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掌握商品分类与编码方法

任务解析

李婉晴是刚刚毕业3年的国贸专业的学生,3年中一直在贸易公司做审单工作。业余时间经过努力考取了报关员。之后,跳槽到了一家报关行从事进出口商品的报关工作。领导给她配了一名“师傅”,并告诉她3个月后要独立承担工作。她白天工作,晚上以及节假日在“师傅”的指点下,研究起了各种商品编码和目录。

从李婉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上至各级政府和商品管理部门下至企业,对于成千上万种商品的管理,首先从对商品进行分类入手,然后是商品编码的设计,最后编制各大类商品目录。

在商品分类与编码这部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1)为什么要对商品进行分类?怎样对商品进行分类?

(2)上网浏览淘宝、当当、卓越等网站,观察他们的分类标志,说出他们采用标志的理由。

(3)查找商品目录,说出目录中编码的方法,以及这种编码的特点。

(4)找来你所购买的商品包装(食品、饮料、服装、日用品),看一下上面的条码,查询出它所包含的商品信息。

任务分解

知识链接

一、认识商品

(一)商品的一般概念

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指为了交换和买卖,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广义的商品,指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人们某种社会需要的所有形态(物质的、非物质的)的劳动产品。狭义的商品,也称传统商品,指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为了深入理解商品的含义,需要把握商品的如下特征:

(1)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2)商品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整体概念

近几十年,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范围的多样化及要求广泛的特点。学者们在总结这一事实后提出了商品整体概念的思想,即商品应该包括一切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具体来说,商品的整体概念包括以下3个部分:

1.核心部分——商品体

商品体是商品功能(化学、物理生理生化)的载体,是人们通过有目的、有效的劳动投入创造出来的产物,它是由多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商品之所以有使用价值,就是因为这个核心部分的存在,这也是人们之所以购买商品的主要原因。

2.形式部分——有形附加物

有形附加物即商品的具体形态、商品的外在形式,包括商品名称、商品结构、成分、商品包装、商品商标、商品各种标记及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维修卡(保修单)、购货发票等。它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运输、装卸、储存、销售等)需要、消费(使用)需要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所附加的,其中,包装、商标等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3.延伸部分——无形附加物

无形附加物又称附加产品或称延伸产品,它是指围绕商品使用价值的应用,给顾客带来的附加利益,具体包括送货上门、免费培训、质量保证措施、免费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消费者购买某件产品,不仅是希望获得包括有形产品本身及其内在应有的效用,而且还希望获得对该产品的质量保证,因此,无形附加物是实现商品效用的可靠保证。

(三)关于商品的科学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如下。

(1)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商品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前者强调的是效用而后者强调的是适应,二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商品的质量。商品质量决定着商品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它是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商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围绕着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质量,商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大类知识,商品的成分,结构与性质,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和商品检验,商品包装与养护。

2.商品学的产生

商品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1)国外商品学发展

(1)商品学的萌芽阶段

在9~10世纪间,身居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著有《商业之美》一书,这是现存文献记载中世界上最早的商业著作。

(2)商品学的发展阶段

18世纪,德国人贝克曼教授于1780年在德国格廷根大学首先开设了商品学课程。贝克曼被誉为商品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商品学》被誉为“贝克曼商品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在西欧形成了“经济学体系”商品学;以美国、日本、意大利的学者为代表,引进市场学的内容,形成了“经营商品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1976年,国际商品学会在奥地利成立,以德文缩写“IGWT”为会徽标志,会刊为《商品论坛——科学与实践》,活动中心设在维也纳经济大学。国际商品学会的成立,实现了国际商品学学术交流活动一体化,对商品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商品学会至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14届国际商品学学术研讨会。

2)我国商品学发展

在我国,商品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1)我国商品学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商品经济曾一度比较发达,为商品学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商品学的起源是由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组成:春秋时代有师旷著的《禽经》;唐代公元780年有陆羽的《茶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品学专著;宋代有蔡襄著的《荔枝谱》;晋朝有戴凯之著的《竹谱》;明朝有李时珍完成的《本草纲目》;清代有王秉之编著的《万宝全书》等。

