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
- 凌四宝 杨东明 舒曼
- 3497字
- 2020-08-30 02:18:26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必须加以重视的突出问题。全国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三成与父母不沟通;1/4与父母出现矛盾从不主动沟通;近一半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有六成感到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间有的已发展成为愤怒情绪。调查统计还表明,中国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或行为问题困扰,其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占16%~25.4%。1992—2005年,青少年焦虑增长约8%,抑郁增加约7%,敌对心理增加近8%,而自尊等积极心理特征从1997年到2007年下降了11%。[1]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心理咨询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咨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最先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随着心理咨询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研究的逐步深化,中共中央、教育部连续多年在全国会议和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进入90年代,在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的倡导与推动下,在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诸多高校相继成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据统计,近年来我国1000所普通高校中,有30%~40%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为促进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整体现状与发展而言,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其次,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高校中,有一部分是由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教师兼职完成,有一部分是通过定期外聘心理学专家完成,没有聘请专职的心理学教师,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最后,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受到经费、人才、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各种不规范的地方或发展困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机构?以下从机构名称、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基本定位进行初步探讨。
一、机构名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不同的名字通常寄予了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在不同的高校通常也有不同的名字,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名称及现状进行了初步统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名称叫法很多,大致可归为八类:最多的是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含其中一所称“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占被调查学校的40.54%;有不少高校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占被调查高校的21.62%;有的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占被调查高校的10.81%;也有的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含其中一所称“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占被调查高校的10.81%;还有的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含其中一所称“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占被调查高校的8.1%;另有少部分高校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大学生辅导与发展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站”,分别占被调查高校的2.7%。那么,究竟哪种叫法更科学、更合理呢?
从工作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职责不仅包括预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辅导、素质拓展,也包括矫正性质的心理咨询、诊断、治疗、转介等等,是一种一体性、连续性的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名称应该在概念上综合涵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都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工作定位,其内涵比较接近,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回避心理咨询和治疗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可以说前者包含后者;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总体上是面向个体和针对问题的,它一般不能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根据教育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教育的原则,为清楚体现工作定位及职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名称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较为合适,也可以直接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关键词上,不宜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等小概念替代正向的大概念;在职责上,要体现服务工作职责而非科研职责,所以不宜冠“研究中心”等名称。
另外,针对机构的一些辅导室,不少高校直接使用“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这样的名称。这些名称的专业色彩比较浓厚,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特点不甚相符,可以选择更加亲切、生动、贴近学生、易被接受的名称,比如心理咨询室可以称为心语室、知心屋、开心屋、谈心室、静心室、怡心室、心情吧、晴朗地带、心灵港湾等,心理宣泄室可以称为释放空间、减压仓、出气吧、宣泄吧等。[2]华东交通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就叫作“谈心工作坊”,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上述的这样一类名称既有一定的专业含义,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各高校可加以借鉴。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集中有关师生的智慧,取一个亲切合理又有自己特色的名称。
二、职能定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职能在探讨其名称的时候已经提及,应该既包括预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辅导、素质拓展,又包括矫正性质的心理咨询、诊断、治疗、转介等等。同时,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教师还从事与心理学有关的科研、教学、公益项目、社会服务等工作。那么,究竟哪些职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最核心、最基础的职能呢?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发展历程、典型个案和改革方向,我们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最主要的职能是为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指导性意见,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营造积极的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这类学校的心理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应该主要由教研室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教师可以辅助完成。如果涉及对外开展公益项目或社会服务,应该本着学生参与的原则,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为落脚点。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工作重点和特色应该是其服务性。
有一句话简洁地概括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职能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是一个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体化专业帮助的服务机构。[3]
三、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最主要的发展困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与专业性问题;二是心理辅导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
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之初,会以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为依托,并由这些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效地避免了直接招聘新的专业教师开展工作“一穷二白”的困难。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毕竟是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一项专业工作,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和成才大计,必须由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背景和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指导完成。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需要逐步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独立出来,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突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服务性。
另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虽然已经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独立开来,但是机构的专职教师往往需要同时完成心理辅导工作和有关教学科研任务,而且他们的绩效考核与其他教研室教师采用的是同一套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的工作量基本需要靠教学和科研来完成,而心理辅导工作基本不占工作量。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职能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其主要工作便是心理辅导。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心理辅导人员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总体而言,心理辅导工作应该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量化指标,从而引导心理辅导人员专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而心理课程教学与科研应该归为心理学教研室老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注释
[1]参见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见中国新闻网,2010-03-15。
[2]参见连仙枝:《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研究综述》,载《延边党校学报》,2009,24(6)。
[3]V.Boyd, E.Hattauer, I.W.Brandel et 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2003, 81(1):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