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著名的“三礼”之一,儒教重要经典,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是了解先秦政治制度与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相传为周公所作,但是据专家考证,春秋之际,儒家学者依据周朝初年的典章制度和当时的官制体系,撰写了《周礼》的部分内容。战国时期,官制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周礼》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到了汉代,当时的部分官制资料,如九服之制、南北郊之制、五岳之制等,补入《周礼》,该书最终定型。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周礼》作注,大大提高该书的学术地位,使其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大典。

《周礼》原名《周官》,西汉末改称《周礼》,全面记录了周王朝的官制系统,论述了当时设官分职的状况。该书共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冢宰,管理朝廷及宫中事宜;地官司徒,管理土地方域及人民教养;春官宗伯,管理宗教及文化;夏官司马,管理军制和各方诸侯有关事宜;秋官司寇,管理刑狱,兼掌礼宾等;冬官司空,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水利等。“冬官”部分汉代发现时已缺,以《考工记》抵充。这些官职各自都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该书涉及内容极为丰富,所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完备,包括天文历象、祭祀礼仪、封国建制、巡狩制度、丧葬规制、礼乐制度、文化教育、调兵出兵、刑法狱讼、赋役征发、国家度支、宴饮膳食、车马服饰、寝庙礼制、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等,诸项典章、制度,无所不包,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尤其宝贵,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所以,清代经学大师孙诒让说《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先王政教所自出,周代法制之总萃”。

figure_0037_0024
《周礼》书影
所谓周礼有两层意思:一是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与其相对应的政法、礼法制度,它们有力地维护了周的统治;另一层意思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后代各种礼法制度的制定多参照周礼。

《周礼》作为中国古人设计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它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世大法,对后世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其严密细致、相互制约的管理技巧,体现了高超的行政智慧。故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西魏的宇文泰改革官制,北宋王安石变法,无不受《周礼》影响。而且,各个朝代的官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周礼》的影响。此外,中国古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都城格局,多以《周礼》为范本,其影响可谓至大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