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什么是众包

众包概念的出现

互联网给每个人进行“民主生产”的机会,每一个具有独树一帜个性或才能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蓄积个人的资源池,根据需要将聚集起来的资源进行动态组合和生产,从而让自己成为一名创业者或者直接成为老板。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开创一个独特的、具有自我代谢和进化能力的、价值完满的小生态环境。

当互联网以社区的方式自由地聚合不同兴趣群体参与生产时,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开放价值链的形成——众包(crowd sourcing)。

众包的字面意义可以直接被解释成“从大众那里寻找资源”。它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群体的做法。

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所以众包的另外一个定义是“开源的思想在软件之外领域的应用”。

如果一个公司可以在自己内部解决掉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那它就不需要众包。不过似乎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可以自己内部解决掉企业所有问题的公司。甚至连一个可以在自己内部解决掉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的国家都难以找到。

正是因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所以,众包就必然会出现。以“群体创造”为特征的众包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组织内外各个层面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在美国《连线》杂志2006年的6月刊上,该杂志的记者杰夫·豪首次推出了众包的概念(不过,从提出时间看,美国人提出的众包概念比2005年在中国诞生的威客概念晚了一年)。

众包植根于一个平等主义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对别人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众包作为桥梁将“我”和“他人”联系起来。

image

《众包》注4

众包缘起于互联网,当一些公司在网络上公开其产品源代码时,这些产品却意外地得到了大众创意的改进,这些免费的群体智慧促进了商业的飞速发展。

众包的事例比比皆是:从维基百科的诞生到2.8万人通过互联网集资购买低迷中的英国艾贝斯费特联足球俱乐部……众包不仅是一种商业可能,更是商业的未来模式。

大众创意的产品已经超越世界顶尖公司创造出的最好产品。

众包还提供了一种假设:人人都是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它使人释放出无限潜力,使每一个人得以在不止一种职业上追求卓越。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模型、宝洁组织14万名科学家成立“创新中心”,利用众包解决所有员工遭遇的技术难题。

该书提出了“众包十大法则”:

1.选择正确的模式。

(1)集体智慧/大众智慧

(2)大众创造

(3)大众投票

(4)大众集资

2.选择合适的大众(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帮到你)。

3.提供恰当的激励(网友也不是傻子,凭什么白给你干活)。

4.别急着炒人(并不是说有了众包了,就不需要员工了)。

5.大众的沉默或者仁慈的独裁者原则(光有大众还不行,还要有高瞻远瞩的团队领导者)。

6.保持简单,将工作分解(不是大家懒,是大家比较忙)。

7.牢记史特金定律(90%的事情是垃圾,真正的人才永远都是稀缺品)。

8.牢记10%,对抗史特金定律(剩下的10%帮我们去伪存真,帮我们找到精华)。

9.社区永远是对的。

10.不要想我们能从大众取得什么,要想我们能为大众带来什么。

该书中有一些精华的观点:

● 互联网在生产力上的两个先进之处:一是网络的有机互联,映射为平台资源共享;二是节点的多元灵活,映射为个体的多样化创新。

● 众包是外包的扩展。

● 众包应用“集体智能”的三种方式:一是预测市场;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汇集创意。

● 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创意的筛选、反馈和优化、新产品的市场预测、网络自发营销。

● 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创意的选择者和传播者。

● 集思广益:众包利用网络将人们的空余生产力组织起来(包括时间、资源、创意等)。

● 众包可以发掘用户的兴趣,让用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成就感、快乐、金钱和游戏等回馈他们。

● 几乎所有的众包项目都具有两种共同的属性:一是参与者并不是冲着钱来的注5;二是他们贡献的是业余时间。

众包系统的环境:

● 生产者:业余爱好者,以专业标准工作的业务爱好者。

● 互联网让业余者与专业者之间的知识壁垒被打破,知识差距在缩小。

● 兴趣是众包参与进来的共同原因之一。一方面,众包以全世界的人才为基础,互联网消除了参与障碍,提供了获得大量智力资源的入口。另一方面,众包不关注专业资格,崇拜能者为王,业余代表着思维没有束缚,更加有创新精神注6

● 将劳动分解成小零件,或者单元,这是众包的特征之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比起最具才华最专业的员工,数量庞大而多样化的劳动力群体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廉价的工具让生产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知识的获得更加容易,大众群体因为互联网,变得更加的聪明,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产品的发布成本近似为零。零营销成本的网络口碑成为一种市场的推广战略,远胜于销售战略。

● 营销和宣传:众包系统是天然的营销和宣传渠道,海量用户的选择和筛选决定什么应该是热门和畅销产品。

● 众包体现在共享与创造之中,前者属于网络的互联特性,后者代表了网络的节点特性。

image

《众包2——群体创造的力量》注7

苹果运用群体创造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扩大了创新的规模,两年内为它的应用程序商店合伙开发人赚取了十亿多美元利润,在市场价值方面甚至都超过了微软;星巴克推出了在线平台mystarbucksidea.com来挖掘消费者的创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转型;联合利华利用群体创造重新设计了生产线(比如夏士莲洗发水),重振了业绩增长;耐克通过群体创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个计划让一百多万参与者能够彼此互动,并与公司互动,实施计划的第一年就增加了10%的市场份额。

企业究竟如何做到群体创造?

