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 蔡向红
- 3759字
- 2024-11-02 18:11:52
根据春季气候进行自身调养
1 了解春季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来之际,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令养生,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要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
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
(1)春季6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养生之道
春季的6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各个时期特点不同。
立春是春季的第1个节气。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需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春分对人体而言,其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此时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正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在保健养生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忌食易引发疾病的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谷雨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2)春季保健的要求
春季风气当令,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变化多,温差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在这个季节里,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应当注意。另外,由于从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因而要特别注意遵循以下春季保健的基本要求。
①春宜养阳,顾护阳气。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春季6节气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6节气阳气生发不足,或者阳气受到损害,就难以给夏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会发生“寒变”。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
②慎避风寒,防止春瘟。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联。春季6节气风气当令,正是百病宜发的季节,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由于春季6节气多风,增加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易伤阳气,加上春季人体腠理疏松,一些病邪容易侵袭人体。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
风邪对人体的伤害
风邪对人体的伤害是六淫之中最厉害的。它们侵入人体,阻塞毛孔,在身体里上下窜行,导致人体经脉不通,使人发冷或发热。
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人体的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机体的活力。右图所示为脾、肝、肾三脏之间的关系。
此处,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相互制约。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另外,春季6节气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致使人体难以适应,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所以在春季6节气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之人。我国古老的生活谚语“春捂秋冻”是符合春季养生原则的。
③调节情志,保护肝脏。春季6节气是肝脏功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功能正常,减少疾病发生。
由于春季6节气气温乍暖还寒,变化较大,人体极易受风寒之邪。肝脏之阳气易受伤,以致不能生心火,到夏季6节气火就不足,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另外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或肝炎等旧疾复发。
随着春季6节气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
2 依据春季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
春季遵循下面几条养生秘诀,会让你受益无穷。
①宜春捂。“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春季气候多变,有时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傍晚寒雨突降,冷气逼人。这时如果突然骤减衣服,极易“寒邪入内”,寒则伤肺,容易引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民谚“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得法,就会减少生病的机会。
②宜春游。春天到处绿树成荫,欣欣向荣,空气新鲜,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最适宜人体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协调阴阳,冲和气血,安宁神志,心情舒畅,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人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到绿色世界中去,必将助阳气、强筋骨,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③调饮食。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元气健壮,人可健身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酸性食物不宜多吃,多食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春天阳气生发,辛甘食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利于护阳。因此,春季饮食宜甘、辛,少酸、油腻、黏滞食品。宜多食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大枣、蜂蜜、胡萝卜、菜花、小白菜、水果等,有利于养阳敛阴,养肝护脾。适当吃点儿补品,补益元气,有益脾胃,助阳气之效。
④防“春困”。春天,有些人昏昏欲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春困”不是病,是人体生理功能暂时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冬春交接,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而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增加。进入春天后,随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量增多,而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易昏沉欲睡。
克服办法是:做到早睡早起,睡足8小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锻炼、散步、慢跑、做操,促进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或春游,不要劳累过度,注意劳逸结合等。
3 春季多发病的预防保健
①精神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精神病复发率极高,占全年的70%以上。春天空气干燥、风沙大,有的大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死;此外,猛烈的大风致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其症状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人过分多疑;动作和行为失常。为防止春天精神病旧病复发,对有以上精神病患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根据季节和气象变化科学护理,注意睡眠和休息,并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②花粉过敏症。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些人总是感到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种季节性疾病多是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引起的变态反应,称为花粉过敏症。有花粉过敏症的人外出应注意,并可服用抗过敏药预防。避免暴露于变应原,同时少摄入高蛋白、高热饮食和精加工食品。
③冠心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4月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此外,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旧病复发和加重。患者应特别注意保健,加强体育锻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
④关节炎与肾炎。关节炎病人对气象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关节炎病人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关节要保暖,脚部不要受凉。一旦受寒,及时用热水洗脚。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感冒,感冒不仅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且极易导致肾病复发。
⑤春季皮炎。不少青年女性一到春天,容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状,还有些女性出现褐斑、丘疹等,也有的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这主要是对春天阳光中紫外线过敏所致。所以,建议女士们春天应尽量少晒太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易致过敏的虾类、淡菜等以不吃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