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皮质激素药理学概述

1855年Thomas Addison及其同事报道了Addison病(艾迪生病,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疾病),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肾上腺皮质对于维持人体功能的重要性。1936年,人们自肾上腺皮质提取物中制备了多种固醇、类固醇化合物结晶;1948年人工制备了可的松并开始临床研究;1950年发现可的松(cortisone)本身并无生物活性,而其代谢产物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具有治疗作用;几乎在同一时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s,ACTH)也作为药物开始用于临床;1958年又发现了抗炎活性和稳定性更好、钠潴留反应更低的地塞米松;此后,甾体母环上引入甲基、卤素等结构,陆续开发出倍他米松、倍氯米松、氟轻松等供临床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但通常不包括性激素。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依次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三层。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因缺乏17α-羟化酶故只能合成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药物主要包括盐皮质激素醛固酮(aldosterone)、去氧皮质酮(desoxycortone,desoxycorticosterone)等;束状带约占78%,是合成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的重要场所,药物主要包括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可的松(cortisone)等;网状带约占7%,主要合成性激素类(sex hormones)。临床上常用的皮质激素是糖皮质激素。目前临床应用的皮质激素制剂,大都是以薯蓣属植物提取的薯蓣皂苷元为原料半合成制取的。我国发现多种植物如黄山药和穿地龙等含有此种皂苷元。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比天然激素抗炎作用强、对水盐代谢影响小等优点,因而应用较为广泛。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和生成受ACTH的调节,ACTH和肾上腺皮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G蛋白耦联反应,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激活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成的限速步骤,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和雄激素(androgen)。在正常非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为:氢化可的松10~20mg/d,醛固酮0.125mg/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可随生理需要而波动,且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ACTH和CRH的合成和分泌亦受昼夜节律、应激性刺激等的影响,也受血液中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控。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细胞因子亦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也能促进CRH和ACTH的合成和分泌(图1-1)。
图1-1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近年对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快速作用及膜受体的新认识,使激素的作用机制有了新的阐明,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随着对激素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也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