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2014
- 彭翊
- 3583字
- 2020-08-30 00:35:31
三、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我国文化消费环境的日趋完善、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已成为颇具特色的消费热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一)文化消费环境日趋完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国家为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加大文化消费补贴力度,建设、改造剧院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鼓励机关、学校和部队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发展覆盖主要城市的文艺演出院线,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等。
全国各地积极配合完善文化消费服务环境,通过文化消费补贴、展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2年,广东省委宣传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深入全省各地,调研文化强省建设一年多来的工作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和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政策措施,重点提到了给予文化消费更多的补贴。从2012年到2015年,广东将逐步提高省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额度,帮助欠发达地区完成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补贴标准;为城乡社区公众文化活动热心人和组织者授予荣誉称号,逐步纳入有关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骨干、能人、名人、热心人的积极作用,广东省将聘用文化协管员开展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日常性工作,省市县镇四级财政将按比例给农村文化协管员一定补助。为了保障低保户的基本文化权益,广东将给予全省城乡低保户每人每年一定的文化消费定额补贴,主要用于全省城乡低保户订报、购书、看电影、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消费。文化消费补贴从实施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开始,珠三角9市由各市自行负责,粤东西北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和市县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采取搭载银行卡的方式发放,由商业银行制发“文化消费补贴”专用卡,建立专项账户管理。对于目前在全省蓬勃发展的民办博物馆事业,广东将选择符合标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民办重点博物馆给予重点资助,并视规模给予一定的维护运行经费补助。
浙江台州市委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决定》已明确要“激发民营资本办文化活力”,研究出台扶持民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努力把台州建设成为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城市。为了给台州商人队伍搭建兴办文化产业的大舞台,政府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引导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影视创作、出版发行、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大力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力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发展;积极推进市场空间大、拉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的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集群效应,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出现井喷态势。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的大背景下,政府已经把扩大文化消费融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把人民群众对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愿望,变成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市场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由526元增长至1102元,7年内提高109.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则由295元增长至396元,7年内提高34.2%。
从文化消费规模来看,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截至2012年底,全国艺术表演场馆坐席数75.2万个,文化馆、文化站数量分别为3301个、4.1万个,2012年艺术演出场馆观众人次为1.9亿人次,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为4.3亿人次,举办展览11.5万个。文化艺术场馆建设和展览、演出的举办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数据,出版物消费与人均拥有的水平同步增长。2012年全国居民和社会团体出版物零售总额648.0亿元,较2011年增长11.3%;每百万人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306种,增长11.6%;人均年拥有图书5.9册,增长2.3%;人均年拥有期刊2.5册,增长1.3%;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97.6份,增长2.7%。我国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0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109.9亿元,同比增长36.2%,比2002年全年票房(8亿元)增长将近13倍;其中国产片票房占比62%以上,同比增长144.2%,进口影片票房下降了21.32%。这些表明我国人民出版物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电影消费旺盛,对国产片的消费需求在迅猛增长。
(三)文化消费缺口仍然很大
发展文化消费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视角看,文化消费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交通、餐饮、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强大作用。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与一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美国或西欧地区,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而我国的平均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7%左右,沿海重点省份占比超过15%。按照文化消费总支出在GDP占比5%换算,我国的文化消费支出应当在3万亿元左右,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万亿元,因此,我国文化消费上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大的缺口,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重视物质消费、轻视文化消费的传统心理抑制文化消费增长。物质消费是基础,重视物质消费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居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比例失调,舍得把钱花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上,舍不得花钱购买书报、参观、看演出、旅游,认为“不值得”。还有一种现象是,虽然对购买文化产品舍得投入,家中电脑、音响、照相机、摄像机、多种乐器等一应俱全,但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不高,有的成为“摆设”,物质文化消费增长而精神文化消费质量、水平并未得到提升。
第二,经济收入水平制约文化消费增长。按照各省出台的中低收入标准,各地区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他们的收入在扣除日常衣食住行消费以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已经不多。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不健全,许多百姓即使有钱也喜欢存着以备不时之需,而不会轻易用于文化消费。据云南省社科院测算,全国城乡积蓄若上升1%,文化消费就下降0.65%。长期以来,“余钱”里的积蓄部分一直在上升,文化消费的比重则在逐年下降。
第三,认为文化消费就是“消遣娱乐”的心理影响文化消费质量提高。一些人认为,文化消费就是打发闲暇时间,就是找乐,因而不自觉地消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产品。例如,吉林省比较突出的是“二人转”演出,其为迎合观众而时常有“脏口”和低级庸俗的表演。有相当多的居民对更新知识、发展自我、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缺乏兴趣,深层心理就是“上班干活,下班找乐,别想那么多”。这种心理倾向影响大众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的真正提高。
(四)文化消费研究受到重视
文化消费的水平不仅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也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缺乏对文化消费的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将无法有效地收集和监测文化消费状况。通过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来科学、全面、客观地展现我国各省市文化消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工作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我国很多科研机构也纷纷开展了文化消费的研究工作。
2012年12月22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与品牌城市”国际论坛(2012)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指标体系。在论坛开幕式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刘玉珠司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牛维麟教授共同为“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指标体系发布会揭幕,课题组代表向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指标体系以社会心理学的“消费行为模式理论”、市场营销学的“营销刺激与消费者反应理论”、消费者行为学的“消费者购买意愿与消费能力理论”、“消费者满意度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文化消费的具体情况,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满意度五个方面全面反映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经过文献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和指标层层筛选,构建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见图1—2)。
图1—2 中国文化消费指标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