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消费品市场监测与分析报告(2013)
- 李智
- 10115字
- 2020-08-30 03:31:42
三、中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总体而言,2012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供给状况相比2011年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消费品市场虽然受到欧债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政府不断强化消费品市场监管的背景下,消费环境得以优化,市场秩序重归整肃,充足的商品供应和繁荣的商品渠道有效地满足了消费品市场高速成长的需求。具体而言,对2012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的分析主要从商品供给、商品质量、商品品牌和商品渠道四个方面着眼。
(一)商品供给
2012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商品供给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国内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态势持续平衡
2012年商务部组织2 000余家重点流通企业就201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18所示。2012年上半年,认为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平衡的所占比重为87%,认为供过于求的所占比重为10%,认为供不应求的所占比重仅3%;下半年,认为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平衡的所占比重为84%,较上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认为供过于求的所占比重为15%,较上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的所占比重仅为1%。可见,虽然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态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但2012年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仍以平衡为主。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供求态势存在向供过于求演化的趋势,特别地,从消费品全部18大类来看,乘用车类商品供过于求的趋势较为显著,上半年、下半年相应比重分别为17%和24%,应予以特别重视。
图1—18 2012年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
从更长的时期看,如图1—19所示,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五次调查清晰地显示,我国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演进态势整体趋稳,总体保持平衡。近三年来,供求平衡比率始终高于82%,2012年供求平衡状况虽未能持续2011年下半年的较高水平,但总体表现良好;供过于求的比重也始终保持在15%以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平衡态势。
图1—19 2010—2012我国主要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态势演进情况
总体来看,2012年国内消费品市场将继续稳定发展,市场供求关系比较稳定,但消费市场活力有所减弱,短期内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2012年消费品市场呈现上述发展特征,与以下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1)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GDP增速已由2010年最高时的10.3%滑落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7.4%,连续八个季度放缓。
(2)国内消费方面,部分前期的促消费政策退出或变更,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市场活力开始减弱。如2011年年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结束,家电下乡政策在三省一市退出,支撑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性因素逐渐退出,刺激政策所带来的需求透支效应在2012年逐渐显现。另外,随着出口下滑及投资需求降温,工业增加值增幅减小,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个人实际收入增长放缓,将制约消费需求增长。
(3)国际方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元区多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种种事件造成的全球性影响将使中国的外贸出口雪上加霜。
2.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的能力稳定提升
据海关统计,2012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5 002.75美元,比2011年同期高出5.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出口总额达到18 499.06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进口总额达到16 503.69亿美元,同比增长4.1%;2012年1—11月进出口顺差累计达1 995.37亿美元(参见图1—20)。
图1—20 2012年进出口规模统计
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对缓解国内消费品市场供给压力发挥了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进口规模的必要扩张,对丰富我国居民生活和繁荣国内市场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说,经过多年消费品市场监测和供求调控,我国已经具备了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态势的能力。
表1—1列示了我国2012年重点商品的出口情况,这些国内供给充裕、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出口稳步提升,为国内潜在生产能力的调动以及市场供求态势的稳定创造了条件。2012年,集成电路,灯具、照明装置及零件,塑料制品,鞋类,自行车,手表,家具及其零件等我国的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是开拓国际市场、释放国内供给压力的主导力量。除此之外,玉米和贵金属或包含贵金属的首饰的出口总额大幅增长,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16.5%和130%,表明国内这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而焦炭及半焦炭、集装箱、彩色电视接收机、煤及褐煤、大米、食糖等商品的出口相对乏力,出口总额呈现负增长。
表1—12012年重点商品出口情况单位:千美元
续前表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本表中已列名的有关商品。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www.customs.gov.cn),数据截至海关总署2012年12月10日发布的重点出口商品量值。
表1—2反映了2012年我国重点商品的进口情况。各种国内生产能力相对滞后、供给偏低但又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进口仍保持了较大的增幅,如飞机、汽车和汽车底盘、原油、氧化铝,进口金额增幅分别为32.5%、13.8%、12.8%、138.9%。鲜、干水果及坚果,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的进口增幅也保持高位,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庞大,难以通过国内供给得到全部满足;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高端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需依赖进口。
表1—22012年我国重点商品进口情况单位:千美元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本表中已列名的有关商品。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www.customs.gov.cn),数据截至海关总署2012年12月10日发布的重点进口商品量值。
我国逐步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商品,进口幅度则处于相对低位,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增幅分别为3.4%和8.5%。另外,铁矿砂及其精矿、天然橡胶(包括胶乳)、钢坯及粗锻件、钢材、纸浆、纺织用合成纤维等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总额呈现负增长,侧面反映出2012年国内以上几类商品生产能力较强,市场供给旺盛。
在欣喜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的能力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减缓、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利用国际市场的便利程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制约。
