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异军突起:余额宝

自产生以来,余额宝就始终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人赞颂它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福音,有人评价它是推动着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强大力量,有人谴责它为附诸银行体系中的吸血虫。无论社会如何看待余额宝的诞生,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它就吸引了超过50000亿元投资资金的光鲜的成绩单,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价值。

第一节 神秘崛起的余额宝

互联网金融元年的余额宝

之所以2013年能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很大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天弘基金共同推出了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余额宝业务。可能连马云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小小的创新举措,居然掀起了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场腥风血雨,更是引发数十家互联网企业甚至实体企业跟风模仿自己进入这个领域,催生了数十个名目繁多、业务内容大致相近的互联网理财领域的宝宝军团。可能更令包括马云在内的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么简单的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结合,居然引起了国内银行业的极大危机感,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经营自由化的最为有力的推动力。

2014年6月,天弘基金发布的《余额宝一周年报告》公布,短短一年时间,余额宝已经拥有超过1亿名用户,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经济大国全国的人口数量,余额宝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客户数量最多的基金产品。在中国的13亿多人口中,如果除去老人和小孩,可能大部分社会中坚力量都在使用余额宝,这样的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不得不令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汗颜。

截至2014年5月26日,余额宝的总规模达到5742亿元。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从资产结构来看,余额宝其实并不神秘,从本质上而言,它只是一款简单的货币基金产品而已。马云的创举似乎只是把卖基金的平台,从此前的证券公司或者银行,转向了互联网,充分发掘了支付宝在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领导作用。

可能更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2003年12月30日我国的第一只货币基金华安现金富利上市时,总融资规模仅有42亿元,连当前余额宝投融资规模的1%都达不到。而且,当初货币基金推出之时,并没有引起像余额宝这么大的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像余额宝这样的市场追捧。直到2005年,我国的货币基金规模才首次超过1000亿元,就在余额宝推出半年之前的2012年底,我们的整个货币基金市场的总规模才首次超过5000亿元。大家可要知道,余额宝推出仅仅半年时间,仅它这一只基金产品的规模就已经超过此前整个产业的规模。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正是得益于余额宝引发的国内民众对于货币基金的追捧,到2014年初,我国的货币基金总规模预计已经超过10000亿元。2014年4月,我国国内166只货币基金的总规模已经达到1.54万亿元,与2013年8月底3625.88亿元的规模相比,仅仅不到1年时间,其规模增长接近1.2万亿元。我国的货币基金市场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蛰伏期之后,也开始了一轮飞速扩张,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到了2014年春的“两会”,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众多“两会”代表所热议的话题。

适逢其时的推出时机

余额宝之所以能够在推出之后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进而引发自身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张,当然得益于它在投资的收益率和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了。然而,如果认真研究余额宝的发行时机,我们会发现,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发行时机。

可能很多朋友会质疑笔者的观点,哪有那么复杂,我们之所以选择余额宝,不就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率吗?的确,余额宝在发行后不久,收益率就连创新高,一度甚至达到7%的高收益率。要知道,与此同时,投资者如果把资金存入银行活期账户,能够得到的活期利率可只有0.35%。即使投资者选择牺牲资金的流动性,把自己的钱存入1年期的定期账户,能够得到的利率也仅有3.25%,几乎连处于高位时余额宝收益率的一半都不到,那么众多投资者选择把资金存入余额宝也就毫不奇怪了。

可是想必很多余额宝的投资者也会发现一个最为简单的基本现象,那就是余额宝的投资收益率在进入2014年以后,突然掉头向下,开始了一路阴跌,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连破6%和5%两个心理关口。到了本书写作时的2014年7月,余额宝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已经逼近4%大关。正是由于余额宝收益的持续下跌,余额宝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一落千丈,自2014年春节后,就陆续有投资者选择赎回自己此前存放于余额宝中的资金,而把资金重新转向银行理财产品或者P2P等其他投资方式。

对于理财产品而言,7%左右的收益率与4%左右的收益率的差别是相当巨大的。尽管当2014年初,宝宝军团持续壮大时,很多金融业内人士也承认,按当前主要以货币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结构形式来看,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能长期支持6%以上的收益水平,货币基金的正常收益率水平应该在4%左右。然而,在仅仅几个月后,余额宝的收益就从接近7%的高位下跌到接近4%的悲惨现实,真是令人诧异。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余额宝在推出之后,收益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是绝对不可能获得现实这样的突飞猛进的大跃进式的发展的。

