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要判断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则需先判断A、E、I、O各判断自身的真假;要判断A、E、I、O各判断自身的真假,则需要判断各判断中主、谓项的关系。判断各直言判断中主、谓项的关系,就需要考察主、谓项概念外延的关系。根据在“概念间的关系”中的分析,两个概念间具有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和全异五种关系。

A、E、I、O各判断的真假关系

1.A判断

我们看下面两个A判断:

(1)所有直言判断(S)都是性质判断(P)。

(2)所有的花(S)都是有颜色的(P)。

判断(1)中,主项“直言判断”(S)和谓项“性质判断”(P)是全同关系,即S与P完全重合,这时该判断则为真;判断(2)中,主项“花”(S)与谓项“有颜色的”(P)是真包含于关系,即S真包含于P,这时该判断也为真。

再看下面三个A判断:

(1)所有动物(S)都是哺乳动物(P)。

(2)所有英语系学生(S)都是英语高手(P)。

(3)所有沙漠(S)都是绿洲(P)。

判断(1)中,主项“动物”(S)与谓项“哺乳动物”(P)是真包含关系,即S真包含P;判断(2)中,主项“英语系学生”(S)和谓项“英语高手”(P)是交叉关系,即S与P交叉;判断(3)中,主项“沙漠”(S)与谓项“绿洲”(P)是全异关系,即S与P全异。显然,在这三种关系中,这些判断都为假。

由此可知,当S与P是同一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A判断为真判断;当S与P是真包含、交叉或全异关系时,A判断为假判断。

2.E判断

我们看下面四个E判断:

(1)所有直言判断(S)都不是性质判断(P)。

(2)所有动物(S)都不是哺乳动物(P)。

(3)所有的花(S)都不是有颜色的(P)。

(4)所有英语系学生(S)都不是英语高手(P)。

根据上面的判断,我们可知这四个E判断中主、谓项即S与P之间的关系依次为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和交叉关系。显然,当S与P是这四种关系时,这些判断都是假判断。

再看下面两个E判断:

(1)所有沙漠(S)都不是绿洲(P)。

(2)所有少年(S)都不是老年(P)。

在这两个判断中,主、谓项即S与P是全异关系,这时这两个判断为真判断。

由此可知,当S与P是全异关系是,E判断为真判断;当S与P是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或交叉关系时,E判断为假判断。

3.I判断

我们看下面四个I判断:

(1)有的直言判断(S)是性质判断(P)。

(2)有的动物(S)是哺乳动物(P)。

(3)有的花(S)是有颜色的(P)。

(4)有的英语系学生(S)是英语高手(P)。

我们已经知道这四个判断中主、谓项即S与P的关系依次是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和交叉关系。显然,当S与P是这四种关系时,这些判断都是真判断。

再看下面两个I判断:

(1)有的沙漠(S)是绿洲(P)。

(2)有的少年(S)是老年(P)。

这两个判断中,主、谓项都是全异关系,显然,这时这两个判断都是假判断。

由此可知,当S与P是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或交叉关系时,I判断为真判断;当S与P是全异关系是,I判断为假判断。

4.O判断

我们看下面两个O判断:

(1)有的直言判断(S)不是性质判断(P)。

(2)有的花(S)不是有颜色的(P)。

这两个判断中,主、谓项即S与P的关系分别是同一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这时这两个判断为假判断。

再看下面三个O判断:

(1)有的动物(S)不是哺乳动物(P)。

(2)有的英语系学生(S)不是英语高手(P)。

(3)有的少年(S)不是老年(P)。

这三个判断中,主、谓项即S与P的关系依次是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关系,这时这三个判断都为真判断。

由此可知,当S与P是真包含、交叉或全异关系时,O判断为真判断;当S与P是同一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O判断为假判断。

根据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将各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总结如下:

figure_0114_0067

A、E、I、O各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我们先看下面四个直言判断:

(1)所有的监狱都是国家机器。

(2)所有的监狱都不是国家机器。

(3)有的监狱是国家机器。

(4)有的监狱不是有阶级性的。

这四个直言判断中,(1)、(2)、(3)三个判断的主项都是“监狱”,谓项都是“国家机器”;判断(4)的主项也是“监狱”,但谓项则是“有阶级性的”。所以,(1)、(2)、(3)三个判断的主、谓项都是相同的,于是我们可以说这三个判断是同一素材;判断(4)与其他三个判断主项相同,谓项不同,于是我们就说它与其他三个判断不是同一素材。

所谓同一素材的直言判断就是指各判断的逻辑变项(即主项和谓项)必须相同、逻辑常项(即联项和量项)可以不同的情况。在我们分析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时,需要遵循的前提条件就是它们需有同一素材,即相同的主项和谓项。

1.反对关系

对前面的表格中A判断和E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A判断为真时,E判断必为假;当A判断为假时,E判断则真假不定。

(2)当E判断为真时,A判断必为假;当E判断为假时,A判断则真假不定。

由此可知,对于A判断与E判断来说,其中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为假;其中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却真假不定。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同假,但不能同真。A判断与E判断之间的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中称为反对关系。比如:

(1)所有的手机都是智能的。

(2)所有的手机都不是智能的。

显然,(1)为A判断,(2)为E判断,二者可以同假,但不可能同真,是反对关系。

2.下反对关系

对前面的表格中I判断和O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I判断为真时,O判断真假不定;当I判断为假时,则O判断必为真。

