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环境就是成功
在生物进化学之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里面,总结出所有生物能够存在并繁衍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唯一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上亿年前,身体庞大的恐龙曾一度统治过地球,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种生物可以与它们抗衡,但是恐龙最后还是灭绝了,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只有一个——它们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哺乳动物中,适应能力最强的就要数狼了,它的栖息范围包括苔原、草原、森林、荒漠、农田等多种环境。海拔高度也不能限制其分布,在青藏高原,狼的分布很广,密度也较大。在温带地区,如蒙古高原,狼遍布草原。在北半球的所有地区,包括沙漠的边缘和北极,都留下了狼群的足迹。
狼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更胜其他动物一筹。从寒冷冰封的北极到炎热难耐的赤道,从终年干旱的沙漠到湿润潮湿的雨林,从季风肆虐的海边到空气稀薄的高原,到处都有狼生存的足迹。寒冷、饥饿、疾病,甚至是人类的屠杀,都没能让这个顽强的种族退缩。一旦环境改变,狼往往是最先做出反应的动物,正因为如此,才使它们成为动物界的强者。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当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念,凡是在自然界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在这一自然选择的条件下的优胜者。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世界中同样适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适应史,人类就是在不断适应的道路上探索、收获和走向更加文明与进步的。人们最终的结局之所以会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谁在其中更能以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理性去适应社会了。
适应能力对于每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这也是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适应能力都做不到,恐怕真的会连生存都会出现问题,更不要说其他了。
在大西洋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生活着一种漂亮的红嘴鸟。亚热带的温暖气候和常年不断的潮湿季风使这里成了植物的天堂。红嘴鸟以岛上的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有一年,一场海啸摧毁了岛上的大多数植物,而紧接着的长达7个月的干旱更是给岛上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几乎所有的植物都灭绝了,只剩下一种叫作“球刺”的矮小灌木。
这种灌木枝条柔韧,体型矮小,可以抵御很强的台风,而且它们的枝条上有厚厚的蜡质层,有效地阻止了水分的蒸发。最重要的是,它的种子周围是结实的木质结构,还带有很多的尖刺,这样既防止了成为鸟类的口中美食,又可以随时抓住地面上的一切东西,生根发芽。正是因为这种适应干旱多风天气的特性,才使这种植物在岛上残留了下来。
岛上的动物大部分也因为恶劣的环境而灭绝了,但是令生物学家惊异的是,一部分红嘴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死亡,而另外一部分却安然地生存了下来。在生与死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活着的红嘴鸟靠什么样的“秘密武器”才成为自然选择的优胜者?
生物学家带着疑问来到了岛上,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植物的灭绝使岛上的鸟类失去了食物,唯一可以维持鸟类生存的食物就是“球刺”的种子。
但是红嘴鸟在吃这种食物的时候却像在攻克一座堡垒一样困难:先要用爪子按住带刺的种子,然后用长喙啄开坚实的外壳,用尽全力才能够到里面那用来“活命”的种肉。
科学家发现,生存下来的红嘴鸟的喙比淘汰出局的红嘴鸟的喙要长出0.1毫米。就是这0.1毫米,造成了生与死的差别!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部分红嘴鸟先一步适应了环境,获得了宝贵的生存权,而那些没有适应环境的,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人类社会当中同样如此,社会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第一效应”理论,比如运动会,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冠军的身上,哪怕亚军比冠军只差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会造成巨大的反差。
再比如一群人同时到一家公司工作,他们的能力都相似,现实的情况是,往往那些最先适应新环境的人,最容易得到提拔,成为管理者。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自己,而不是逆来顺受。很多人错误地以为,逆来顺受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这是绝对错误的一种想法。对环境适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而逆来顺受只会让你成为环境当中最底层的弱者。