(1)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
2012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 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其中出口14 953.9亿美元,增长了7.4%,比2011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 470.8亿美元,增长4.8%,比2011年同期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 483.1亿美元,增长了39.1%。
(2)出口呈现区域性分化。
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 581.6亿美元,增长了9.6%。受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2 504.6亿美元,下降了5.6%。对日本出口1 125.1亿美元,增长了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 447亿美元、325.8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了16.6%、14.5%和10.8%。
(3)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良好,一般贸易增速持续快于加工贸易。
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5 515.2亿美元,增长了19.2%;进口3 264.6亿美元,增长了18%,分别高于整体增幅11.8个和13.2个百分点。
2012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4 989.7亿美元,增长了5.9%,其中出口7 297.8亿美元,增长了8.3%,进口7 691.9亿美元,增长了3.6%。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进出口9 829.4亿美元,增长了2.2%,低于进出口总额增速近4个百分点。
(4)中西部地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进口和出口双双强劲增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201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了21.5%和43.4%,进口分别增长了7.9%和13.2%。东部地区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和生产成本上升冲击较大,出口仅增长了4.3%,低于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3.重点商品供给积极调整,缓解了供求矛盾
(1)粮食市场供求态势相对紧张,部分供给依赖进口。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 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1 836万吨,增长了3.2%,实现“九连增”。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粮食本身的刚性需求特征,粮食市场的需求总量不断扩大,部分粮食种类的供需缺口需由进口手段填补。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净进口国。
(2)服装市场需求疲软,生产增速放缓。
2012年,受到欧债危机持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服装价格呈上涨趋势,内需疲软,外需不振,进而导致投资信心不稳,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服装企业销售收入增速也明显下滑。虽然行业景气度不容乐观,但我国服装生产仍保持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放缓。
(3)家电市场开局惨淡,产量增幅回落。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2012年家用电器行业开局惨淡,产品产量增幅回落,大多数产品出现负增长,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大幅收窄,出口情况也不甚乐观。直至2012年下半年,随着国家节能补贴相关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形势的向好,以及部分城市的楼市回暖,家电市场逐步企稳回调,到第三季度主要产品的零售额同比增幅开始回升。
(4)汽车市场缓慢增长,呈平稳调整态势。
2012年是汽车产业“调整”的关键之年——升级产品结构,应对国家政策及安全指标,发展低排量节能汽车,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仍然是汽车行业本年度的主旋律。受宏观经济逐步放缓、政策左右态势明显、行业竞争状况加剧、国际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2年汽车行业持续缓慢增长,汽车企业在不断波动的市场环境中探索前行。
(二)商品质量
近年来,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
2012年消费品市场商品质量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品质量稳中有升
2012年,为规范消费品产销行为、整顿消费品市场秩序,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内生产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商品进行了商品质量抽查。其中关于消费品类别的72个项目抽查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2012年消费品质量抽查结果
2012年消费品市场商品质量总体得以维持,并且相比于2011年有所提升。从图1—21中可以看出,质量抽检合格率高于90%的“放心”商品占比高达61%,比2011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抽检合格率在80%~90%之间的商品所占比例为29%,与去年持平;抽检合格率介于70%~80%和60%~70%之间的商品分别占比6%和4%;所有被检商品种类的合格率均高于60%。商品合格率的整体提升,特别是抽检合格率高于90%的“放心”商品比重过半,反映出我国商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可以说,商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对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和行业完善商品质量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推动我国消费品市场向更加正规、有序、健康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也对消费品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商品质量水平取得阶段性提升,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应寻找新的突破点和立足点。
图1—21 2012年商品质量抽查合格情况
从商品种类来看,质量仍有待提升的商品类别主要是家用电器类(如储水式电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电磁灶)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如机制簇绒地毯、胶合板、刨花板、细木工板)。以上两类商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政府部门和行业相关机构应予以重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2.有关部门加强质量监管力度
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首先明确了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等要求。《纲要》指明了未来我国质量工作的发展方向,它的贯彻落实将推进质量建设,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012年,原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加快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机制等。该《规划》显示了国家相关部门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将有力指导未来五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食品质量监管工作。
如表1—4所示,2012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流通标准体系,通过新标准的实施对配制酱油、泡菜、乳猪肉、熟制松子和松仁、面包醒发箱等商品的品质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对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钟表销售服务规范等提出了规范标准。
表1—42012年消费品市场领域实施的主要流通标准目录
续前表
续前表