(2)我国近现代商品学的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商品经济、各种市场的不断发展(图1.1和图1.2),一些学校在商业课程上就列有商品学。例如,我国近代商品学研究中的早期著作有:1925年盛在珦的《商品学》,1932年刘冠英的《现代商品学》,1937年方嘉东的《商品研究通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商品经营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了市场经济(从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发展状况,图1.3~图1.5)。商品学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就相继开设了商品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曾出版《商品学总论》等5个分册;黑龙江商学院出版《日用工业品商品学》《食品商品学》《五金商品学》。20世纪60年代初,商业部还召开了全国商品学学术讨论会。此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型商业企业出版了定期的商品知识刊物,这对我国商品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83年以来,天津、西安、黑龙江、内蒙、河南、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商品学会。1995年中国商品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商品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图1.1 老北京崇文门街市

图1.2 旧上海南京路街市

图1.3 20世纪60年代国营店

图1.4 20世纪80年代售月饼场景

图1.5 2013年6月建成的哈尔滨凯德广场学府店

知识拓展

陆羽与《茶经》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21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32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5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5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47岁,前后总共历时26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作饮料。自陆羽后,茶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饮料,茶盛于唐,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被后人称为中国的茶圣。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二、商品分类与编码

(一)商品分类

1.商品分类的含义、意义

商品分类是指为了满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科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成若干不同类别的过程。

对商品进行分类有以下意义:

(1)商品分类有利于国家实施与商品相关的各项统计措施。

(2)商品分类有利于企业了解商品特征,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

(3)商品分类有利于商品的现代化管理。

(4)商品分类有利于商品学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5)商品分类有利于海关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

2.商品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1)商品分类的原则。

①明确分类的目的和范围。由于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企业进行商品分类的目的和要求不同,不同的商品分类体系有各自特定的分类目的,商品分类所形成的体系也多种多样(国家标准商品分类、商品贸易分类、海关统计分类、危险品分类)。因此,对商品进行分类时必须明确商品分类的目的。

国家的历史阶段不同,部门、行业、企业不同,商品所包括的范围就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商品分类时,首先必须明确拟分类的商品集合体所包括的范围,这样进行的商品分类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商品属性多种多样,如商品的原材料、成分、加工方法、用途、尺寸,商品所属企业、部门等,均可作为商品分类标志。但其中有些属性是不稳定的。为了保证分类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必须选择商品最稳定的本质特征作为分类标志。

③设置分类体系时,应具有可扩充性。为了让建立起来的商品分类体系能够满足不断出现的新商品的需要,在建立商品分类体系时,一定要留有足够的空位,这样当新商品出现时,能够在不破坏已有的分类体系的情况下顺利地编入其中。

④考虑商品分类的可兼容性。商品分类体系多种多样,各分类体系之间要有良好而灵活的对应和转换关系,也就是说建立商品分类体系要考虑商品分类的可兼容性。

(2)商品分类的方法。

①线分类法。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指将待分类的商品总体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层级和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分类体系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大类、中类、小类等级别不同的类目逐级展开,体系中各层级所选用的标志不同,同位类构成并列关系,上下位类构成隶属关系。由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各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不重复、不交叉。

线分类法的优势是容量大、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适合于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线分类体系的局限是分类结构弹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影响数据处理的速度)。

②面分类法。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它是将拟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根据其本身的属性或特征,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都包含一组类目。将每个面中的一种类目与另一个面中的一种类目组合在一起,即组成一个复合类目。

面分类法的优势是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较大量地扩充新类目,不必预先确定好最后的分组,适用于计算机管理。它的局限是组配结构太复杂,不便于手工处理,其容量也不能充分利用。如“男式连衣裙”就无实际意义。

3.商品分类体系

(1)商品分类体系含义。

在任一次商品分类中,可将任一商品集合总体逐次划分为包括大类、中类、小类、品类在内的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类目系统。这个类目系统即为商品分类体系。

(2)国内外主要的商品分类体系介绍。

①商品的基本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是按照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进行划分的,它把整个社会的商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②商品的应用分类体系:以商品的某种共性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分类体系。如按行业分、按产地分、按用途分、按加工程度分等。

如在电子商务领域,淘宝、当当、阿里巴巴等网站(见图1.6),大多按商品用途进行分类,但也有按行业进行分类的。

图1.6 当当、阿里巴巴商品分类

③商品贸易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是是为了便于商贸部门或企业对商品进行日常管理,以及消费者进行商品选购的需要建立的。这种体系的构架是:

a.大类: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业来划分,如食品。

b.中类:若干具有共同性质和特征的商品总称,如食品中的水果。

c.小类:根据商品的某些特点和性质进一步划分,如水果中的梨。

d.品种:按商品特性、成分等方面特征划分(具体商品名称),如梨中的莱阳梨。

e.细目:商品的规格、花色、型号、等级等,如一级莱阳梨。

④国际商品分类体系:各国为了满足海关管理、征收关税、进出口业务及制度贸易政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用的分类系统。如:《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简称CCCN)、《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

