须半年。照他这样说,战事结束于一九四七年的假定,和美国许多人士观察不谋而合。霍布金斯任罗总统顾问多年,他熟悉盟国战略与全局战况,他的见解,与论断似较可靠。虽然,义[美]、英、苏三国人士,在观测战事结束时日问题上面,抱着对敌人戒备心理,则是一样。
北非战事结束之后,同盟国与轴心国政府当局对各国人民的表示,显然起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同盟国方面始而警告人民的是“败勿馁”,继而言“胜勿骄”,最近则是“勿对最后胜利即将来临作过分乐观”。轴心国方面始而宣传“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继而宣传“解放欧洲”和“解放远东”。最近德国对他本国警告说,“一九一八年的命运决不会重演”和“德国人民为生存必求战胜”,而日本对他本国人民呼吁的说“战争胜负将在一九四四年决定”,“政府集中全力与人民共同争取最后胜利”,“目前战局以英美不惜重大牺牲,竭其全力发动反攻,企图于短期内击退日本”,及“情势严重决非语言所可形容”。她们这样警告人民语调的前后不同,显示同盟国与轴心国间最后胜败谁属的明白征象。虽然,轴心国已临最后挣扎关头,她们拼死作防御战,势所必然。盟国有资格的军事家,断定轴心国对防御战不独早有准备,亦且久有研究。就实情论,今后同盟国攻势战斗将亟勇猛,轴心国防御战斗亦必剧烈。由于这些战争实情和战局趋势的显露,今后盟国必胜利与战争必艰苦,已为一般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
一九四四年的战局发展亟关重要,这一年盟国将经由一次比一次艰苦的战争,来获得一次大一次的胜利;结果这一年战局发展,将有决定轴心国最后失败时日的力量。
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云南日报》194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