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史遗迹的巧合

世界上有许多在时间和地点上都相距甚远的历史遗迹的巧合,至今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始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金字塔,到底是用什么技术修砌而成的?为什么它与当今人类存在这么多巧合呢?时至今日,人们都没有能力再造金字塔,更何况是科技落后的4500年前?难道真的存在史前文明?

抚摸着厚重的历史遗迹,追忆往事,也许可以从中读出前人的零星思想。

神奇的金字塔

古代埃及有这样一个神话:在一次宫廷阴谋中,国王奥西里斯被自己的兄弟残忍地杀害,并被碎尸扔到尼罗河里。王后伊西丝找到其遗体后,悲痛欲绝,哭声感动了太阳神。于是太阳神帮助她把丈夫的尸体还原,并做成木乃伊。结果奥西里斯获得再生,成了冥界的主宰。从此以后,古埃及的每个法老死后,都要制成木乃伊再装入石棺,然后送进其“永久的住所”——金字塔中,这样,法老们的灵魂就能永生。

金字塔到底何时所建?为何而建?由何人修建?又是如何修建?所有这些难解之谜都曾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串串问号。同时,有关金字塔这种建筑的种种神秘现象和趣闻,也使人们产生许多困惑。

只是法老的陵墓吗

翻阅世界各国的古代历史,人们会发现,在许多专制统治的国家,其帝王往往修建了豪华奢侈、规模宏大的陵墓,比如中国的秦始皇陵以及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从这些统治者的出发点来说,修建陵墓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古埃及的法老们之所以修建金字塔,其目的却不仅仅如此,或者说有根本的区别。

迄今为止,在埃及发现的金字塔共有90多座,它们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是“高”。由于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他们相信人会死而复生,渴望灵魂的永恒,所以才有了木乃伊的制作,进而有了存放木乃伊的金字塔。而古埃及所有的金字塔之所以都坐落在尼罗河西岸毗邻沙漠的吉萨高地上,是因为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的源头,而日落的西岸则是超度亡灵的西方彼岸世界。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法老,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并试图在“天国”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驱使其臣民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座金字塔。

不过,后世研究者发现的众多神奇现象,又使人们产生疑问:花费如此之多的劳力和钱财,为自己建造一个尸体储存所,除了国王们固有的豪华奢侈心态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因为在实际上,人们在金字塔里发现的法老的木乃伊数目是极少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产生一种奇异的功效,即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硬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

1963年,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生物学家们证实:已经死亡几千年的埃及公主梅纳,其躯体上的皮肤细胞仍具有生命力!最使人毛骨悚然的一件事是: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宣称,当他在帝王谷下从事发掘,打开一座古墓石门的时候,竟然有一只大灰猫,满身尘土地凶猛地向人扑来,而几个小时以后,它就死在了实验室里,难道它真的忠实守卫主人4000多年吗?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好莱坞电影《木乃伊归来》中的情景。

尽管有的科学家推断,金字塔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微波谐振腔体,所产生的微波能量的加热效应可以杀菌,并且使尸体脱水。可是,4000多年前的法老,怎么知道利用微波呢?还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外部形状而吸收不同的宇宙波,而金字塔内的花冈岩石恰好具有蓄电池的作用,它吸收各种宇宙波并加以储存,而金字塔内所产生的那种超自然力量的能,正是宇宙波作用的结果。可是,难道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这些了吗?

关于金字塔,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奇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人声称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前有一段可怕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当然经科学家考证,这段著名的咒语其实与金字塔毫无关系,而是出现在一位法老的陵墓内。但是仍有很多人对此传说深信不疑,并极大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尽管最初很多科学家和探险家都对这种“法老的诅咒”不以为然,然而那些曾真的“骚扰了法老的安宁”的人,绝大多数都遭到了厄运和灾难。在他们中间,有的身患重病而死,有的精神失常,有的莫名其妙地自杀……而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在100名曾经到过金字塔观光的英国游客中,随后10年内死于癌症的,竟达40%,而且年龄都不大;而那些曾经爬上金字塔顶的人,都很快出现昏睡现象,无一生还!