3.网络购物质量问题凸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网络购物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各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涌现,网络购物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然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一系列不规范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商品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11月共接到电子商务用户投诉8 160起,虚假发货、欺诈促销、快递变慢递等问题频频上演。网络购物质量问题频发,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市场缺乏立法保障,尚未被纳入规范的监管体系。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商务部制定了《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和政策环境,加强电子商务研究、规划和统计工作等,为规范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系统思路。
(三)商品品牌
2012年我国全面深入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商标工作成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实施商标战略已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工商主力、部门主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流程、加强指导、完善监管,使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商标战略意识显著增强,为实现我国从商标大国向商标强国迈进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驰名商标认定工作持续推进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并公布了410件驰名商标(见表1—5),在异议程序中认定了39件驰名商标,在商标异议复审、争议案件中认定了150件驰名商标。商标认定工作在数量、客观性和严谨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品牌建设营造了规范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表1—52012年商标局在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的410件驰名商标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2.“商标大国”地位得以确定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29日,我国累计商标注册申请量一举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 000 346件,累计商标注册量6 892 999件,稳居世界第一。
虽然目前我国“商标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称不上是商标强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注册商标数量和市场主体数量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是5 062万户,拥有商标数量是551万件,意味着约每9个市场主体有1件商标,表明市场主体应用商标推动自身发展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我国商标注册数量虽然多,但是国际知名品牌尚少。我国品牌的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还不强,与我们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三是我国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商标侵权案件还时有发生,商标保护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的力度还需要继续加大。
3.品牌建设进程持续深化
2012年是我国品牌建设持续深化、成效显著的一年。2012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了2012年(第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自2004年发布第一份《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以来,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品牌意识逐年增强,品牌总价值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至2012年,中国前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为65 837.64亿元。
(1)企业品牌。
在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中国移动以2 385.68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该年度最具价值品牌榜首。占据榜单前五名的还有国家电网(2 239.66亿元)、工商银行(2 217.52亿元)、CCTV(1 546.72亿元)、中国人寿(1 261.55亿元),从品牌价值角度分析,这些品牌已经迈进世界级品牌阵营(见表1—6)。
表1—6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前十名品牌
(2)行业品牌。
在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共有来自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传媒、信息技术、家用电器、汽车、能源等在内的25个行业的品牌入选。其中食品饮料业依然是入选品牌最多的行业,共有80个品牌入选,占总入选品牌数的16%。近五年来,食品饮料业一直位居入选品牌行业榜首,这反映出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饮料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同时行业间品牌竞争较为激烈。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业和传媒业,分别有50个和45个品牌入选,分占总数的10%和9%。对比观察2010年以来各行业进入“500强”的品牌数量可以发现,建材、汽车和机械行业的品牌发展态势良好,而化工行业则呈现消极态势(参见表1—7)。
表1—7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业分布(前10名行业)
续前表
(3)区域品牌。
从《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的品牌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市有92个入选,名列第一;广东省有84个入选,位居第二;上海有45个入选,位列第三。在品牌数居于前十名的省(市、区)中,仅有四川和广西为西部省份,其余的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则分别属于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可见,我国品牌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东强西弱”格局(参见表1—8)。
表1—8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区域分布(前10名省市)
(4)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表1—9是2012年我国500强品牌的价值范围分布,能够明显看出价值在100亿以下的“中小型”品牌占据多数,而价值在1 000亿以上的“大型”品牌仅占1.6%。500强品牌的价值范围呈现金字塔形分布,说明虽然我国的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但品牌的有机构成低,以价值较低的小规模品牌为主体,缺乏有较强实力的规模品牌。
表1—9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价值范围分布
表1—10是500强品牌的影响力范围分布。可以看出,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品牌有449个,占89.80%;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品牌数为34个,所占比例为6.4%。虽然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数量较少、占比低,但从发展趋势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数量持续增长,表明我国品牌的国际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表1—10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影响力范围分布
(四)渠道建设
1.渠道景气指数持续回落
受欧债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因素影响,2012年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自第二季度以来连续两季度回落,具体数据详见表1—11。但以上两种指数仍处于明显超过临界点100的景气区间,企业景气指数也比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企业景气指数高13.2点,说明经济总体处于正常状态。
