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特征一:移动·互联

乍一看“互联网”这个名词,就能感知到“互联互通”是其最根本的特征。然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由信息共享传递发展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与人、人与服务等多个层面的互联互通。所以,移动·互联是互联网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

1.1.1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新世纪之交,互联网已经迅速在世界上普及起来,即便是在相隔万里之外的外国发生什么大事件,身在中国的你也能通过网络在事件发生后的数分钟后便获取消息。比如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开幕。在这次会议中参会人员将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拆开信封郑重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一时间,这个喜人的消息迅疾传遍了全世界华人圈,顿时所有中华儿女都兴奋不已,如图1-1所示。

2016年11月8日,大洋彼岸的美国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开始,全球各地的民众都能实时看到投票数字的变化,如图1-2所示。

图1-1 北京申奥成功

图1-2 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实时结果

以上这些大事件之所以能够迅速传遍天涯海角,离不开一个强力的时代推手——互联网。世界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的世界,使我们对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了更真切和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互联网的兴起,首先让世界进入信息互联的时代,信息从此不再需要快马加鞭,也不再需要电报加急,只需要一键触发,海量信息就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迅即传遍大江南北。有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1.1.2 互联网让个人成为信息传播源

信息互联相对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样的普遍原理而言,才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随着网易、搜狐、新浪等互联网信息门户生根落地,迅速兴起,紧接着便进入人与信息互联的时代,也就是Web 2.0时代。从此,以博客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产品的诞生,标志着Web 2.0时代的正式开启。自此,信息不再是单一从媒体机构而来,个人也可以将自己生产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去传播和影响别人。例如:徐静蕾的博客、韩寒的博客等点击量都是亿万次的数量级,这是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能达到的数量级。

1.1.3 互联网让人与人互联

2006年前后,一本叫《世界是平的》的书一时畅销全球,在很多场合,很多名家达人都推荐过这本书。该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当代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实际上是说人类进入“小世界”状态,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曲里那句温暖的“你和我,同住地球村”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也印证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的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平均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可以让世界上任意两个不认识的人建立联系,如图1-3所示。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正是基于六度分割的原理,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开始进入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化网络服务)时代。于是,世界掀起了基于互联网的人与人社交互动的狂欢。

图1-3 六度空间

1.1.4 互联网加装移动的翅膀

伴随着互联网的社交狂欢,我们迎来了2010年——21世纪第二个10年正式开启。这一年,互联网世界里,新增了一个成员——微博,如图1-4所示。微博来势十分凶猛,它让每个自然人既是接收信息的结点、也成了能够发布信息的结点,自此,我们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让人们不再在传统媒介面前晕头转向,各路原创消息不经任何修饰,就可以很方便地被事件经历者从不同角度发布、传播、汇聚。

图1-4 新浪微博

微博的兴起,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首先,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用于平等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年龄、身份、权力、阶层等,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普罗大众有了空前的平等感和存在感。其次,它也成为引爆舆论场的聚集地,以及商家争相竞争的商战地,也成了官方察民情、听民意的有效通道。于是,成千上万的营销微博和政务微博在互联网上掀起阵阵热潮。连奥巴马连任成功后,也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向全球人民宣告其连任的喜讯。

正当人们还沉浸在“织”微博的乐趣中时,在互联网界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语音服务横空出世,如图1-5所示。截至2016年底,微信官方宣布已拥有超过8亿用户。微信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所以,类似于微信的即时语音服务是主要搭载在移动终端上的互联网应用。

图1-5 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微博还是即时交互应用争相发力和爆发的一个基本支撑背景,是移动终端——智能手机、Pad、智能手表等空前普及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为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相比2012年底上升了4.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4G通信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全民普及,使得人们都很轻松地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使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可通过移动网络沉浸在互联网中,成为互联网体系中的一个个结点。这样一来,未来将不再有“在线”的概念,人们通信时不必第一句话必问“在吗?”,因为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就意味着你已经联网在线,如图1-6所示。

可以想象,未来物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之后,不仅是人与人被相互连接起来,几乎所有的物质存在都将成为一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互联·移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变革,足以让我们充满想象!

图1-6 沟通再也没有被问“在吗”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