这一切难道是在印证法老诅咒的魔力?科学家们对此展开研究和调查后,提出了一些推论。来自开罗大学的塔亚博士认为:金字塔内存在一种曲霉细菌,感染者会导致呼吸系统发炎,皮肤上出现红斑,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不久前,美国迈阿密贝利大学的化学教授达维多凡从金字塔中检验出衰退的辐射线,很显然,这正是英国游客患癌的主要原因。由于金字塔外没有这种辐射线,该教授大胆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推断:金字塔是史前外星人的核废料储存所。

是谁修建了金字塔

在过去,由于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者,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一直以来,金字塔都被看作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一点,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他曾漫游埃及)就认定金字塔是奴隶辛劳的结果,并在2000多年前就曾详尽地记载: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法老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10万人为一群,每群人劳动3个月。不计其数的古埃及奴隶从遥远的阿拉伯山(有人认为即今天的西奈半岛)拉来巨石,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然后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就这样,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毕。因此,金字塔的修建在当时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耗竭了埃及三个朝代的资源,给埃及留下了一片荒凉,并最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但是长期以来,这一传统观点却不断面临挑战。

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90多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平均重量约2.5吨,最轻的也有1.5吨。在比大金字塔稍小的卡夫拉金字塔旁,还屹立着一尊巨大的石雕,也就是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据说在1798年,当拿破仑带兵占领埃及时,由于听信在此藏有宝藏的传闻,曾下令用重炮轰击狮身人面像,结果石像岿然不动,轰断的几根胡须现在还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

人们的疑问就在于:这么巨大的工程,难道真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完成的吗?因为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修建金字塔的各个环节如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工人、水手,而且需要一大批工程师、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这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队伍。另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90多座,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700年以上,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所以有人怀疑,金字塔不可能是地球人力所为,而极有可能是外星人所修建的,是他们遗弃的着陆标志,更有人推断这是“失落的部落文明”的创造。不过,所有这些只能归于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要属来自考古界的新发现,因为考古是研究历史悬案最科学的手段。考古人员在金字塔埋葬者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用于测量、计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这表明这些埋葬者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者。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些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以及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证据,这说明这些死者生前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这样的发现很自然地使人对先前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古埃及奴隶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在古埃及,地位低下的奴隶不可能有医疗的机会,死后更不可能被安葬。此外,考古人员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认为只有大约25000名劳工参与了建造金字塔,这就意味着希罗多德有关金字塔由百万名工匠建造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更重要的发现是埃及考古学家在最近二十几年里获得的。考古学家在吉萨高原金字塔区陆续发现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工人墓地、一座工人城市和一具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古老的石棺。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很多考古学家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看法,转而认为建造金字塔的是自由人,很可能就是农闲时期的农民,他们做工是要领工资的。据现存的记录显示,古埃及政府主要用面包和洋葱作为这些工人的报酬,而且还有证据表明,工人们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曾举行过罢工。

2002年9月,为了进一步揭示金字塔建造者的身份,埃及考古学家打开了在吉萨高地金字塔群附近地区发现的神秘石棺。当时,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个国家的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直播。这具4500多年来没有被人动过的石棺长2米,宽1米,埋在吉萨高地金字塔区的东南角。石棺的主人是一座金字塔的监工,他生活的时代是埃及的第四王朝时代(公元前2613~前2494年)。尽管最终除了一具骸骨之外,没有获得重大发现,但这些考古发现的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

修建之谜

除了对所需的劳动力产生疑问外,后人对金字塔最大的困惑在于其修建的具体过程,而这也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大悬案。从技术角度来讲,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众所周知,金字塔是由无数巨石堆砌的。可实际上据考察,古埃及并不出产这种巨石,希罗多德也称其是从遥远的阿拉伯山运来的。那么,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在只有粗陋的工程技术水平的年代,古埃及人是怎样建造出这一举世罕见的宏伟工程的。毕竟当时的建造者既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滑轮,甚至连轮子在当时都还没有发明出来。那他们是怎样将相当于10辆汽车重的大块石头提到金字塔上的呢?

