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的实验结果

尽管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信息学家已在不同学科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工具,通过系统论与图论解释了六度分隔的形成机理,从而在一个复杂的信息数据网络之中构建起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级联,并归纳出了复杂网络中两个随机分子之间的有机联系。

然而,这些复杂的数学分析过于阳春白雪,以至于只有在这些领域最为专业的学者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奥含义,这样就无法让众多不具有高等数学分析能力的普通民众得窥一斑,以致六度分隔这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却成为少数人了解的高深专业规律。

通过事实的验证,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地得出六度分隔的数学结论,却可以最为直观、简单的表达形式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事实上,六度分隔名词的由来,并不是源于专业的数学分析,它恰恰来源于社会学家一次独出心裁的实验。

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很多哲人注意到六度分隔所揭示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当然,他们更多地把这种联系视为一种神秘现象,并归结为一些不可知的原因,因而无法相对准确地归纳出人与人之间这种联系的层级。但是,六度分隔这个客观现象的基本结论为,在由相识关系所构建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体系之中,任意两个人之间只需要通过很少的几层朋友关系,就可以形成联系,已经作为一个无法验证的推论在很多学者之间口口相传。但是,这个所谓的很少的几层朋友关系究竟是几层以及这样的结论是否准确,没有人能够准确地予以确认。

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当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拉姆进行了一次广为人知的实验,上述不可知的推论才真正引起了广泛的民众关注,并最终创造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六度分隔概念。

米格拉姆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信息传递机制,他写了一些信件并随机散发给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等地的民众,所有这些得到信的民众都是他随机找来的,而信件却是寄给马萨诸塞州沙伦(Sharon)地区的一名普通股票经纪人。

米格拉姆对信件的传递制定了以下游戏规则:所有得到信件的人只能把信件发给自己熟悉的、知道名字的人。当然,如果得到信件的人本来就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就可以直接寄给它;但是,如果他并不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那么他就应该把信寄给一位自己认识并且自己认为会更接近目标收信人的朋友。

特别说明一下,米格拉姆是哈佛大学的老师,因此他的实验自然就会选择哈佛大学所在的马萨诸塞州的大波士顿地区作为研究的中心地带。对于不熟悉美国地图的朋友来说,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马萨诸塞州身处美国的东北部,其所处的位置近似于中国的辽宁。内布拉斯加州是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州,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陕西。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从陕西到辽宁的距离似乎并不算太过遥远,可是试想在交通远不及当前发达且没有计算机通信手段帮助的四十多年前,这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

就文化而言,以清教徒为主体、凭借发达的高等教育而被戏称为研究型大学的马萨诸塞州,民风以传统而保守为基本特征。而内布拉斯加州以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印第安文化而著称,民众以新教徒为主体,民风更为粗犷彪悍。对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民众而言,这简直是两个世界。

在进行实验之初,米格拉姆曾经问过所有第一手得到信件的人,让他们猜测大概需要经过多少手的传递,这些信件才能到达那位最终的收信人手中。问题的答案固然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的答案基本都是猜测需要经过数百次传递。事实上,尽管最终只有部分信件到达了真正的收件人手中,但所有完成传递的信件所经过的层次大致接近于6。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一封信居然只用了四天时间,经过了两位中间的发信人,就准确到达了最终收信人的手中。这就是六度分隔概念的真正由来。

特别说明一下,由于上述信件的传递完全依赖于每一名参与实验者的自觉自愿行为,因而早期实验的到达率并不高。最初一次实验的60封信中只有3封最终准确找到收件人,而后续的实验中,96封真正通过内布拉斯加州发件人传递的邮件也只有18封最终完成传递。但是,随着实验机制的不断完善,信件的最终传递率居然达到不可思议的97%,而实验的最终结果仍是只需要通过6次传递,信件就可以送达任意一个陌生的收信人,这也成为六度分隔概念的由来。

与此同时,在米格拉姆最初确定实验名单时,他是通过购买邮件名单的方式得到最初的发信人名单。事实上,最为人所质疑之处也缘于此,在最早的实验名单中,居然有相当多的发信人是来自与最终收信人同处一州的波士顿地区,这其实根本无法保证发信人与收信人是处于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空间,这显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

另外,在这份买来的名单中,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一些蓝筹股的投资者,而信件的最终收件人正是一名股票经纪人;换言之,他们之间其实是具有明显联系的。事实上,实验结果也证明,源于波士顿和股票投资者发信人的邮件的到达率远高于真正源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发信人,而这些源于波士顿和股票投资者的信件的传递手数也明显少于其他的样本数量。其实,这也揭示了在六度分隔理论之中,不同样本对象拥有的相似性对其内在联系的影响,这恰恰是后文在介绍六度思维时再三提示读者们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六度思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