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教育 从心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教育成果集
-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
- 4328字
- 2020-08-30 02:36:14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功利化行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是,忽略了对儿童的人格和人文的培养,即教育的一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太上皇”,这导致幼儿身上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发现个别幼儿屡次拿班上或别人的玩具、以我为中心、没有为班级服务的责任意识。0~6岁的幼儿是人之初,他们像一张白纸,没有分辨真、善、美、丑的能力,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大班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诵读经典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幼儿园进一步开展经典诵读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经典诵读良好行为习惯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就是说,在蒙童时期,要培养儿童纯正的品质,形成一个造就正人君子的氛围。若在这个时期把乌七八糟的、暴力的东西传给他,他也能接受,但这不是培养正人君子之道。如果你天天给他聆听经典音乐,讲述圣贤的话,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给孩子,他就会慢慢接受,这就是圣功。
第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
有位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引导幼儿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一句句地去解读、去领悟经典,就会发现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工作、做人。《弟子规》涵盖了培养人之初所应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而且语言精练、浅显易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首先培养他们的诵读兴趣。在饭前、午睡前,播放《弟子规》的磁带,让幼儿在无意识、无压力下潜移默化地吸收经典内容。当幼儿能记住一些内容时,再把《弟子规》的内容去糟粕留精华地讲述给他们听,再配合肢体语言表演给幼儿看。接下来启发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在幼儿已基本理解的情况下,再引导他们运用接龙、走线、打击乐的形式诵读《弟子规》。当问到“谁能把喜欢的一句讲给大家听”时,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描述。他们把《弟子规》当成一首儿歌随时随地地诵读。在录音棚录音时幼儿一气呵成,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第二阶段:实施环境育人,“开展诵读伴我行活动”
1.营造氛围,环境渗透
教育环境是幼儿生活环境中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愉快、主动、和谐地发展。
当幼儿熟悉《弟子规》内容后,引导他们选择《弟子规》里的内容作为各环节的规则,如:门口画出了“朝起早,夜眠迟”、“揖深圆,拜恭敬”;图书区画出了“读看毕,还原处”;盥洗室画出了“便溺回,辄净手”;吃饭的地方画出了“对饮食,勿拣择”。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都用《弟子规》里的词语来规范,如户外活动之前运用“步从容,立端正”,“冠必正,纽必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用“兄道友,弟道恭”;睡觉或入园整理衣服时,提醒幼儿做到“置冠服,有定位”;等等。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没用多长时间,幼儿的一日常规就做得有序到位。
2.领域整合,促进幼儿形成习惯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下,5~6岁的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但幼儿的社会认知行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儿园教育具有启蒙性、全面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有机地把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起来,同时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体现《弟子规》的内容时,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当问到什么是“孝”时,有的幼儿说“尊敬长者就是孝”;有的说“妈妈洗澡的时候,帮她搓背就是孝”;有的说“有好吃的先让爷爷吃也是孝”;等等。接下来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表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在美工区(捏泥、绘画、剪纸),有的捏出给爷爷过生日的情景;有的捏出帮妈妈晾衣服的情景;有的画出“斗闹场,绝勿近”的情景;等等。在表演区,幼儿互相合作,分配角色,按照句子的内容即兴表演,如“出必告,返必面”,“物虽小,勿私藏”,“将上堂,声必扬”等。还会互换角色,演得其乐融融:在娃娃家,表演“长者先,幼者后”,“揖深圆,拜恭敬”;还有的幼儿在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其中一名幼儿做动作另一名猜他表演的是哪一句。《弟子规》的内容已成为幼儿心中的向导。一次户外活动,吴东健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我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了,叶子瑞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一天早上,蒋鸿承小朋友异常激动地说:“老师我做到‘长者先,幼者后’了,我和妈妈坐车时,我坐在妈妈的身上给一个老爷爷让座位了。”班里还有一个叫徐颂的女孩特别爱美,家长反映早上穿衣服时最令她头疼,挑选衣服要花一个多小时,如果不合适还要哭闹。有一次实在闹得她心烦了,到幼儿园和老师反映了一下情况。第二天起床时,孩子突然说了一句“衣贵洁,不贵华”,并说这是老师专门给她讲的,从此穿衣难的问题解决了。在吃饭时经常听到孩子们之间互相提醒“勿摇臂”。早上入园时,幼儿会主动地说:“老师我‘朝起早’了。”每当听到幼儿用稚嫩的语气讲出一个个精彩的名句,看到幼儿巨大的进步时,不禁让人感叹经典的魅力!