最关键的就是运输和堆砌问题,因为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些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人们对此进行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石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认为是水运法,但也因论据不充分而未被接受。

200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杜维斯经过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金字塔上的巨石并不是天然的,而是一种混凝土。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并根据化验结果得出全新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为了进一步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杜维斯还提出两项佐证:一是他在石头中发现了一缕人发,而唯一可能解释这一发现的,就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二是他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而化验得知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所以他认为修建金字塔的巨石其实是用模板浇灌而成的,而整个金字塔也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堆砌起来的。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石块之间严实无缝,甚至连很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由于现代考古研究也的确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许多科学家比较赞同杜维斯的论断。

其次就是设计问题。长期以来,胡夫金字塔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由于其建筑技术上的高超、定位技术的精确,一直以来使世人惊叹不已。据测算,它的4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而这即使对于现代建筑而言也是一大难题,即所谓的“正直角技术”。神奇的是古埃及的建筑大师们竟能将该技术游刃有余地应用于金字塔的转角建构上,并且只有极小的误差。他们居然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实在不能不令后人叹服。

尽管自9世纪开始,就有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不断进入胡夫金字塔,然而,它的内部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般的通道和墓室,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两条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入。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竟然一条对准天龙座(代表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代表复活),这样精巧的设计和构思,真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所完成吗?

在金字塔中,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和神奇,并装饰有雕刻和绘画等。由于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创作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进行,所以必须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灯下才能完成。但是,事实再一次使研究者困惑。因为如果当时的确使用了火炬或油灯,就多少会留下一些痕迹。而在研究者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4000多年之久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后,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发现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这就意味着,古代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灯来照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难道真的像有些人猜测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竟已掌握了类似现代电灯的技术吗?

据历史记载,古代世界曾有七大奇迹(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依然屹立在沙漠之中几千年之久,毫不动摇,这与其设计的奥秘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发现,自然形成的52度锥角是最稳定的角,并称之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金字塔的锥角就正好是51度50分9秒,这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我们知道,金字塔是处在沙漠中的。由于金字塔的独特造型,使沙漠中凌厉的风势得以沿着塔的斜面或棱角缓缓上升,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在到达塔顶的时候,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最低程度。人们还知道,磁力线的偏向作用能够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溃,而胡夫金字塔塔基就正好处于磁力线中心,它随着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可以看出,52度“角”,方锥体的“形”,与磁力线同步运动的“位”,是金字塔稳定之谜。但是,古埃及人能够将这些奥秘一一掌握,实在让现代人称奇。

谜中之谜

对于围绕着金字塔的一些悬案,人们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由于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相信许多重大问题不久就可以得到解答,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团,金字塔所带给后人的一些疑问,又是短期之内很难得出结论的。

比如,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就连传统上对于金字塔建筑时间的判定上都非常值得怀疑。首先,狮身人面像很有可能并非是在卡夫拉统治期间修建的。1992年,美国的一名法医学专家弗兰克·多明哥对埃及法老卡夫拉雕像的头部及狮身人面像的“人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证明两者差别很大,不可能是同一人,因此,考古学家先前对它的面部进行的主观诠释显然是错误的。另外在1992年8月,来自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修奇博士,根据狮身人面像所受腐蚀的特点与程度,同样也得出了一个惊人而又严谨的结论:狮身人面像至少在埃及历史上最后一次雨季的早期,也就是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就已建成。而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吉萨高原上一直没有足够造成狮身人面像侵蚀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释这些痕迹是很久以前、吉萨高原上雨水多、温度高的时代残留下来的。修奇博士的论点在当年美国地质学会年度大会上获得了3000名同行的一致支持。而事实上,据埃及考古学家分析,它在修建技术方面甚至要比其他已确定的年代晚了几千年的建筑都要高超得多。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疑问:难道在埃及古王国建立之前,古埃及人就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来动员足够的人力从事此类大规模建筑工程吗?