在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回落的背景下,反映渠道景气的批发和零售业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滑落,如图1—22所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四季度平均为136.4(2011年第四季度—2012年第三季度),相比2011年下降了8.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四个季度平均为127.0(2011年第四季度—2012年第三季度),比2011年下降了12.4%。但与房地产业等景气度低、下滑幅度大的行业相比,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且走势较为稳定,各季度数值始终高于各产业总体水平。同时,对未来经济效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信心,企业家信心指数虽然随着价格指数的变动而呈现出趋低之势,但下冲幅度较小。从绝对数值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始终稳定在120以上的高位,反映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总体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表1—112011年各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
图1—22 2012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
2.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高效开展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367个县级城市中有228个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率达62.13%;其中167个已获市政府批准实施,61个已报市政府待批准。56个县级市完成商业网点规划初稿,正在组织论证或征求意见;73个县级市正在开展编制工作;只有10个县级市尚未启动。黑龙江、浙江、安徽、西藏、宁夏的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吉林、江苏、江西、四川的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完成率超过80%。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在表1—12中列出了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编制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224个县级市。
表1—12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224个编制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县级市
续前表
3.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得到重点支持
为了顺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商务部在“十二五”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将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具体目标是:强化流通基础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流通空间网络,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网络;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绿色化为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以肉类、蔬菜和酒类为重点,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
4.流通领域响应绿色低碳新理念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在调整变革中寻求经济持续发展之道,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繁衍,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面对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趋势,流通领域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和转变。自2009年6月至2012年年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现以旧换新销售新家电16 883万台,在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家电的能耗水平,减少了环境污染。商务部将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继续推进流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水平。
5.流通领域食品药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1)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是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肉菜商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2012年,商务部完成了首批试点城市中期评估,制定发布了专用软硬件技术标准。在前两批20个城市的基础上,选择西宁、呼和浩特、南宁、北京、长春等15个城市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中央平台功能逐步完善,已完成与首批城市全部对接,累计汇总追溯数据4 300多万条,备案节点达到2 881家,备案商户达到85 487家。
(2)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2012年,商务部发布了《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五项药品流通行业标准。这五项标准是我国首批出台的药品流通行业标准。发布实施这五项标准,是商务部落实国务院医改和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以及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之一,也是履行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上述五项标准是针对当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行业管理的迫切需要而优先制定的。这五项标准的贯彻落实,对于规范和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力提高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药品零售企业的发展,提升全行业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6.商务信用建设成效显著
(1)积极开展商务诚信建设。
2012年,商务部选择北京、上海等十个信用环境良好、工作基础扎实的城市,围绕确保商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坚持诚信经营、树立商业品牌四项任务,开展商务诚信建设试点,以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重点,开展了商务道德领域专项教育治理活动。以“倡导诚信兴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商务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6个部门继续开展了“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举办了“中国信用企业网络展”。通过一系列活动,商务诚信理念得到广泛宣传。
(2)建设诚信档案数据平台。
2012年商务部建设企业诚信档案数据交换平台,起草了《企业诚信档案数据交换平台管理制度》,促进了基础信用信息数据的归集和互联互通,建立了“守信得益、失信受制”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商务部与国资委继续推动行业信用建设,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信用评价规范管理,拓展评价结果应用渠道。
(3)多措并举扶持小微企业。
相关部门继续实施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和内贸信用险补助政策,并落实商圈融资支持政策,截至2012年10月31日,北京、济南、上海、长沙、南京、杭州、天津、西安等地区的40个商圈累计获得贷款41.2亿元。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推进商业保理试点工作,解决商贸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再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
(4)大力促进信用消费。
为了宣传信用消费理念,推广信用消费模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商务部组织开展了“2012年消费促进月”之“信用消费惠”活动。苏宁电器等两家零售企业,工商银行、北银消费等六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推出了“零手续费、零首付、低利率”等优惠政策,并辅以各类促销活动。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信用消费,活动期间六家金融机构新增个人消费信贷额198亿元,同比增长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