群体创造包括重新定义企业和个人的互动(个人包括消费者、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伙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让他们投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当中,感受多种体验,并制定新的突破性战略,设计有趣的新产品和服务,改变管理流程,降低风险和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忠诚度和回报。

该书中提到了许多世界一流企业运作群体创造的详尽实例,让你明白企业如何利用各类“参与平台”、如何重建内部管理流程,以便发挥出群体创造的力量。

该书中的一些精华观点摘录:

1.群体创造的企业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它们注重所有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源自与产品、企业流程以及人的互动。群体创造的企业通过参与平台与众多参与者共同设计上述互动。新的体验和体验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这一过程结出的丰硕成果,而参与平台就像是孕育果实的树木。

2.群体创造有三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它们是:参与平台、人的体验以及与个体群体创造的协作过程。

3.参与平台的形式可以是现场会议、网站、零售商店、手机、客服中心、私人社区空间、开放社区空间等。相对于技术来说,推动参与过程的理念更加重要。某些网站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仍以企业为中心。比较之下,面对面的会议反而有更高的群体创造性。要向群体创造的模式过渡,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因为大规模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很高的成本。

4.人的体验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果管理者把体验当做价值的基础,就会按照群体创造的模式设计企业的产品、流程、管

理职能,以改变互动的性质,使体验变得有意义、有价值。管理者需要采纳一种体验思维模式,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注重产品和服务。

5.由于体验的价值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人是不一样的,企业必须和个体一起创造群体价值,包括顾客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有企业员工和其他内部参与者。群体创造能产生巨大力量,其源泉是一个综合体,它集合了参与平台、人性体验和一个集深度见解、知识、技术和创新于一体的协作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个要素都得到了相应的价值。

6.人们常用的“用户”这一术语限制了人们潜在的创造性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个人体验的重要意义。管理者通常使用“用户”一词,这也加强了他们的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以企业、产品为中心”,而非“以人为本、以体验为中心”。而后者才是群体创造的根本。

7.价值链中的各方参与者共同创造、改善、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往往要借助于一个“节点企业”的领导力和执行能力。企业的商业网络中的各方要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交流互动之中。群体创造性的互动会为提高商业网络中的共同价值开辟新的道路。

8.要想在企业生态系统中通过群体创造获得最大收益,就需要构建参与平台,让多种多样的参与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加入参与平台之中。“节点企业”在这些平台的设计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将不同参与平台的体验持续不断地联系在一起,将会释放出各种不同的共同价值。

9.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要有发言权,也要获得利益。所谓“多赢”战略是和他人一道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群体创造”模式的本质正是“多赢”,群体创造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降低社会风险。

10.企业领袖必须使各方参与者能够参与到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设定广泛的主题和支持计划,鼓励实施群体创造的战略。支持计划和项目要在企业和与企业息息相关的人群之间展开,他们是顾客、企业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他们也会为企业带来创意,赢得效益。

11.企业越来越需要将自身重新定位,脱离“单一公司的业绩表现”的模式,向“基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业绩管理体系”转变。通过参与平台,众多利益相关者可以群体创造出“共同业绩模式”。

12.如果企业将个人置于管理流程的中心位置,那么重要的个体和公司就可以群体创造出个人业绩计分卡。个人的目标可以“自下而上”地融入企业的整体计分卡之中,最终形成一个群体创造的业绩管理系统注8

13.跨越传统界限,学习、培养、分享和运用知识,这种组织能力将会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群体创造能力,这对企业的战略性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4.企业要想群体创造出独特的顾客体验,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群体创造出独特的员工体验。企业内部管理的群体创造必须对顾客参与发挥支持作用。外部价值的群体创造和企业内部管理的群体创造,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会为企业带来持续和弹性增长。

15.政府治理也必须向着群体创造的方向发展,齐心协力,公开透明,扩大共同参与、建立共识、创造联合的解决方案。政府逐渐脱离“单向”体制,不再单纯地把法律强加给公民,为公民提供服

务,而是朝着群体创造的体系迈进,在这里公民、公司、公民组织可以一起创造共同价值。公私之间的群体创造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之间的平衡点,也能实现公民对反应更加迅速的政府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