另外,一些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许多有趣的数字,则从另一个侧面也昭示了金字塔的玄妙,比如:

1.金字塔的自重×1015=地球的重量

2.金字塔的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千米)

3.金字塔塔高的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4.金字塔的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5.金字塔的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

6.金字塔的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π=3.14159)

这一系列的数据,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它们无不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迷惑不解。

还有一些奇妙的发现,比如:延长在塔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午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难道古埃及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玛雅金字塔的巧合疑云

在墨西哥中部和尤卡坦半岛上,也耸立着许多气度非凡的金字塔,它们就是玛雅金字塔。虽然玛雅金字塔并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也是古代玛雅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伟大创造,其规模之宏大、构造之精巧也都足以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具有代表性的玛雅金字塔有两座,一是太阳金字塔,一是库库尔坎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大金字塔,它位于墨西哥古城多提哈罕,塔基长225米,宽222米,基本上呈正方形,大小与胡夫金字塔大致相当。而且,塔的四角也刚好跟胡夫金字塔一样,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四面,也分别像胡夫金字塔的四面一样呈等边三角形形状;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也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总体上说,太阳金字塔的大小和外形都跟胡夫金字塔很相似。

太阳金字塔除了具有与胡夫金字塔相似的大小和外形之外,还具有令人惊骇的天文巧合:太阳金字塔的南墙上有一个气流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天狼星的光线可以直射到长眠于上层厅堂中死者的头部;北墙上也有一个气流通道,能够让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它直射到下层的厅堂。

库库尔坎金字塔位于奇琴伊察古城中心,它是一座九层的巨型金字塔,塔基也呈四方形,朝向为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塔的四面各有91级台阶,再加上塔顶平台,共计365级,刚好与一年的天数365天相等。九层塔座的阶梯自下而上层层堆叠并逐渐缩小,而且分为18个部分,刚好与玛雅历一年的月数相等。另外还有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而玛雅历法就是以52年为一个轮回。

在库库尔坎金字塔北面的台阶上,雕刻着一条吐着舌信的带羽毛的蛇。因为,玛雅人信奉太阳神,他们认为库库尔坎(即带羽毛的蛇)就是太阳神的化身。但令人不解的是,蛇身却藏在了阶梯的断面上。

后来人们才发现,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当西斜的太阳逐渐将北面上能被光照到的地方照得棱角分明时,那些笔直的阶梯线就会从上到下交汇成一条条波浪线,看上去就像北面上有一条从天而降的巨蟒在逶迤游走一样。这种情景,往往能够令玛雅人激动不已。

有许多科学家对玛雅金字塔的内部结构做过研究。1968年,一批科学家运用X射线对玛雅金字塔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测,却得到了令人费解的结果:在连续几天内的同一时间里,运用同一台设备对金字塔内部的同一位置进行探测,拍摄到的图像却无一相同。有两位美国人也考察过尤卡坦地区,他们发现尤卡坦地区的地下有许多相互连通的洞穴,它们的结构与金字塔内部通道的结构非常相似。他们总共拍了九张洞穴照片,可是能冲印出来的只有一张,而且这张照片拍摄到的也只是一片旋涡状的白色亮光。

玛雅金字塔还有许多神秘的巧合现象现在都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要揭开谜底,还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复活节岛的诸多巧合

复活节岛是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于1722年复活节那天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复活节岛。

石像之谜

复活节岛孤立于东南太平洋上,呈三角形,面积约为17平方千米,岛的中部是风沙横行的沙漠,其他地区的土壤也非常贫瘠,植物极其稀少,基本上只有一些杂草分布,野生动物也只有老鼠。所以,岛民既无法种粮也无法狩猎,只能用简陋的木制工具挖洞来栽种红薯和甘蔗,靠挖池塘蓄存雨水艰难度日。

根据第一个到达复活节岛的雅各布·罗格文的记载,当时岛上大约只有近百口人,他们的皮肤一般呈褐色,颜色深浅与西班牙人差不多;但是,也有一些人肤色较深;还有一些人的肤色则是白色或红色的。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但是,就是这样的孤岛,上面却遍布着千余尊硕大无比的巨人石像。这些石像一排排站立着,每尊重20吨~90吨不等。其中,有许多石像都头顶红色的石帽子,有的石像光是石帽子就重达20吨~50吨。