3.家园共育,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托起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为了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会上,我特意提到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家长们一致拍手称赞,并给孩子买来相应的书。
我们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做到“凡出言,信为先”,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培养孩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情怀。在家里让他懂得“孝”的道理,学会“长者先,幼者后”。并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表扬信带到幼儿园里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进步。
在家长的支持下,诵读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当看到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时,家长发自内心地高兴,随之一封封表扬信送到了幼儿园。一位家长这样写道:“我们对幼儿园读经典活动举双手赞成,因为你们的教育使孩子逐渐脱离蒙昧,已懂得知书达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经典,已懂得感恩、关爱,当家里人生病时,她能关心地问寒问暖,帮助倒开水、拿药,希望家长快点病愈。教师节时,我问她全世界的人中她最爱谁。她说,最爱老师,让我这个同样身为人师的人感慨了半天,我不知道我的学生中有没有人把我当作他世界上最爱的人。”
另一位家长这样写道:“大二班的《弟子规》使孩子受益匪浅,孩子的举止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我每次下班回家,孩子都会主动帮我拿拖鞋,有时看我很累,她会安排我坐到沙发上,给我捶背,尽管她的小手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那份认真却让我感动。当然,更让孩子受益的是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和老师的讲解,她回家也会很高兴地给我讲解,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而且还会用它来教育别人。如果我许诺按时下班,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加班,她就会给我讲《曾子守信》,说我不守信用。反过来,如遇到她任性时,我就用《弟子规》里的内容来教育她。她每次都会乖乖地听话。经典诵读教育着孩子,也教育着我们家长。我感觉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这进步不能不让我对老师说声谢谢。”
第三阶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良好的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行为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讲故事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把故事中的道理落实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中去,却不容易。为了使幼儿更乐意接受经典,我把其中的典故抽出来讲给幼儿听,并开展“小故事,大道理”的讨论活动,如:《黄香温席》、《曾子守信》、《贪小失大》等。采取演小剧的形式,引导幼儿观看后进行讨论,在《曾子守信》的故事中,当我问到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时,幼儿争先恐后地说:说话要算数,不能骗人;曾子是个说话算数的人,我要向他学习;要说到做到;老撒谎,就没人相信你了;等等。在讨论《贪小失大》这个故事时幼儿的反应更激烈。有的说:“‘物虽小,勿私藏’,人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私藏。如果你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如果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人家就再也不请你做事了。”有的说:“人家偷你的东西行吗?”还有的说:“如果老偷东西就养成了一个小偷的习惯,大了就进公安局了。”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引导幼儿把这些故事画出来,并附上他们的讨论记录贴在墙饰上。这样,经典故事与《弟子规》内容的融合,使幼儿的认知和分辨能力有了大的提高。班里已形成一种知耻明理、向上向善的氛围。
第四阶段:巩固习惯,发扬光大
1.创编故事
进入第二学期,为了做好小幼衔接,巩固已有的好习惯,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引导幼儿自编故事书,自己命名,如:“小故事,大道理”、“《弟子规》的故事”、“有道理的故事书”、“中华美德故事”、“道理大王”等。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运用《弟子规》中的词语编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而且还能把动物创编进去。幼儿的故事道出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的观点,从而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2.点读《大学》
尝试着用点读的方式引导幼儿诵读《大学》。为了不使幼儿厌倦,每天的诵读时间定为5~10分钟,当第一次带领幼儿诵读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出乎意料,他们不但有兴趣,而且记忆力让人愕然,一章下来最多三到四遍,就能流利地背下来了。为了使幼儿保持诵读的兴趣,诵读的间歇时间让他们找一找或数一数他们已认识的字。把里面的典故讲给他们听,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就点读完了《大学》。与此同时,为了表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精神,引导幼儿从自身做起。当讨论《大学》讲了什么道理时,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改正缺点。有的说:让我们长大做一个君子,有好的习惯。还有的说:要学尧舜,不学桀纣。其中熊于轩小朋友这样说道:小的时候做小事情,长大了做大事情。他还解释说小事情就是:一个小朋友跌倒了我把他扶起来,长大了让世界变美好!从此,每天早上总有几名来得特别早、为班里做事情的孩子,如给花浇水、搬椅子、折毛巾、整理活动区等。一次穆文博小朋友和妈妈坐电梯的时候看到一个广告牌倒了,他主动把它扶起来,妈妈感动地写来一封表扬信。袁择方小朋友在和妈妈逛商场时看到一个老人脚上踩着个塑料袋,他赶紧跑过去告诉老人,妈妈也写来表扬信。受《大学》的影响,类似这样的表扬信很多。这就是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中,养成了幼儿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及责任心。
参考文献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总务主任石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