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社会学前沿论丛)
- 李迎生等
- 4144字
- 2020-08-30 02:13:52
一、加快社会建设的意义
十六大之前,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只是寓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当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1]2005年,胡锦涛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从此,“社会建设”一词频繁地出现于政治文件中。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后,社会建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3]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也提出,社会建设主要指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善民生,核心内容包括: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4]
自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后,学术界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建设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郑杭生认为,一方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5]另一方面,区分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只具有相对意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然要靠各个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来支撑,其中已经包括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内容。同样,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自己的大环境,没有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也很难孤军建设成为和谐的子系统,很难实行有效的管理。[6]
李培林和陈光金认为,社会建设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在每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都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工作领域。从宏观上看,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7]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社会建设的内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结合当下实际,可以认为,广义的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即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社会建设,即除经济、政治和文化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建设,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等。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更多是指狭义的社会建设。
时代发展与国情变化是加快社会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国情持续变化。我们已经开始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增长乃至GDP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向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科学发展的时代转变;从不同群体或阶层利益分割的时代,向城乡居民普遍受惠的时代转变;从共同贫穷时代并经历追求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向全体国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转变;从以解决低层次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时代,向民生问题全面升级并要求获得全面改善的时代转变;从依靠低劳动成本优势的时代,向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并持续提升、维持国家竞争力的时代转变。[8]实现上述这些变化或趋势,目前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障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由此提出了加快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加快社会建设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9]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觉的是,贫富差距在持续加大,自2000年以始,我国基尼系数就越过0.4的警戒线,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见图0—1)。[10]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杜思韦特在其《增长的困惑》一书中曾说,各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其结果是少数人变富,而许多人变穷,最后导致社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面临灾难。为了恢复健康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把一种由对金钱的热爱所驱动的社会转变成热爱生活的社会。[11]因此,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必须强化社会功能,加强社会建设,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模式。
图0—1 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
其次,加快社会建设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团结,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反贫困政策成效显著,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城乡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但是,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12]不仅如此,我国社会结构还在进一步分化,社会流动速度在加快,社会风险在加速积累。不同社会阶层的民生问题已经在持续发展进步中全面升级,城乡居民跨过温饱阶段并进入小康生活阶段后,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求社会公正,追求共建、共享、共富和安全保障、自由、平等、体面、尊严的高质量生活。[13]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发展当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再次,加快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迫切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宗旨决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现实使命,共同富裕、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干群矛盾尖锐,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房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涨过快、非法拆迁时有发生等。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我们党的公信力,更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乘势而上,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社会建设、重点关注民生是我们党在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
最后,加快社会建设是实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2008年和2010年我们分别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弘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广大志愿者投身其中,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形成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奥运精神;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旋律,以创新为动力,建设绿色城市,构筑美好家园。两大盛会之后,“人文”、“低碳”、“环保”、“绿色”、“安全”、“公益”等理念也愈发为公众所接纳。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上述理念相悖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堪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公共设施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公益意识淡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满足人民新的需求。
注释
[1]参见陆学艺等:《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69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载《求是》,2007(1)。
[4]参见张永光、卫小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进展——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相关精神》,载《探索》,2011(1)。
[5]参见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6]参见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7]参见汝信、陆学艺等:《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6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参见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参见陈佳贵、李扬:《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参见《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见人民网,2013-01-18。
[11]参见[英]理查德·杜思韦特:《增长的困惑》,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07-10-25。
[13]参见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