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距今约有6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除石斧、石凿等石质工具外,最有特色的是骨耜。骨耜是一种翻土工具,用水中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木作工艺是河姆渡文化手工业的又一特色。在这里出土的一件木质漆碗,外表涂有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鉴定为生漆,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漆器。
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新石器时代,人们对音乐的乐律性质已有了理性认识,随着笛、埙类有明确音高的旋律乐器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音之间的关系,音阶开始产生,并有了将音高纳入模式的乐律知识。山西万荣县荆村和半坡的陶埙已不按绝对音高制作,而具有调式性质,其中一音孔陶埙均能发4个音,并且相邻的音阶各埙也大致相同。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有十几件骨笛,大多为7孔,能奏出七声音阶,结构完整准确,音质较好。有些骨笛在音孔旁还有调音用小孔,可见制作者已有明确的乐律意识和调音水平。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的证据。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有水牛、猪、狗等。
此外,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种地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建筑构造是与河姆渡聚落地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