另外,在距离复活节岛500米的海面上,还耸立着3座高达300米的小岛,它们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船只根本无法靠近。

但是据一些岛民陈述,在悬崖峭壁的顶端,原本也高高耸立着几尊巨人石像,但是它们后来都跌进了海里,只留下了基座还稳稳当当地坐落在那里。法国考古学家马奇艾尔对此进行了求证,结果证实了这一说法。

1914年,考古学家开始全面考察复活节岛,他们逐一调查了石像的情况,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最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巨人石像究竟是怎么制造并树立在这里的。如果这些石像是岛民们自己制造的,那么这个贫瘠小岛是如何养活制造这些石像的强劳力的呢?如果这些石像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的,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运的呢?即使是现代,也需要最先进的直升直降设备才能把那些石像运到这些悬崖峭壁上去,更不用说在1722年之前的科技不发达时期了。

“朗戈朗戈木板文字”的巧合

如果把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之谜当成一种神奇的巧合,那么复活节岛“朗戈朗戈木板文字”的现象就更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了。

“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其实只是一种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因为专门刻在朗戈朗戈这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上而得名。

最早研究“朗戈朗戈木板文字”的人,是来自塔希提岛的耶比司科浦·诺沙恩。诺沙恩是一位主教,他有幸得到了一些朗戈朗戈木板,却无法辨认出它上面的那些符号属于哪一种古代文字。

最早认识到“朗戈朗戈木板文字”的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鄂仁·艾依洛。艾依洛认为,这些文字是复活节岛岛民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不被人们认识,它们是解开复活节岛古老文明谜团的钥匙。

近百年来,“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20世纪初期,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发现了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15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城市,以及至今也无法解读的古代印度象形文字。捷克人种学家洛乌哥特克在研究了古代印度这些象形文字之后,发现它们与“朗戈朗戈木板文字”非常相像,就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匈牙利的语言学家封·贺维西。贺维西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于1932年在巴黎铭文科学院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古代印度的象形文字与“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共有175个完全相同的符号;“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出现于19世纪中叶,而古代印度象形文字则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存在了;古代印度象形文字只有400多个符号,竟然有175个与“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完全相同,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

奥地利考古学家葛利顿说,“朗戈朗戈木板文字”与古代荷兰的象形文字,以及苏门答腊岛装饰品上鸟的形象都非常相像。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罗伯特·哈里涅·赫里杰恩则进一步指出,“朗戈朗戈木板文字”不但与古代印度象形文字有相似之处,而且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古代东南亚的图画文也非常相似。

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则反对说,古代印度象形文字和物质文明产生于公元前20000年以前,而“朗戈朗戈木板文字”却直到500年才出现。而且,印度和复活节岛相距13000千米之遥,所以很难说明这两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字会存在什么联系。

苏联人鲍利斯·科特利亚福采夫对“朗戈朗戈木板文字”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特利亚福采夫当时是列宁格勒人类博物馆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他在比较了俄国科学家米克罗霍·麦科拉伊所得到的两块条形木板之后,发现它们上面的文章完全一样。

之后,他又把这两块木板与圣地亚哥博物馆里的条板临摹本做了对比,发现它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他因此断定,这一系列符号已经组成了文字。

苏联卫国战争之后,科特利亚福采夫的研究成果被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列德洛格公布出来。奥列德洛格认为,“朗戈朗戈木板文字”还在形成之中,它与埃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比较接近。

“世界的肚脐”

更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称他们的居住地为“世界的肚脐”。这种说法最初并不被人理解和赞同。后来,当宇航员俯瞰地球时,才发现复活节岛孤立于浩瀚的东南太平洋上,确实像极了地球的“肚脐”。

这些岛民是如何得知自己生活在“世界的肚脐”上的?难道他们也曾俯瞰过自己居住的岛屿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又是乘坐什么飞行器去高空的呢?如果不是,又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呢?