当环境改变,尤其是向坏的方面变化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不能逆来顺受,当作什么也没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让失望与愤怒冲昏头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自己乐观的精神,不断去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同时也是在面对新的机遇,在变化中寻找走向成功的机会。
卡加隆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某区域经理。正当他事业上一帆风顺、业绩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有将近1/3的人被解聘。他虽然幸运地保住了饭碗,但却丢掉了经理的职位。卡加隆很是痛苦了一段时间,他甚至考虑过转行做饮食方面的生意。但值得庆幸的是,最后他没有被环境变化导致的挫折所压倒。降级后的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不但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几个月后,他重新被提升为该地区的销售经理。
优秀与平庸之间往往就在于你对环境适应过程中的前后一秒钟上,越是主动的人,越容易抓住这宝贵的一秒钟,从而在变化中适应,在适应中为自己营造成功的云梯。
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个人的力量与整个社会环境相比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一开始扮演的都是一个被动的角色。那么怎么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生活的节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答案就是学习与变化。
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很多、会做很多的事。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在不断的适应中丰富和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表明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躺在已有的优势上得意扬扬了。即便你现在已经和恐龙那样强大了,但如果你放弃了在适应之旅中继续前进。那么,恐龙的悲剧就有可能在你身上重演。这就像温室里永远也长不出傲立风雪的苍松翠柏一样,必须不断地在风霜雪雨中忍受着意志的考验,经受着酷暑严寒的磨炼,从弱小茁壮成长,才能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波音公司董事长威尔逊先生就开始着手物色继承人。他制订了一份波音高层主管的发展计划,以便选出波音的未来更出色的领导人。
在这个计划中,威尔逊列出了包括十几个人在内的候选人名单,将他们任命为自己的副手,并不断地向他们施以压力,他要看看他们中间到底谁更能在适应过程中经受住多个岗位工作的考验。
经过一次次激烈的竞争,一次次严密的筛选,最后候选人名单上只剩下了两个人:简·桑特和弗雷特·冯茨。桑特的专长是工程,而冯茨的专长是企业策划。
威尔逊为了能更真实地检验一下两个人的实际能力,首先调换了两个人的工作,看一下他们的综合能力。
威尔逊先找到桑特说:“桑特,你先暂时离开767案组,来总部搞企划,好吗?”桑特没有考虑就答应下来,然后去总部报到,迎接新的挑战。
接着,威尔逊又给弗雷特·冯茨打电话说:“冯茨,准备一下,公司决定让你暂时离开企划部,去管理707、727、737部门。”
“可是,我根本不了解那儿的情况啊。”冯茨提出了疑问。
“你害怕承担责任吗?”威尔逊皱起了眉头。
“不,当然不是。威尔逊先生,我只是认为不应当冒险承担失败。”冯茨果断地回答。
威尔逊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故意用生气的口气说:“公司已经决定了,努力去干吧!”
冯茨也只得走马上任了。冯茨在管理707、727、737部门的同时,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来使自己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最后成功地开发了737-300型飞机。这种飞机为波音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大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收入。而此时桑特的工作也特别出色。
接着,冯茨又被派到民机集团做飞机销售工作。他很快便适应下来,以律师的雄辩口才,在各类谈判中屡建奇功。另外,在与空中客车公司、道格拉斯等大公司的竞争中,也为波音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不断的适应,冯茨源源不断地爆发出了自己的潜能,而且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上都能迅速地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问题。对于这一点,他自己都感到惊奇,后来成为董事会主席的他对波音公司的全体员工说:“很多的事实证明,在多层次上具有适应能力,并在适应的过程中能够发扬光大的人,才是一个最出色的也是值得重用的人!”
适应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在适应的过程中肯定有碰壁的疼痛和酸楚的泪水,也肯定有面对坎坷与荆棘的茫然和彷徨。任何能通达成功顶峰的路都不会坦荡如砥的,在蜿蜒崎岖的路径上高呼着响亮的口号,让自己像个勇士一样,在适应的过程中越挫越勇的人,最后才会赢得出色者应得的鲜花与微笑,最先适应新环境的人必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