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不仅是弥补,不仅是追踪,还须赶上。因为,我们的停滞,所拉开的距离,一正一负,呈现的是一种加速度的差距。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不仅传统积淀深厚,而且,中国文化人、思想者的智慧和创造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近四十年中国的变化和进步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文化和思想领域,但这又与经济发展的可量化、可统计不同,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变化和影响是润物细无声、难以量化的。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思想和文化领域可以归纳和概括的很多,其中,民间的发现和正视是一个跨越世纪而生机勃然的方面。之所以能够如此,是与许多学者特别是来自基层学者的努力和奉献分不开的。在那艰苦的年代,很多学者奔波、耕耘在基层,他们的学术成绩被大传统学术系统所遮蔽,直到民间文化的价值被重估,许多久违甚至消失多年的文化事象复又浮现和发掘出来,洞开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天地,一大批的文化学者、文化工作者,包括本书的作者——茆耕茹先生。

具体哪年已然恍惚,但确定的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一个在“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照耀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抢救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民间文化中有一种祭祀仪式的表演特别是目连戏、傩戏受到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茆耕茹先生是较早涉足于此,我因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目连戏研究,所以很早认识茆先生。印象最深的是茆先生勤奋、刻苦,特别是他资料文献工作的仔细和全面。他做的《目连作品、论文编目概略(修订稿)》《目连戏台本(版本)与出目》,成为我研究目连戏的线索和文献基础。他学问的扎实和对资料文献的重视,在这支研究民间祭祀表演的队伍中特别耀眼。他有多种成果出版问世,如《安徽目连戏资料集》、《郎溪目连戏》(两头红本校注)、《江苏高淳目连戏两头红台本》(校注本)等。在目连戏研究中,茆先生对安徽及江苏等地进行多年考察,掌握资料也都是第一手的,他的整理和研究也为学界所认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民间祭祀仪式表演研究的“热点”期,如1991年在福建召开的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广西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四川目连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云南关索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相关的考察和学术研讨会比较频繁,与茆先生交流也多在这些研讨会上,而每次遇到茆先生都有亲切感,他的学问,他的谦和,他的诲人不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茆先生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这除了他自身文化、学术修养而外,与他这些年活跃于学术,前往各地考察、研讨,特别是与一批国内外一流专家的切磋分不开。他的研究能力与成果,也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他也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课题聘为研究员。而他涉猎于民间戏曲、信仰、民俗、音乐和仪式等多个领域,将民间文化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单向度的片面呈现,编撰了《皖南花鼓戏一百年》《皖南花鼓戏史研究》等著作。他曾担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撰写多篇傩戏、仪式表演方面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他的调查报告《胥河两岸的跳五猖》被列入台湾“民俗曲艺丛书”之一。这方面研究也是茆先生所擅长和得心应手的,并有不菲成果问世。

跳五猖又称五猖会、跳菩萨,是民间祭祀仪式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事象,主要在安徽、江苏两省一些地区流行。安徽郎溪的跳五猖肇始于张渤信仰,是西汉末年张渤治水事迹的后世祭祀化与神化,跳五猖成为这一祭仪的主要内容。这一信仰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惜“文革”时中断,1993年恢复仪式演出。以此为契机,结合其他祭祀表演中的跳五猖,茆耕茹先生对郎溪地区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进行了深入考察,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加以研究,撰写了《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跳五猖七十题问答》《胥河两岸的跳五猖》《张巡、许远信仰的苏皖降福总会》《定埠民俗文化村的小马灯》《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等系列文章,其中有论文,有调查报告,有知识问答,结集为《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出版,这是茆先生民间文化、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又一体现。

郎溪梅渚镇的这一仪式本人惜未得见,但2015年10月中旬曾往与郎溪县毗邻的江苏省溧阳市进行傩戏考察,并主持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五猖神特别是五猖神面具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对五猖神,怀有复杂的感情,它是凶神,也是善神,凶与吉、恶与善、坏与好,存在一种转化关系,使凶变吉,涤荡关煞,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百姓对这些神,内心交织着复杂、多方面的感情,而这些神也始终伴随在百姓身边,休戚与共,使得这一信仰仪式生生不息。五猖神与这一信仰仪式,折射着中国文化、哲学的精神和思想,它是现实的、世俗的、功利的,却也是有意境、有高度的。这种意境和高度,体现为人的真性和本来,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思想和信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祯

2017年10月8日于京城非非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