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宽松和开放,跨国公司,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是在工资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生产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种全球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

企业国际化正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著名学者Welch和Luostarinen的定义,企业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中增加投入的过程”。 因此,国际化在有些文献中用于描述企业不断增加国际业务的过程(Buckley, Ghauri, 1993)。在国际化的形式方面,英国国际商务学著名教授斯蒂芬·杨(Stephen Young,1989)等在《国际市场进入与发展》一书中提到“企业国际化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涉及的活动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特许经营等。Daniels和Radebaugh(1998)认为,“国际业务涉及企业全部的业务活动,不管是私人的或国家的,都涉及一个或多个国家。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超越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一种业务”。Ball和 McCulloch(1999)认为“国际化不仅包括国际贸易或外国产品,还包括运输、服务、专有技术、技术和知识的转移等”。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企业有意识地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和发展,最终形成遍及全球的供应链系统。

Hishleifer(1956)是最早使用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一词的学者。经过不断深化,逐渐形成如下定义:全球供应链是实现一系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相互关联的商业活动,包括采购原料和零件、加工处理并得到最终产品、产品的增值、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配送、在各个商业主体之间交换信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全球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供应链,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扩展至世界范围,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全球供应链的产生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化产生的条件,而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尤其是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供应链产生和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工序的不同或者零部件对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要求的差异,将不同的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的区域或国家进行,各个区域和国家中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或供应。产品内分工包含企业内和企业间分工两种形式。企业内分工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国外某些企业组建跨国公司实现,企业间分工通过独立厂商之间合作进行。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的成员遍及全球,生产资料的获得、产品生产的组织、货物的流动和销售信息的获取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实现的。企业的形态和边界将发生根本变化,甚至连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流。全球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球供应链的实现必须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各种网络信息数据和各种专业管理系统的合理结合;第二,全球供应链的目的在于达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通畅,以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在消费者认可的前提下,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第三,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是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它的范畴较宽,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国、跨企业集成化的新型合作模式,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