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 常学辉
- 850字
- 2021-03-28 00:06:52
早春“捂一捂”,先学会“捂”的艺术
春季是由冬天的寒冷向夏日的炎热过渡的一个时节,恰好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人体在经过一冬的收缩后,逐渐变得舒展,毛孔也从封闭状态逐渐张开。如果在这个时候过早地将棉衣脱掉,很容易受到风寒而致病。而且,此时人体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中风、冠心病等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就主张“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食不消,头痛”。民间也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可见,在雨水这一春寒料峭的节气中,人们还是应该多穿些衣物,适当“捂一捂”。
“捂”也是有讲究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早春的“捂”究竟怎么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首先,在中医看来,春捂的重点在腿和脚。孙思邈在谈及春捂的穿衣时提倡应“下厚上薄”,如此才能养阳收阴,防寒保暖。原因在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如果老人不能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容易导致“老寒腿”发病。
第二,春捂要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预备
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天。
第三,春捂要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第四,春捂应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最后,春捂的持续时间在1~2周就可,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