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政府采购:路径在哪里
- 张纪雄
- 1515字
- 2020-08-30 02:02:54
契约:信息背后的信息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这个手机是“我”的,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别人管不着;这个手机是“我”的,无论是送人或是丢弃,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过,就算手机属于你,但你会在上课时大声嚷嚷地接电话吗?你能将手机作为施暴工具随意砸人吗?毋庸置疑,不可以!
无所不在的契约
为什么我使用自己的东西还会受限制呢?这是因为你的使用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个手机是我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我与手机的关系。但手机是静物,我和它之间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在使用自己的手机时,隐含了一个内在含义:别人不能随便使用我的手机。所以,手机是我的,不是我和手机的关系,而是我与别人的关系:别人不能随便拿我的手机,我使用手机时也不能打扰别人。实际上,这就是产权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里,人与物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契约,产权也是一种契约。契约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前提。产权清晰的物品才能拿出来交换,否则存在潜在纠纷就没有人敢买。
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内上下级或同级关系、家庭中的夫妻或父子的关系,这些都是契约关系。契约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中。比如,合同是两个市场主体间的契约;法律是所有公民之间签署的一项大契约;孝敬父母则是几千年文化传统约定俗成的契约。这就如同红灯之所以可以让汽车停下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签订了有关交通法规的契约,车停下来只是契约的履行行为,而领导的一个指示、一个命令,我们为什么要遵从、要执行?这是因为在组织定义时,就已经约定,或已经存在着一个契约:要执行领导的命令。部门间的协调和信息抄报,则是组织的权责契约。
交换和分工产生契约
除了家庭人伦契约,社会经济生活中在契约关系大多是由分工产生的。亚当·斯密认为“人有交换的本性”,交换促进分工,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交换。交换本身就是契约。
世界上有两种“信号”用来协调管理和组织生产。一是“价格”,二是“命令”。“价格”传递市场上哪些商品紧俏,哪些商品过剩,人们根据它来协调管理并组织生产;“命令”就是让你干你就干,不要讲条件,不要讨价还价,人们根据它完成任务。这两种“信号”都与价钱有关,一个要讲价钱,一个不要讲价钱。价格与命令在协调全社会如此庞大的系统时,靠的是什么?契约!市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工的存在;组织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分工的存在。它们因为契约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组织之间靠价格协调,组织内部靠命令协调。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都是通过信息发送达到协调与治理的目的,我们之前称之为信息行为。没有契约,信息当然就没有用了。
社会里存在着两种交易:市场交易与组织内交易。市场交易就是商业买卖,银货两讫;组织内交易,就是工作任务的安排与提交,或者说是命令的执行与反馈。
这两种交易能否互相转换?靠价格协调的能不能换成靠命令来协调,靠命令协调的能不能用价格来协调?答案是,可以。但要看哪种协调成本低,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成本低的那一种。
契约会不会失灵?
反过来问,契约真的那么管用吗?如果价格与命令都能起作用,那岂不是天下太平无事?其实不然。价格和命令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比如下属执行命令打折扣,阳奉阴违;或是某个商家价格欺诈,货不真价不实。
前面分析,市场和组织是由于分工而形成的。分工是专业化的代名词。既然是专业化,那“专业人员”就一定会掌握私有信息,比如医生让病人多吃药并从中牟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技术人员向领导打假报告,也经常能蒙混过关。所以在市场与组织中,到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是契约失灵最根本的原因。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奇怪:没有契约,信息无用;信息不对称,契约失灵。如何让信息与契约很好地互相帮衬,良性互动?本书将继续讨论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