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上半叶道德社会学从洋科学变成本土科学的历程

(一)中国道德社会学的开端

1903年,严复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为《群学肄言》,由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这既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开端,同时也可以视为中国道德社会学的开端,依据有二。

其一,严复所用“群学”一词,来源于《荀子》:“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生活、分工协作以及建立社会组织和秩序的基础。据此,严复认为:“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能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今夫士之为学,岂徒以弋利禄、钓声誉而已,固将于正德、利用、厚生三者之业有一合焉。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之事操其本耳。”[英]斯宾塞:《群学肄言》,严复译,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可见,严复已明确地将社会学视为认识和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寻求“正德之根本”的一门重要学科。

其二,在严复看来,道德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核心标准,“盖深知夫群之差数功分,皆取决于其民德之何如,使本弱也,而忽强;本贫也,而忽富;本僿野也,而忽文明。必无是也。民德未孚,虽以术为之,久乃废耳。”同上书,312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严复希望通过介绍和研究社会学,以改变当时中国那种“民智已下,民德已衰,民力已困”的状态,即“群学治,而后能修齐治平,用以持世保民以日近于郅治馨香之极盛也”严复:《原强》,载《严复集》,第1册,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虽然,严复希望通过社会学来帮助国人寻找社会治乱盛衰的原因,进而求得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之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反响,但是毕竟他以自己的努力,开启了道德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学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这得益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李达、瞿秋白等人。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领域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妇女问题、自杀问题、农民问题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实际社会问题的一代风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在《社会科学概论》(1949)一书中认为:“道德是社会心理的一个方面,它暗示民众以‘行为的标准’,因而也是组织劳动的一种工具。”转引自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13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李达的《现代社会学》(1926)也是我国早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社会学的著作之一,该书“在20年代将社会学作为社会改良武器的思潮中,意图突出社会学社会革命的特点,尤其强调社会学作为‘谋人类之幸福’,‘铲除此种社会之缺陷’的‘轨范学’之任务”袁方:《社会学百年》,5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可见,李达的研究也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学的理念。正是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学在我国得以传播和发展。

(三)道德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

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即中国化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30年代初兴起的,伴随着社会学本土化的脚步,道德社会学也呈现出本土化的发展态势。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社会学家们围绕着“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向何处去”的主题,不同程度地触及道德问题。晏阳初、李景汉、陈翰笙、梁漱溟等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实践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参加运动的有600多个团体,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山东建设研究院主办的邹平、菏泽乡村实验区,燕京大学主办的清河实验区等。乡村建设运动前后搞了十多年,是一个典型的改良主义运动。,把包括道德因素在内的“愚、弱、贫、私”看成是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主张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开展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开展卫生教育、健民以救弱,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乡村建设运动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农村道德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造的过程。

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上,道德同样是一个核心的要素。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差序格局”费孝通:《乡土中国》,25页,北京,三联书店,1985。,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同上书,29页。。“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费孝通:《乡土中国》,34页,北京,三联书店,1985。也就是说,乡土中国就是一个道德本位的社会。

道德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固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任何社会学家都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面对,也正是这一点,使得社会学的本土化特色鲜明地体现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与实践,几乎都是在广义的道德社会学的视域中进行的。

50年代初,受苏联的影响,道德社会学和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命运一样陷入困境,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停滞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