此外,在复活节岛的悬崖下面,还有一堆刻有许多鸟首人身浮雕图案的大圆石块。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与巧合现象还有许多。这些令人倍感惊讶的现象,使得远古与现代紧紧纠缠在一起,也使太平洋与印度甚至欧洲有了联系,需要人类继续认真研究才能对此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令人惊叹的“黄泉大道”

在墨西哥的著名古城特奥蒂瓦坎,有一条人称“黄泉大道”的宽阔大道。“黄泉大道”纵贯南北,这个名字是10世纪最先来这里的阿兹台克人取的,一直沿用至今。当时,阿兹台克人沿着这条大道进入特奥蒂瓦坎古城时,发现这座古城竟然是一座空城,就认为大道两边的建筑物都是众神的陵墓,就把这条大道取名为“黄泉大道”,又名逝者大道。

1974年,国际美洲人大会在墨西哥召开。会上,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声称自己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测量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特奥蒂瓦坎的所有建筑物和街道。

经过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该测量单位的长度为1.059米。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神庙、月亮神金字塔和太阳神金字塔,高度分别等于21、42、63个测量单位,比例恰好等于1:2:3。

哈列斯顿在用“测量单位”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陵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黄泉大道上的历史遗迹之间的距离,恰好与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或轨道长度相吻合。

由古城神庙废墟中的遗迹可知,太阳距离地球96个“测量单位”,距离水星36个“测量单位”,距离金星72个“测量单位”,距离火星144个“测量单位”。而在城堡后面那条由特奥蒂瓦坎人挖掘的运河,其中轴线长288个“测量单位”,恰好等于太阳到火星的小行星带之间的距离。有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距离中轴线长520个“测量单位”,这一距离刚好相当于太阳与木星之间的距离。

另一座神庙遗址距离这座无名神庙945个“测量单位”,这一距离恰好又是太阳到土星的距离。再走1845个“测量单位”,就到了“黄泉大道”的尽头——月亮神金字塔的中心,而太阳到天王星的距离恰好等于1845个“测量单位”。

假设把“黄泉大道”向塞罗瓦戈多山山顶的一座小神庙和一座塔直线延长,那么古城神庙距离小神庙、塔的距离,就分别是2880、3780个“测量单位”,恰好等于太阳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长度……

特奥蒂瓦坎文明隶属于古印第安文明,它大约与玛雅文明形成于同一时期。不过,特奥蒂瓦坎文明并不像其他古印第安文明那样脉络分明,它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此外,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证实特奥蒂瓦坎文明曾经拥有文字并留下了史料。我们也只是从大量可供分析的历史遗迹,以及一些与特奥蒂瓦坎文明同时期的周边其他文明的典籍或绘画中,才得知了特奥蒂瓦坎文明的存在。

所以,“测量单位”这一现象到底只是偶然的巧合还是设计者智慧的结晶,我们现在根本搞不清楚。如果说这一切都只是偶然的巧合,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可是,如果它们是设计者有意识的安排,那么“黄泉大道”显然是根据太阳系的模型建造的,这就表明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对太阳系的整个情况是相当了解的。

可是,人类却直到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65年后才发现海王星,甚至直到1930年才发现冥王星。如果这些星宿真的是近几百年才相继被人们发现的,那么在那混沌初开的史前时代,又是谁指导着特奥蒂瓦坎的人们建造了这一切巧合呢?这个问题现在还是一个谜,我们只有拭目以待谜底的揭晓。

神秘的“箜篌城”

东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讲的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子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中的“箜篌”,经考证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弦乐器。有一种说法是,它之所以得名“箜篌”,就是因为它是一座名叫箜篌城的地方制造出来的。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箜篌城上竟然诞生了那么多杰出的音乐家,实在是一种机缘巧合。

据史料价值很高的中国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箜篌城位于河南省中牟县东南,曾经是乐师师涓制造箜篌来取悦卫灵公的地方。

说到乐师,还有一个称呼叫师延,这一称呼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据郑州大学教授张诚考证,这位“师延”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还代表一个家族。据《姓氏考略》中记载,“师”是商周时期乐师的官名,因为乐师的祖先名叫师延,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乐师师旷、师涓都是师延的后代,所以后世大多以“师延”代称乐师。

