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你仍迷失在“孩子,我不知怎样爱你”的路上吗?

成为卓越父母的这条路上,有多少人都走“偏了”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后,很多人在惊叹他的成功时,都在想:“是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的?他们有什么家教秘诀吗?”

面对人们这个问题,比尔•盖茨父亲用一句话给予了回答:“我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引导盖茨的天赋,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

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领导者之一。比尔•盖茨童年大部分时间是与书和母亲相伴度过的。

父母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中,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阅读。最喜欢读《世界大百科全书》。为了满足他的阅读量,父亲购买了大量的书籍。

为了培养孩子的协作和竞争能力,父母会在大规模的家庭聚会中,跟孩子做着两人三条腿、用勺子掂鸡蛋等游戏。

“这些活动使孩子们能够从一个延伸型的大家庭中感受并理解关爱。我相信这些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要素。”盖茨的父亲说。

小盖茨在11岁时处在叛逆期,有时会跟母亲发生冲突。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是在餐桌上爆发的,当时,他对着母亲大喊大叫,总是做调停人的老盖茨将一杯水泼到儿子脸上。随后,他们将儿子带进了心理诊所。

对于这段经历,比尔•盖茨回忆:“医生说和父母作对毫无益处,父母做什么都是为我好。我竟然由此改变了想法。”医生同时也开导盖茨夫妇,他们应该给儿子更大的自由。

这次心理咨询让夫妇俩下定决心给儿子转学。他们把小盖茨送到西雅图收费最高的私立学校之一——湖滨中学,这里正是以自由闻名。学校里的各种协会和兴趣班让孩子们得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小盖茨很喜欢这里的气氛,觉得大人们不会装模作样。小盖茨与父母的关系慢慢缓和起来。

老盖茨夫妇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开始帮儿子设计未来——进入哈佛法学院,成为律师。1973年,比尔•盖茨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让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喜欢计算机的比尔•盖茨在大二时向父母宣布,要从哈佛辍学,然后到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创办微软公司。

那时,大学生休学一段时间去社会实践在美国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父母尽管不同意,但是为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仍然答应了。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比尔•盖茨。

应该说,盖茨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教育的精髓,渗透着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和个性的精神,这恰恰是我们东方文化经常欠缺的一点。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国内外的基本教育理念仍然是相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长处,相对国外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中国大多父母的教育则是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号,来压制孩子天赋。

在我们周围,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逼”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当孩子背负着父母的诸多期望时,他们就像游戏里的那只蜗牛和童年里的歌谣一样,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朝着父母梦想的方向爬去。长期负重的学业,让孩子脸上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忧愁和痛苦,轻者让他们变成学习机器,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重者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在这段落里面是否加上一个区分:是父母要还是孩子的天赋绽放,父母得出这些结论是哪里来?是孩子需要,还是父母需要,我常常举例:将孩子比喻成,鸟。鱼、兔子,父母的认为常常用对待鱼的思维来要求鸟,结果鸟到河里淹死了,或者用鸟的思维来要求鱼,要求鱼像鸟一样栖息在枝头,父母不知道,鱼栖息在枝头会成为鱼干)

相信做了父母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孩子刚刚出生时,一个小生命的到来,降临到这个家庭,我们不仅体验着怀着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也会为孩子设计未来在为孩子设计未来生活时,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他能过得开心、幸福!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会改变初衷,出现各种攀比。如图1-1:

在父母看来,他们觉得只有亲眼看到孩子过上了他们心中所幻想的“好”日子,他们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算是成功,才称得上是卓越孩子的卓越父母。他们坚信:先有卓越的父母,才会有卓越的孩子!