⑤国家标准分类体系:为适应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需要,以国家标准形式对商品进行科学、系统地分类编码所建立的商品分类体系,它是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必须一致遵守的商品分类与商品编码准则,图1.7显示的是我国2003年实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代码表(节选)。

(3)分类体系的某些词语。(表1.1)

①同位类:由一个层级直接划分出来的各类目。

②上位类:一个类目相对于由它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层级的类目而言,称为上位类(或母项)。

③下位类:由上位类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层级的类目,相对于上位类而言,称为下位类(或子项)。

④上位类和下位类之间存在着从属(隶属)关系,即下位类从属于上位类。

表1.1 分类体系的某些词语示意

4.商品分类标志

选择商品分类标志的原则。

①目的性:选择商品分类标志必须满足商品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否则没有使用价值。

②突出最本质特征:商品的属性和特征有本质的(成分、用途、尺寸、原材料)和非本质的(所属部门、行业),选择分类标志时,必须突出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图1.7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代码表(节选)

(资料来源: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sort/3/3838.html食品伙伴网)

③唯一性:同一时间在同一层级范围内只能采用一种含义清晰的分类标志,不能同时采用几种分类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不同类别的商品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④逻辑性:选择分类标志时,必须使商品分类体系中的下一层级分类标志成为上一层级分类标志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具体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体系中各类目间的隶属关系一目了然。

⑤包容性:选择分类标志时,要使该分类体系能够包容拟分类的全部商品,并有继续补充新商品的余地。

⑥简便性:选择分类标志时,要有利于采用编码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2)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①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在实际中应用最普遍。商品用途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以商品用途作为分类依据,适合对商品类别、品种的进一步划分,见表1.2。

表1.2 按商品用途分类对商品类别、品种划分示例

另外,按商品用途分类,便于使相同用途的商品的质量水平和产销状况、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比较,有利于生产者、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商品的质量状况。

②以商品的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材质不同的商品,性能、质量、养护措施都不同。因此。以商品的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在实际中应用也很广泛,如服装面料按原材料分为天然纤维面料、化纤面料等。此分类方法从原料的特点上来表示各类商品的区别。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在于为企业确定商品的销售、运输、储存条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保证商品在各环节的质量稳定。

③以商品的生产加工工艺作为分类标志。对相同原材料可选用多种加工方法生产的商品,宜采用生产加工作为分类标志。例如酒类按生产加工方法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等,茶叶按生产加工方法分为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等。

④以商品的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采用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便于研究和了解商品的特征、用途和效用,许多商品都采用此种方法分类。如纺织品按成分分为纤维素类织品、蛋白质类织品等,化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等。它的意义在于使企业深入研究商品的特性、保管和使用方法以及开发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常用商品分类标志概括见表1.3。

表1.3 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二)商品编码

1.商品编码含义

商品编码,又称商品代码,是指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存储和处理,用来表示商品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

2.商品编码类型

依据编码所表示的信息内容不同,商品编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商品分类代码和商品标识代码。

商品编码以其所用符号组成不同,可以分为全数字型、全字母型和数字—字母混合型。

(1)数字型编码是用一个或若干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分类对象的代码。

特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代码。

(2)字母型编码是用一个或若干个字母表示的商品编码。

具体方法:一般按字母顺序进行编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商品大类,用小写字母表示其他类目。如A、B…表示大类,a、b、c…表示中类,α、β、γ…表示小类等,以此类推。

特点:便于记忆,便于识别,但不便于计算机处理。常用于分类对象较少的情况,在商品分类编码中很少使用。

(3)数字、字母混合型代码是采用数字和字母混合编排的商品代码。

特点:它兼有数字代码和字母代码的优点,结构严谨,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和表达式,同时又有使用上的习惯。在商品分类编码中很少使用此种代码。

3.商品编码的编制原则

(1)唯一性:每一个编码只能标识同一个商品类目,商品与编码是一一对应的。不能重复编码。

(2)简明性:编码要简明、易记、易校验,不宜过长;从而使手工操作减少差错,计算机操作节省空间。

(3)层次性:编码层次要清楚,要能清晰地反应商品分类体系和类目内部固有的逻辑关系。

(4)可扩充性:商品分类体系中应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位置,以便新类目增加和旧类目减少时,不破坏分类体系整体的编码结构。

