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局者:打造从战略到成果的执行企业操盘手
- 蔡余杰
- 3934字
- 2020-06-25 15:22:43
1.2 企业操盘手的角色之一:所有的老板都是企业操盘手
【知识看点】
所有的老板都是企业操盘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关于马云,网上有很多关于他的说法,有人说他是个狂人,有个说他是个梦想家,有人说他是个智者……个种说法,褒贬不一。而我,今天要赋予他一个全新的的说法——企业操盘手,一个卓越的企业操盘手。因为他是一个善于谋局的老板,像棋手一样精心对待自己走出的每一招,他在筹划自己的每一次“大手笔”前,都是虚实结合,正反交错,以变应变,步步为营,从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商业竞争态势。
纵观马云的创业史,从创业初期的“十八罗汉”,到现在的阿里巴巴、支付宝、淘宝、雅虎、口碑网、阿里软件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拿出来说都是一部宏大的壮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B2B、B2C、C2C领域,马云几乎占据了整个江山。
我们先来看看创业初期的马云,当时的他作为老板,开始做中国黄页。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马云具有前瞻性的操盘思维。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而马云却坚定地瞧准了互联网的商机。虽然马云在做黄页时遭受了失败,在与杭州电信进行战略合作时,马云果断地选择放弃。从这一点看来,马云绝对称得上是有坚定梦想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放弃。
从这时起马云开始正式创建阿里巴巴,他将之前的18个人召集在一起,说了三个选择:“第一,选择去雅虎,我帮你们推荐;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荐;第三,跟着我,什么都没有。”结果这18个人无一例外地全部选择跟着马云。从这三个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马云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一个领导者的魄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远见。马云作为老板,自始至终都非常看重自己的团队,这让他的团队凝聚力很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云的阿里巴巴,首先已经拥有了一个有魄力、有前瞻性操盘思维的领导者;其次拥有了一支忠诚、凝聚力强的团队。接下来,马云开始正式为阿里巴巴谋局。此时,国外市场的很多商业模式在中国并没有形成,此时欧美式的电子商务以像eBay的C2C,亚马逊的B2C模式为典型。而马云却把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制定为“为中国中小型企业定身打造的B2B模式。”
正是由于马云的B2B模式,使得阿里巴巴迅速崛起,获得孙正义的融资,让阿里巴巴的市值迅速上升。接下来,马云开始为阿里巴巴设置愿景,他的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由此传遍全世界,而阿里巴巴也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企业。
纵观马云的奋斗历程,关于他的谋局手段,我想我用这一本书去讲,也是讲不尽的。而他所谋局的一切,都是企业操盘手应该去做也必须去做的。所以,我说马云是卓越的企业操盘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马云谋局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善于谋算者,总能先得天下,不善于谋算者,一定是输家。马云在这方面可谓精深,他在谋划自己的每一次“大手笔”前,都是虚实结合、步步为营、以变应变,从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企业竞争态势。
对于老板的定位,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里吐露真经:“作为老板,要善于谋局,用战略家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把握时机。所以,身为老板的定位就是‘谋局者’。”
不管是马云谋划阿里巴巴的过程,还是马云对老板的定位,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提炼出企业操盘手的角色——老板。
其实不管是马云、王石、任正非,还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的老板,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老板担任的都是企业操盘手的角色。作为老板,是企业的顶层设计师,是企业发展的总谋划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老板都是企业操盘手。
【操盘参考】
老板需要从“见、识、谋、断、行这五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操盘力,才能带领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老板的操盘行为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老板的操盘行为,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决策过程来说就是“知”与“行”的解决问题过程。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强调“先知后行”,而明代的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知后行,知后能行,最后在行动上要达到“知行合一”。对所有企业经营问题,只有“知”才能“行”,如果不知那么绝对行不了,即使“行”了,也是瞎干、蛮干,变成了瞎指挥,那么贻害也将成倍地放大。
朱熹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朱熹的为学之序也是老板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台湾交通大学著名的决策学教授毛治国先生把决策分为见、谋、识、断的过程,这四部分其实就是对问题进行“知”的完整过程,加上“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老板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说,老板操盘企业应从“见、识、谋、断、行”这五个方面进行操盘力的提升。
◆ 见:懂得不断去“见”到问题
