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做乘法,李嘉诚做加法

有钱就可以任性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同的选择却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或许现在看不清楚,但是十年或二十年后就清楚了。

李嘉诚和王健林,或者倒过来说,王健林和李嘉诚,在2014年年底和2015年年初,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上演出的换防大戏既热闹又诡异,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困惑,既有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有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华人首富或许已完成交班

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

无论如何,李嘉诚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华人首富,而李氏江山的一半正源于房地产,在2015年1月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重组堪称大手笔,长和、长地一个从事地产,一个从事非地产,也就是说,只要李嘉诚还做地产,那么不管他把公司注册地迁到哪里,不管在中国香港地区还是开曼群岛,长地的业务还是在中国,既包括内地也包括香港,道理最简单不过,房地产是不动产!李嘉诚重组迁册更多意味着换岗,而非撤资,这种审时度势的精明正如当年汇丰迁册一样,时代在变,李嘉诚的玩法也在变。

水皮无意去对比王健林和李嘉诚的选择,因为一定程度上,王健林是没有选择的,万达集团主营也是房地产,尽管是商业地产,但是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也没有“法外开恩”,所以王健林只有登陆香港股市。这对于香港市场而言,既填补了阿里巴巴赴美的遗憾,一定程度上又成为李嘉诚的替代,一个是星夜赴港,一个是衣锦夜行,一进一出,华人首富的未来或许已经完成了交班。扎根于中国内地的万达,依托内地的巨大市场和香港的桥头阵地一定会比今天的长地更有优势。这是机缘,也是历史,从发展的角度看,万达超越和记黄埔、长江,王健林超越李嘉诚是必然的、正常的。事实上,万达在香港上市之后,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光参与的电商估值4个月翻了4倍,筹建的金融集团让人侧目,即便是商业地产本身的开发模式也开始大开大合,举“重”若“轻”,引入“轻资产”开发模式。

所谓的“轻资产”开发模式,就是万达广场由合作机构专项基金投资,万达负责设计、建设、招商、运营,使用万达广场品牌,加上“慧云”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投资项目资产是投资方的,租金收益则由万达和投资方分成,或者投资方获前10年的固定回报,超出部分由万达收取管理费。

这种模式,说白了是一种准金融投资的操作,解决了城市综合体投资资金需求巨大但回报缓慢的难题,也不存在销售的压力,万达专注管理经营即可;投资方则享受物业的长期增值和现金收益,特别适用于长期的基金、信托。万达广场的租金不但有100%的保证,而且每年均有上涨的空间,这是万达广场品牌特有的能量。

“轻资产”合作 一举多得

历史上,万达曾尝试过房地产的信托基金(REITs),也有保险公司与其商讨过售后返租的模式,但均未展开规模化的资产证券化。现在万达与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钱公司已经签署框架协议,4家机构拟投资240亿元人民币,建设20多个万达广场,这仅仅只是拉开序幕。万达计划从2016年开始,每年开业50个左右的万达广场,规模超过现在的一倍,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采用这种“轻资产”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对万达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意义是重大的,根本突破在于集天下之钱为我们所用,用别人的钱赚我们的钱。这样既解决了开发资金,又降低了销售风险;既避免市场波动,又可参与分配;既降低了负债,又大幅提升了净资产收益率;既扩大了经营规模,又完善了资金链。这是一种加杠杆的操作,不能说没有风险,但是在中国经济增长、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在新型城镇化空间巨大的背景下,在社会资金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风险偏低可控而收益偏高可期,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创新。如果一定要找不足,那就是自持物业的增量不会有以前那么大,物业增值红利要与人分享,但这就叫互利互惠,网络语言说,这叫众筹,传统成语形容,这叫众人拾柴火焰高,都是一个道理。

李嘉诚的重组是加法,得到市场肯定,所以股价飙升15%;王健林的创新加了金融概念,是乘法,效果如何有待检验。不过,越“玩”越大是这两位华人首富的共同特征。

有钱就真可以那么任性!

201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