(5)稳定性:商品编码一经分配,在一定时期内,就不再更改。

(6)统一和协调性:商品编码要同国家商品分类编码相一致,与国际通用商品分类编码制度相协调,以利于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4.商品编码方法

(1)顺序编码法。顺序编码是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依次给予顺序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编码多为等长码,即每个代码标志的数列长度(含数字位数)要完全一致。这种编码比较简单,常用于容量不大的编码对象集合体。

(2)层次编码法。层次编码法是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

优点:代码较简单,逻辑关系明确,系统性强,信息容量大,能明确地反映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隶属关系,容易检索,便于计算机管理和统计。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为延长其使用寿命,往往要用延长代码长度的办法,预先留出相当数量的备用号,从而出现代码的冗余。

适用:最适用于编码对象变化不大的线分类体系。

(3)平行编码法。也称特征组合编码法,是指将编码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分为若干个面,每一个面内的编码对象按其规律分别确定一定位数的数字代码,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或者隶属关系,最后根据需要选用各个面中的代码,并按预先确定的面的排列顺序组合成复合代码的一种编码方法。它多应用于面分类体系。

平行编码法的优点是编码结构弹性好,容易更改个别分类面和增加分类面的数目;可以用全部代码,也可以用部分代码。但这种编码也有编码容量利用率低的缺点,部分复合代码可能没有实际意义。

(4)混合编码法。混合编码法,是层次编码法和平行编码法的合成。编码时先选择分类对象的各种特征,然后将某些特征用层次编码法表示,其余特征用平行编码法表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代码的层次与类目的等级不完全相适应。

(三)商品条码

1.商品条码含义

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对商品条码定义如下:商品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代码组成,是表示商品特定信息的标识。

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又因为条码具有输入速度快、可靠性高信息采集量大以及实用灵活等优点,商品条码自1988年来到中国,在生产、销售、仓储领域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商品条码种类

世界上常用的码制有EAN条形码、UPC条形码、二五条形码、交叉二五条形码、库德巴条形码、三九条形码和128条形码等,而商品上最常使用的就是EAN商品条形码。

3.EAN商品条形码

EAN条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一种条码,通用于全世界。中国的通用商品条码就是这种结构,其结构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行的EAN条码相同。这种条码常用的有EAN-13和EAN-8两种。

(1)EAN-13条码。也称EAN标准版条码,既可用于销售包装,又可用于储运包装。这种条码由13位数字的字符代码构成(图1.8)。

EAN-13通用商品条形码一般由前缀部分(前3位)、厂商识别代码(第4~7位)、商品项目代码(第8~12位)和校验码(最后一位)组成。商品条形码中的前缀码是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如00-09代表美国、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国大陆,471代表我国台湾地区,489代表我国香港地区。厂商识别代码的赋权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我国由国家物品编码中心赋予制造厂商代码。商品项目代码是用来标识商品的代码,赋码权由产品生产企业自己行使,生产企业按照规定条件自己决定在自己的何种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数字为商品条形码。商品条形码最后用1位校验码来校验商品条形码中左起第1~12数字代码的正确性。图1.8中13码的构成是:694是国家代码,6537为厂商识别代码,05942为商品项目代码,2为校验码。

(2)EAN-8条码。也称EAN缩减版条码,只用于商品的销售包装,由8位数字的字符代码组成。当商品包装上没有足够的面积印刷标准版条码时,可将商品编成8位数字代码。由于缩减版条码不能直接表示生产厂家,所以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其符号结构与EAN-13条码的符号结构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图1.8 EAN-13条码

EAN-8条码没有企业代码,只有商品代码,由国家物品编码管理机构分配,在使用上有严格控制。

4.商品条形码的编码原则与商品条形码的管理机构

商品条形码的编码遵循唯一性原则,以保证商品条形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重复,即一个商品项目只能有一个代码,或者说一个代码只能标识一种商品项目。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品种、不同价格、不同颜色的商品只能使用不同的商品代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是全国商品条码工作的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全国商品条码工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是全国商品条码工作机构,负责全国商品条码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

5.条码信息查询

例如,查询图1.8中694653705942码所包含的信息,步骤如下:

进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官网(http://www.ancc.org.cn/)→主页面点击“业务办理”→业务办理页面左竖条找“在线查询工具”→点击“条码信息查询”→进入综合业务页面→点击“国内条码信息查询”→输入待查询条码→点击查询(图1.9)。

图1.9 条码信息查询

知识拓展

(1)问:在超市,当收银员用条码识读设备扫描商品包装上的条码时,商品的名称、规格、价格等信息马上就显示出来,这些信息是不是都保存在条码中?