有一年,我在北京举办亲子讲座时,有不少家长对我说:

“陈老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进入名校读大学。”

“陈老师,我们夫妇俩没什么文化,之所以这么拼命赚钱,就是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有机会,送他去国外留学,将来做一份体面的工作。”……

我看着这些焦虑的父母们,问道:

“你们为孩子设计的这些未来规划,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

“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他好,他怎么会不同意呢。”

父母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提醒道:“孩子的未来如何,谁也决定不了。他的未来,三分之一靠他的努力,三分之一靠天赐的机会,三分之一靠父母的正确教育。努力和机会,父母决定不了,只有正确的教育,是父母值得花费心思的,所以,你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只有心理强大了,才能让孩子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道路上,具备承受苦难、争取幸福的能力。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你们为他铺垫再多的路,都会变成死路。”

他们听后,沉默了。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有规律,作为父母的你,你了解这些规律吗,不同的阶段—表述:加进去一个表:)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不同的:3岁之前,认识文字,学习说话,主要是锻炼左脑为主,3-6岁主要培养孩子性格,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艺术细胞,开发右脑为主。

▌3—6岁的童年期 ▌

特点一:游戏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

游戏的意义:

1)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2)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特点二: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发展。

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1)从依从**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地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特点三: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活动的4种类型:

1)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

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

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特点四:同伴关系有所发展。

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幼儿的友谊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世界和同伴世界。

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1、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3、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4、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特点五:第一反抗期的出现。

1、自立欲求与反抗——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

2、“我自己做”

3、“对父母说—不—来反抗”

4、第一反抗期:幼儿3-4岁时出现

5、自我发展的正常现象。

本阶段主要问题: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主要表现: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主要原因: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儿童遭受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

如何应对

1、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惯

4、培养其独立性

❀ ▌6—12岁的少年期  ▌❀

特点一:以游戏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

(一)学生学**的一般特点:

1、以学**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小学学**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特点二:自我评价能力日趋发展。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特点三:亲子关系的变化。

1、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

2、父母处理儿童日常问题的类型的变化;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的逐渐减少。

特点四:儿童伙伴集团开始形成。

a、依从性集合关系期(1、2年级)——依从教师

b、平行性集合关系期(3、4年级)——伙伴协同(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

c、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5、6年级)——伙伴交往:价值观、威信和地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特点五:出现欺负与被欺负。

欺负是儿童之间,尤其是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理论解释:

1)“竞争假设”: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

2)“外部特异性假设”:儿童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而受欺负;

3)“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

4)“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也可以说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较好把握他人心理而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儿童。

本阶段主要问题:厌学等

主要表现:自卑、焦虑、对抗等

主要原因:

1、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

2、入学后**(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3、教育宗旨的偏离

如何应对

一、学会学**:学**态度、学****惯、学**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 ▌12-18岁的青春期  ▌❀

特点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生理上的**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原因。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对童年的否定与留恋。

特点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艾里克森,发展角色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自我形象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能力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自我中心倾向,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特点三: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疾风暴雨”式的;

2、青春期躁动: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

特点四:第二反抗期的出现。

1、主要表现为:(1)硬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软抵抗: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迁怒于其他**。

2、形成原因:

生理:生理成熟与半成熟之矛盾;心理:对父母的依赖和自我独立欲求;社会:责任感与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的矛盾。

特点五: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寻求知心朋友。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性别上:先疏远、后接近。

2、与父母的关系:看到父母的很多缺点,但应受到尊重。

3、与教师的关系:权威地位下降。

初中生喜爱的教师的一般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

本阶段主要问题:适应不良等

主要特征:为进取而处在不间断的焦虑中

主要原因:升学压力、感情困扰、人际关系等

如何应对

1、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2、尊重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反抗期;

3、教给青春期孩子情绪调整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从生活中学**

若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责难。若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就学会攻击。若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就学会胆怯。若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忍耐。若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自信。若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就学会欣赏。若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就学会正义。若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学会信任。若孩子生活在赞许中,他就学会自爱。若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就学会从世界中寻找爱。

我一直坚信,卓越的父母是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下表中的要素可以有效支持到父母走在因材施教的路上。这就要求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如表1-2):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很赞成周国平的话:“孩子——我们对于这个被自己缔造的生命,付出了无条件地爱,而这份爱却未必是对他好的。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父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