(2)当O判断为真时,I判断真假不定;当O判断为假时,则I判断必为真。

由此可知,对于I判断与O判断来说,其中一个为真时,另一个真假不定;其中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则必为真。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I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中称为下反对关系。比如:

(1)有的手机是智能的。

(2)有的手机不是智能的。

显然,(1)为I判断,(2)为O判断,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能同假,是下反对关系。

3.矛盾关系

A判断与O判断

对前面的表格中A判断和O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A判断为真时,O判断必为假;当A判断为假时,O判断则必为真。

(2)当O判断为真时,A判断必为假;当O判断为假时,O判断则必为真。

由此可知,对于A判断与O判断来说,其中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则必为假;其中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则必为真。也就是说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A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上称为矛盾关系。看下面这道题:

若“无商不奸”为假,那么下面哪一项为真?

A.所有的商人都是奸的B.所有奸的都是商人

C.有的商人不是奸的D.所有商人都不是奸的

这道题中,“无商不奸”的意思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奸的”,是A判断;A项与命题重复,故首先排除;B项也是A判断,但与命题主、谓项颠倒了,不是同一素材,也排除;D项是E判断,与命题是反对关系,即A判断假时E判断真假不定,也可排除;C项是O判断,与命题是矛盾关系,即A判断假时O判断必为真,所以选C项。

◇反对关系与下反对关系◇

1.反对关系

如果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同假,但不能同真。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中称为反对关系。

figure_0116_0068

(1)为A判断,(2)为E判断,二者可以同假,但不可能同真,是反对关系。

2.下反对关系

如果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中称为下反对关系。

figure_0116_0069

(1)为I判断,(2)为O判断,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能同假,是下反对关系。

E判断与I判断

对前面的表格中E判断和I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E判断为真时,I判断必为假;当E判断为假时,I判断则必为真。

(2)当I判断为真时,E判断必为假;当I判断为假时,E判断则必为真。

由此可知,E判断与I判断也是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也属于矛盾关系。比如:

(1)所有的手机都不是智能的。

(2)有的手机是智能的。

显然,(1)为E判断,(2)为I判断。当(1)为真时,(2)必为假;当(1)为假时,(2)必为真。反之亦然。

4.从属关系

A判断与I判断

对前面的表格中A判断和I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A判断为真时,I判断必为真;当A判断为假时,I判断则真假不定。

(2)当I判断为真时,A判断真假不定;当I判断为假时,A判断则必为假。

由此可知,A判断与I判断不一定总是同真,也不一定总是同假。A判断与I判断的这种关系在逻辑学上称为从属关系或等差关系。比如:

(1)所有的手机都是智能的。

(2)有的手机是智能的。

显然,(1)是A判断,(2)是I判断。若(1)为真,即所有的手机都是智能的,(2)必为真,因为“有的手机”包含在“所有的手机”中;若(1)为假,则(2)的真假难定。反之,若(2)为真,“有的手机”是智能的并不代表“所有的手机”都是智能的,但也不排除“所有的手机”都是智能的,这时(1)真假难定;若(2)为假,就表示“有的手机”不是智能的,这样一来,(1)就必为假了。因此,这两个判断是从属关系或等差关系。

E判断与O判断

对前面的表格中E判断和O判断的真假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当E判断为真时,O判断必为真;当E判断为假时,O判断则真假不定。

(2)当O判断为真时,E判断真假不定;当O判断为假时,E判断则必为假。

由此可知,E判断与O判断之间也是从属关系或等差关系。比如:

(1)所有的手机都不是智能的。

(2)有的手机不是智能的。

显然,(1)是E判断,(2)是O判断。在对它们进行如上面类似的分析后,亦可得出E判断与O判断是从属关系或等差关系。

5.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的关系

我们前面讲过,传统逻辑学一般把单称肯定判断归入全称肯定判断(即A判断),把单称否定判断归入全称否定判断(即E判断)。A判断与E判断是反对关系,那么,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之间是不是也是反对关系呢?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天,甲和乙谈起鲁迅时,甲突然问道:“对了,鲁迅姓什么呢?”乙说:“当然姓周了。”甲哈哈大笑道:“错!鲁迅当然姓鲁了,怎么会姓周呢?”

这则故事中,包含着一对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即

(1)鲁迅是姓周的。(单称肯定判断)

(2)鲁迅不是姓周的。(单称否定判断)

显然,若判断(1)为真,即“鲁迅姓周”,则判断(2)必为假;若判断(1)为假,即“鲁迅不姓周”,则判断(2)必为真。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这与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

通过上面对A、E、I、O四种直言判断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知道A与E之间是反对关系;I与O之间是下反对关系;A与O之间、E与I之间是矛盾关系;A与I之间、E与O之间是从属关系或等差关系。我们把A、E、I、O这四种直言判断之间关系叫作对当关系。它可以用下面的逻辑方阵来表示:

figure_0118_0070

为了记忆方便,有人曾根据逻辑方阵把直言判断中的这四种关系概括为几句口诀,即:“上不同真;下不同假;两边自上而下真必真,自下而上假必假;中间交叉分真假。”

◇正确使用直言判断的问题◇

figure_0119_0071

1.正确地使用联项,准确地表达主项与谓项联系的性质。肯定否定要分清,特别要注意正确运用多重否定。

2.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象的数量范围。

figure_0119_0072

3.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

4.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要避免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