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像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在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初,可能会通过自有资金来补贴这些金融产品的高收益率,以实现让渡收益、换取市场的战略性经营策略。然而,以今天余额宝这样庞大的资产规模,哪怕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利用自有资金补贴其高收益,决定它的收益水平的永远只能是这些金融产品运作时的市场收益率。这恰恰是本书所提出的余额宝的推出适逢其时的理由。

钱荒之中的余额宝

可能很多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朋友对于余额宝发行时的国内资本市场中的钱荒还记忆犹新。2013年6月,也正是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的那个月,国内的资金供应日益趋紧,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日趋紧张。正当银行把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希望全部寄予央行之上时,中国人民银行却再三向市场重申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的态度。毕竟2013年5月,我国M2总量达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这样的货币供应本来就不应该被市场误读为货币政策从紧。国内的流动性本应很充裕,即使考虑到一些专家所提出的银行信贷扩张导致的资金供求不平衡、季末因素以及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因素,也不应该出现大面积严重的钱荒。

然而,事实上,就在这一时期,我们却见证了多年难得一见的钱荒。钱荒的严重程度,从当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的变动就可见一斑。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朋友,也应该能够理解,利率其实就是资本供应的价格,当国内资本市场有足够的资本供应时,钱多了,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钱也就毛了,不值钱了。可是如果国内资本市场资本供应不足呢?显然,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也会急速上升。2013年的钱荒恰恰反映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上。

大家知道,我们平时缺钱时,可以向银行贷款,而通常的贷款利率肯定要高于储户在银行储蓄时,银行向他们支付的存款利率。对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存贷款利差正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由于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通常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大概只有300点,也就是0.3%左右。而在我国,由于长期的政策保护,我国的银行业一直躺在政府的政策庇护之下,获得其他国家银行业难以想象的政策红利,存贷款利差通常在3%以上,差不多是外国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利润水平的10倍。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业没有积极性像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那样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宗旨,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去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却仅仅通过低层次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获得毫无技术含量的存贷款利差。这也才形成了当前备受诟病的中国银行体系。

我们个人缺钱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的利息其实就是我们为了得到贷款所付出的代价。同样的道理,当银行缺钱的时候,其实也是可以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同业拆借。通常所说的同业拆借就是在银行业中,不同银行之间相互进行短期资本的拆借。当某家银行临时性出现资金不足时,就可以向其他银行提出,先借点钱周转一下。这种银行间的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产生的拆借的期限通常都很短,有些时候只是一个晚上,因此才被称为隔夜拆借。因为在同业拆借市场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银行,这次你求我借钱给你,不知道哪天我遇到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也可能得向你再拆借点钱,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都得给点面子,所以同业拆借利率往往比银行发放给客户的贷款利率更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同业拆借利率也成为确定市场贷款利率的基本依据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都会远低于市场贷款利率,基本上不会高于3%的水平。而在2013年6月,伴随着银行间的资金紧张,越来越多的银行缺钱,谁都没有闲钱拿来帮助别人,借给别的银行应对钱荒,因此,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开始持续飙升。2013年6月20日,这个被很多银行业人士戏称为应该记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发展史册的日期,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居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也达到28%的历史高位。

可以想象,当银行自己需要用30%的利率去借入资金的时候,它们还会愿意按通常的6%~8%的贷款利率把钱再贷给普通贷款人吗?银行显然不可能会做这种亏本的生意。而如果向客户索要超过30%的年贷款利率,更是肯定会让人骂作抢劫。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很多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人猛然发现不管是按流程申请,还是到处找关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还是根本无法从银行贷出款来,整个中国资本市场都缺钱了,这才是钱荒的叫法的来源。

在钱荒之时,银行居然需要以30%的利率才能从其他银行借到款,那么它们当然也更愿意以更低的代价从储户那里得到钱。可是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格局,也就是说,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率的最高水平是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上限管理约束的。这样的政策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为的就是避免银行之间大打价格战,纷纷提高存款利率,从其他银行处挖资本,撬客户。然而,这样的上限管理完全束缚住了银行在钱荒之时吸引储户的方法手段。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银行只能选择在储户到自己银行存定期储蓄时,除了承诺给储户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的利息水平之外,还额外给储户比如油、米、洗涤用品等小礼品,通过小恩小惠来争取储户。

也正是在钱荒之际,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有这多年不遇的钱荒背景,余额宝吸收来的资本,哪怕是以货币基金的方式借给银行,各大银行肯定也是削尖了脑袋想争取这个大客户、大资金,那么银行愿意支付的利息肯定也少不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余额宝能够提供对于投资者有足够吸引力的收益率也就毫不奇怪了。

理解了余额宝产生的经济背景,想必大家都能够明白它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合理对接,也不在于马云的江湖大佬的威望地位,时势造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够充分利用好时势,这恰恰是余额宝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