所谓的“见”是要求老板一方面具备操盘企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有危机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在给自己定下高远目标的同时,懂得不断去“见”到问题,也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寻找差异。老板要懂得通过寻找与原定目标的差异,与正常水平的差异,与先进水平的差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来帮助自己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老板一方面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观察、思考现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求他时刻关注日常工作中蛛丝马迹的变化以帮助进行思考、发现企业问题。对老板来说,就是要实施“走动式管理”。走动式管理是老板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经常到企业的各个现场,例如生产车间、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市场经销商处等,通过观察生产车间现场的机器运转、工人操作以及与部门员工的亲切互动等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从中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亲临现场调查是老板发现问题的第一原则,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事情的真相。成功的老板都是现场调查的最大实践者和拥护者。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这跟娃哈哈的当家人宗庆后所坚持的现场调查有直接的关系。宗庆后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领导,从45岁开始创业一直到现在,所有的决策审批都基本上是一支笔,是一种高度集权的领导方式,即使是现在娃哈哈已经几百亿元的销售额也基本如此。为什么高度集权的决策模式下娃哈哈还能快速发展?因为宗庆后了解现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宗庆后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市场跑。宗庆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说,他从不做那种程式化的市场调查,而是凭自己的双脚去走访市场,凭自己对市场的感觉进行决策,而且一旦确定决策就要快速。
◆ 识:掌握全局,把握关键
所谓的“识”是要求老板懂得辨识企业的真正问题所在,要掌握全局,把握关键。老板要懂得趋势思考、全局思考和关键思考,就是要达到“掌握全局,把握关键”的目的。老板的“识”是在正确思考的前提下为企业找到确定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实施的路径选择。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而才是“把事做正确”。对拥有自行定义问题权责的决策者,在他自己进行(或要求部属进行)任何谋断之前,都应该先做上述理解问题的检验。唯有这样,他才能确认自己的决策是“为所当为”;也唯有确认为所当为之后,后续的谋断决策工作才有意义,企业中才能避免发生“将相有误,累死三军”的资源浪费。有的范特西板因为缺乏系统性,在“识”的工作上做得不充分,导致在“断”这个环节上反复不定,对“谋”的成果把握不定,变得易变和多变,搞得下属做事情无所适从,除了浪费资源外,还把事情或者是企业搞得一团糟。
◆ 谋:为问题找对策
所谓的“谋”,从决策角度说是为决策问题研究、拟订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也就是说“谋”主要进行以下两项工作:
由于“谋”是在为问题找对策,所以对策与问题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也就是“对策”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效力。
要做好这两项工作,需老板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谓的专业领域知识,就是有关某领域系统演化机理的知识,因此,要确认对策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老板必须能够预测对策付诸实施之后,相关的运作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包括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幅度。因为唯有老板对备选方案的后果能够做出专业的预测与判断,才能在后续“断”的阶段,针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
“谋”的阶段讲究创意,这一创意通常来自老板对系统变化机理的深刻洞察。重大决策的“谋”也讲究对问题情境的全面预演,也就是充分预测到决策后可能产生的变化。这就好比下棋,棋手不能只考虑当下的一步,他还必须预想接下来可能的发展,甚至往往还须有一套通盘的棋谱才行。
◆ 断:有谋即有断
有选择才需要决策,所以最简单的决策是从选择性当中做出抉择。这种抉择行为就是我们所称的“断”。也就是说,“断”是在备选方案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有谋即有断,谋与断就像一对兄弟。
所谓的“断”是指,当问题解决方案提出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老板在决定采取哪一种对策方案方面的胆识。
◆ 行:体现了老板的人格魅力
所谓的“行”,对老板来说,更多是要求有一种韧性,也就是在确定了方向、方法后的执行落实与坚持。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那种能够克服自己情绪冲动的忍耐力和克制力,那种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沉着冷静,那种在收获阶段性成功后的不骄不躁。韧性是老板操盘企业成功的保障,它体现了老板的人格魅力。
总体来说,“见、识、谋、断、行”这五种老板操盘力,“谋与断”的性质只是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技术层次工作;要真正确保谋、断的功夫不会白做,必须进一步做好它的上游作业——也就是“做正确的事”这一原则层次的工作,也就是“见”与“识”。作为老板,尤其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推动公司的管理进步与经营发展。这时候,老板运用到的就不再只是谋、断两种认知作用,而首先要“见”、“识”,“见”、“识”在工作中要居于主导地位。
老板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操盘力,才能带领企业不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