答:零售商品包装上的条码不包含商品的价格等信息,当结算前台识读设备扫描到条码后,立刻从计算机数据库中查到该条码所标识的商品的相关信息,然后显示在POS终端上,这样就得到了商品的名称、规格、价格等信息。

(2)问:我单位是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我们的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可以转让他人使用吗?

答:不可以。《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规定:系统成员对其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享有专用权。但必须指出享有专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系统成员不得将其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商品条码转让他人使用。系统成员转让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商品条码的,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3000元罚款;对受让方责令其改正,处以30000元以下的罚款。

(3)问:超市中最常见的商品条码是哪种?

答:EAN-13条码。

(4)问:销售者进货时,应查验生产企业与条码有关的哪些证明文件?

答:根据《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销售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供货方的《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或《系统成员证书》(续展)或者同等效力的证明文件,核对商品外包装上所印商品条码的厂商识别代码是否与《系统成员证书》或《系统成员证书》(续展)或同等效力的证明文件上的厂商识别代码一致,查验以上证书或证明文件是否在有效期内,并对查验日期等信息做有效记录。

(5)问:同一商品的条码是否可用在同种规格、同价销售的多种口味的食品上?

答:食品的口味不同,必然是配料不同,按照《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GB 12904—2008)国家标准的规定,基本特征不同的商品视为不同的商品,所以不同口味的食品必须采用不同的商品条码。

(6)问:什么情况下,产品外观发生了变化,而产品的条码标识无须改变?

答:当产品的外观设计不具有描述、标识产品的作用,外观设计(如颜色、字体等)的变化不会引起商品货架标签的改变时,外观设计变化前后的产品的条码符号应保持一致。

(7)问:哪种情况属于伪造商品条码?

答:以欺骗为目的、编造或变造(包括拼凑、粘贴、手画等)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包括供机器识读的标识和供人识读的数字代码)的行为。

(8)问:我从商场买了一双鞋,能否通过商品条码识别产品真伪?

答:商品条码没有防伪功能,因此不能通过商品条码直接辨别产品的真伪。如果建立了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产品追溯系统,则有助于通过商品条码查询产品的真伪。

(资料来源: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网站《商品条码常见问题汇编》,有删改)

三、商品目录

(一)商品目录的含义

商品目录是指国家或部门根据商品分类的要求,在商品分类和编码的基础上,以特定的方式对所经营管理的商品编制的总明细分类集。商品目录是在商品逐级分类的基础上,用表格、符号和文字全面记录商品分类体系和编排顺序的书本式工具。

商品目录一般包括商品名称及计量单位、商品代码(编号)和商品分类体系,因此商品目录也称为商品分类目录。商品目录是商品分类的具体体现,商品分类是编制商品目录的前提,其最终目的也是编制商品目录。编制商品目录的基本目的是便于进行商品经营和管理。

(二)商品目录的种类

按适用范围不同编制的目录有国际商品目录、国家商品目录、部门商品目录、企业商品目录。

(1)国际商品目录: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联合国统计署组织制定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联合国统计署与欧共体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的《主要产品分类》(CPC)。

(2)国家商品目录:中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见图1.7)、美国的《联邦物资编目系统》(FSC)、日本的《商品分类编码》等。

(3)部门商品目录:《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海关统计商品目录》等。

(4)企业商品目录:由商品生产、储运、批发、零售和服务性企业自行编制的,仅适用于本企业的商品目录。

2012年最新海关商品编码见表1.4。

表1.4 2012年海关商品编码(节选)

任务实施

(1)实地观察商品的摆放规律,并体会商品分类方法。

要求:

①班级分组进行活动;

②去中央商城或家乐福超市转转,仔细观察那里的商品分类,应用了哪些商品分类方法?举例说明。

③仔细查看商品标签、商标,通过这些信息查看商品质量。

④选取一种牛奶或饮料商品,介绍商品的用途、功能、成分、产地、包装材料、运输及储运保管方法。

⑤说说超市所采用的分类标志,以及采用分类标志的原因。

(2)寻找一本商品目录,说出它的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律。并说明编码时我们应遵循的原则。

(3)查询相关商品条码。

(4)进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网站查询商品条码。

要求:

①图1.10所示为一瓶保湿霜的外包装条码,根据条码进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网站查询此商品的生产商。

②写出查询步骤与查询结果。

③图1.10中的条码称为EAN-13通用商品条形码,说出它的结构。

图1.10 保湿霜的外包装条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