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资源环境价值内生化的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环境为基本前提,在发展中,不是把资源环境仅仅当做外部条件,而是作为内在因素,进入要素系列。在经济增长中考虑生态(环境)问题,长期是众多环境(资源)经济学家持续努力研究的前沿重点课题之一。自从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1931年发表《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以来,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众多经济学家对可耗竭资源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可耗竭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可耗竭资源经济学。Male(1974)首次从环境质量角度研究了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其效用目标函数从消费函数扩展到环境质量。这一改造大大丰富了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容,为以后研究拓宽了思路,如Krautkraemer(1985),Olson(1990)和Barrett(1992)等。

在此,以Bovenberg和Smulders(1995)的环境质量函数为例,说明资源环境价值内生化的重要性。由于经济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这里的自然环境被设定为可再生的资源。自然环境的质量,实际上也就是自然资本的存量,由于自然再生能力而不断的积累。同时,它又会由于污染的破坏而恶化。这里,可由下面的函数来表示:

字符上一点代表了变量对时间的导数。函数中的脚标,代表了E对此变量的偏导数。对于每一水平下的污染P,存在一个固定水平的环境质量使得自然的再生能力与污染的逆效应抵消,从而保持环境质量不变。污染水平提高,这可被认为是增加了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减少了环境的再生和污染吸收能力,导致N减少(EP<0)。N将会减至一个较低的水平(d(P)/dp<0),如图3—1所示。

图3—1 环境的再生函数

资料来源:Bovenberg,A.L.and S.Smulders,“Enviro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ion 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a Two-sector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pp.369-391.

由于假定在(P)周围EN(N,P)<0,所以,是一个稳态的均衡。这意味着N越大,比如自然资源的存量越丰富,通过自然增长的过程来保持或增加这种存量也就越困难。直观地,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作为一个固定的要素导致自然资本积累报酬递减。若环境质量高,自然能轻易地吸收污染并且污染的变化对再生能力的影响很小(EPN>0)。更高水平的污染对自然的影响是以一个递增的速率进行的,或者说,从污染减少中的收益是递减的(EPP>0)。最高环境质量的稳态假定为是有限的,可以达到最初始的状态,这时候污染为0(max=(0)<∞)。参见段愿、宋德勇:《环境质量内生化增长模型》,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论文,2005。由此可见,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质量直接相关,一旦污染的程度加深,环境质量将会迅速失衡。要想提升环境质量,就必须尽可能减少各类污染,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影响。

资源环境价值内生化意味着要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产权确认。鼓励“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个人生态治理所形成的林地和草场要通过确认其长期使用权(至少在50年以上),以形成稳定的激励机制。并且要通过林地、草场等资源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使市场主体投入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当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并能顺利地变现和盈利,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建主体的积极性。

资源环境内生化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加以考虑。在当前及未来的区域发展中将环境因素实现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化”,把经济增长基于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约束中,因此,区域发展选择只能是给定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条件下的物质产出最大化,或者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的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最小化。区域环保政策应确保市场价格能反映使用(或污染)空气、水和土地的真正成本,使利用自然资源产生的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s)能内生化,否则使用者缺乏诱因有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

资源环境内生化意味着在进行产业安排、生产布局中必须因地制宜考虑资源环境的特点。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影响和制约的机制主要有区位指向性、集聚与扩散效应、空间邻近效应等。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性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其区位选择的指向性往往不一样。常见的多种经济活动区位指向均与资源环境有直接关系。譬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中,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农业部门和产品直接取自自然资源的采矿业、森林工业、水电工业等的区位选择基本上都是这种指向。再如原料地指向中,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这种原料地指向,消耗原料多的钢铁冶炼、建材、化纤、人造树脂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基本上都是原料地指向。参见杜肯堂、戴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因此,资源环境内生化更强调和突出了资源环境对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指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