师延本人是第一个制造箜篌的人。有史书记载:“黄帝乐师师延,始造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这里的“九弦琴”就是指箜篌。张诚教授通过实地考察认为,中国音乐鼻祖师延曾在河南的中部和北部活动过。

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东接古都开封,西邻省会郑州,距离黄帝故里新郑市区仅25千米,古代曾经位于京城的管辖范围内。这一带的农民在翻地或打井时,经常会挖出古代的箭头甚至是古墓。在中牟县东南,的确有一个名叫韩寺镇的古城村,村边有一座古城遗址,村前有古城河环绕,相传正是古代的“箜篌城”。

2009年,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古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它始建于商代,应该是中国的乐师之祖师延及其后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郑州大学的副教授陈隆文也认为,韩寺镇古城村一带的确有可能是古代乐师为宫廷制造箜篌等乐器的地方。

因为,在上古时期,韩寺镇古城村一带树木葱郁、竹林清幽,环境非常优美,而且离古都新郑很近,不但非常适合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弦乐器,而且适合乐师排练歌舞。

如果张诚教授和陈隆文副教授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制造箜篌的“箜篌城”,以及师延及其后代繁衍生息并创造音乐的地方,应该都是今日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

巧合的是,曾经是乐师们长期活动的“箜篌城”,在经过了数千年之后,又诞生了“竹笛宗师”孔建华等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的演奏家,这中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机缘巧合呢?

北京古城的奇妙格局

北京古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素以布局严谨、建筑壮丽闻名于世,并在现代获得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发展。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对北京古城的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遥感技术拍摄到了整个北京城的空中俯瞰图,结果惊奇地发现北京古城竟然从南向北并排横卧着两条“巨龙”,还盘坐着一位“巨人”。

这两条“巨龙”,一条是水龙,一条是陆龙(又称古建筑龙)。这两条“巨龙”结伴抱山环水,非常雄伟壮观。

水龙由北京古城的一部分水系组成。“龙头”是半圆形的南海,“龙眼”是湖心岛,“龙身”是弯曲延伸的中南海与北海,“龙尾”是位于西北方向的什刹海。

陆龙由北京古城的部分古建筑组成,而且俯卧在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上。“龙眼”是太庙和社稷址,“龙鼻”一直从天安门延伸到午门,“龙嘴”是天安门,正阳门就好似一颗“龙珠”,“颌虬”是金水桥,“龙须”是长长的东、西长安街,“龙身”是故宫,“龙爪”是四座角楼,“龙尾”则由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这些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明显地呈现出一派巨龙护珠的阵势。

水陆双龙的紧密契合,形成了令人感慨万千甚至惊叹叫绝的壮观景象。有人认为,双龙的紧密契合可能是设计者精心设计的结果,它们只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皇权至上和龙凤崇拜观念的又一个反映。但是,这个建筑群这么庞大,双龙格局会是在建筑群修建之前就已经规划好的吗?

“巨人”盘坐在景山公园里。景山公园位于故宫之北,原本是皇家御苑,它的整个园林图看上去就像一位巨人。

197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夔中羽院士在观察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底片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故宫以北出现了一位闭目盘腿打坐的老人,而且老人周围还有一个方方正正的镜框。

夔中羽院士仔细辨认了这一现象,发现“老人”是景山公园内部的建筑和古树,“镜框”则是景山公园的围墙。

1983年,北京进行了全城拍摄,结果表明景山公园的园林图像确实像一位盘腿端坐的老人。

夔中羽院士为了揭开景山公园坐像之谜,分析了大量的拍摄资料,并且自己制作了一张景山公园图,然后经过仔细辨认,发现寿皇殿建筑群就像老人的头部,繁茂的树木则像老人的眉毛,内宫墙像是老人的两只眼睛,公园两边对称的三角形树林是老人的胡须,景山山体则像老人盘坐的身体。可以肯定地说,景山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人工建筑组成的人像。

那么,景山公园的老人坐像到底是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有意之作,还是仅仅一个巧合呢?目前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就姑且把它看作一个巧合吧,并期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