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付费:泛娱乐IP时代的内容新生态
- 戴卫星
- 17字
- 2022-08-05 17:04:40
第1章 付费时代:引爆新一轮内容红利
1.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1.1 商业的本质永远是盈利
2014年,一个“收费”传言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片哗然,而传说要“收费”的主角就是称得上是全民应用的微信。因兹事体大,来自各个领域的各路专家都参与了这场关于“收费”的会诊,从其收费是否合理,到由此所导致的后果,一一做了详尽的解构。对此,微信的用户也是议论纷纷,有些激进一点的用户更是表示,微信一旦真的收费,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弃之而去。
事态并没有向专家分析的那样发展,用户也没有流失,因为微信并没有收费。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微信不仅没有流失用户,反而经由此增长了不少用户,原因何在呢?原来,经过了一场收费风波,大家都觉得能够免费使用微信很占便宜,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了微信的用户,并通过文字、语音来进行基础通信,通过朋友圈来表达自己。
微信收费风波其实映射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一个现状。微信在基础通信方面与运营商短信相比较的话,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既然运营商短信一直在收费,微信收费也无可厚非。然而,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下,“免费”已经成为了一个制胜法宝,他们凭借着“免费”赚取了大量的用户,同时也拥有了大量的流量,正如腾讯起源于免费的QQ聊天软件,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的基石是免费的新闻与搜索,360的崛起是凭借免费的杀毒软件,等等。
如今,在互联网领域,“免费模式”已经成为了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定,而那些从免费中走过来的行业巨头们也“强迫”后来人继续免费,毕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出收费的决定无异于自杀。而且,这种模式已经蔓延到了其他领域,比如目前的国产手机,有相当一部分的制造商就是靠着这一点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但是,商业的本质是盈利。而盈利与免费模式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怎样在免费与收费之间的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如今互联网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风波过后,微信依然提供着免费的服务,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着免费服务,尤其是文字、语音等基本功能。而且,微信通过免费而获得的庞大用户资源一定会与QQ一样,能够为腾讯乃至国内互联网带来不菲的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属于强关系联系,而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则是弱关系联系,相比较而言,强联系比弱联系多了一点信任。等建立在强联系基础上的“熟人商业”形成一定的模式之后,便会衍生出其他能够直接盈利的品牌,就如同原本免费的淘宝衍生出天猫、聚划算等品牌一样。现在,有谁还会觉得马云的免费淘宝无法盈利?
在国内的互联网领域里,打着“免费”招牌的企业比比皆是,这也给我们这一代随着网络生长起来的网民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即网络上的一些东西就不应该收费,所以我们会理直气壮地使用这些免费资源,毫无节制。
首先,是新闻、评论等相关资料。自网络盛行以来,新闻报道、深度评论等资料都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订阅报纸来浏览新闻的人还有多少呢?
其次,工具型的软件。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一些工具型的软件其实是收费的,但是因为盗版技术的泛滥以及免费经济的发展,工具型的软件便也逐渐地开始免费了,就拿Windows和office两款常用软件来说,真正会为之付费的用户大概都不到10%,而在这部分人群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花个五、六块钱买一张安装盘而已。此外,有很多软件应用的诞生就是为了免费经济,随着免费经济的不断辐射,越来越多的工具型软件都走上了免费道路,就连电信与终端行业也开启了自己半免费的时代。
以电信为例,虽然消费者还是会对资费太贵而有所抱怨,但事实上,就流量费而言,这已经可以算得上是白菜价了,若是还执行最初的收费标准的话,如今这样人手一台移动终端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而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电信业意见的出台,电信运营商势必会考虑基础服务的免费问题。
再说下终端领域,堪称国民手机的小米一直跟用户强调,我们不靠卖手机赚钱,我们依靠的是衍生服务。正是因为这一口号,使得三四线城市乃至山区、乡村的消费者都使用上了智能手机。
而今,“免费”的风吹的是越来越大,卷入其中的行业是越来越多。在这一风潮中,消费者貌似得到了许多实惠,但是商家真的会如此纯良地“赔钱赚吆喝”吗?免费的大餐真的就不会带来消化不良的后果吗?或许,我们已经陷入了免费的“坑”中却茫然不知。毕竟,商业的本质永远是“盈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