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广西:中国特产之乡卷
- 本书编写组
- 2858字
- 2020-06-24 17:15:52
浦北香蕉:换心的“下弦月”——特产之乡系列之浦北篇
凌玄罡 摄
弯如新日|李肖昌 摄
这一年的“浦北香蕉节”上,出了一件怪事。每年十月底,广西浦北县举办香蕉节,从各地赶来的客商、游人穿梭如织,既是一次香蕉的展销会,又是浦北香蕉文化的交流会。其中,最令人兴奋和期待的要数“蕉王争霸赛”。浦北县的蕉农纷纷亮出自家的一弓杰作,使游客们既垂涎三尺又目不暇接。按照往年的惯例,香蕉单弓最重的即为“蕉王”。已夺得四连冠的浦北蕉农陈谟新,今年以一弓65.95公斤的香蕉再次摘得“蕉王”桂冠。然而,掌声却稀稀落落,传递着大众的质疑。其他参赛者也有些不平,明明还有更大更重的几弓香蕉,为何偏偏是他家的,甚至和去年他自己的“蕉王”相比,还轻了十几公斤。莫非陈谟新是夺冠常客,和评委之间有些猫腻?
当工作人员将受质疑的“蕉王”与其他参赛香蕉放在一起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虽然“蕉王”不是最重的,但是它的品相好看,外表更是没有一丝伤痕,个头也饱满锃亮。席间的评委告诉大家:“以前我们总是抓产量,现在发现,有好的质量才有好的销路。”如今“蕉王”评比标准,从一味重量比拼扩展到香蕉“颜值”与内在维度,透露着浦北县香蕉产业从量到质的重心转变。
十里飘香
这个转变,还得从2009年那次声势浩大的“爱心香蕉”说起。那年的寒流,冷了天地,也冻了人心,各地冰冻雨雪灾害使交通受阻,北方客户不敢贸然南下,广西香蕉积压成堆,蕉农焦虑不已。甚至有人悲观地预言:这是浦北香蕉辉煌的终结。在这个时候,一场广西内销“爱心香蕉”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从单位到学校、从老人到孩童都献出帮扶之心和对同胞之爱。“今天你吃香蕉了吗?”成了广西人在网络上的常用语。那一箱箱爱心香蕉在人们手中传递,但说实话,爱心香蕉的品质,较往常的香蕉,质量差一些,香蕉皮青黄有伤、个小肉薄、触舌微涩。正如做了20多年香蕉生意的江西客商黄老板说,已经连续几年没有到广西收购香蕉了,“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如此直白的言语或许能佐证,2009年“香蕉寒流”,或许并不仅仅是天气的原因。
其实,从前的广西浦北香蕉自有它的骄傲与底蕴。早在1000多年前,浦北南流江、武利河畔已种植香蕉,并取名为“安南蕉”;1500年前浦北人民开始有规模地种植香蕉,作为皇家贡品闻名于世;百年前,原始香蕉林还在五皇岭风景区被人们真切地触摸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伊丽莎白女皇访华,她对广西浦北香蕉称赞不已。这样世世代代与浦北人民为伴的深情厚谊,已深深烙入他们的记忆里,融入他们的文化当中。浦北县乐民街那持续了几百年的风俗“中秋舞青龙”,则是奏起了“蕉乡与香蕉的交响乐章”。
中秋舞青龙这一民俗活动在中国仅存于浦北县乐民镇与香港九龙区,浦北乐民镇已成功申报它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清朝年间,浦北县每年都发生怪异的灾难,人们发现当地有一块“卧地白虎”的田地,每年的灾难皆是白虎发威的后果。于是当地人民每年中秋节舞青龙,用青龙克白虎,青龙则是浦北百姓用当地的芭蕉叶扎成的。从此,浦北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青龙的习俗便一直沿袭下来。每年中秋这一天,乡民一早便在自家的蕉地里选取最粗壮的芭蕉叶,费力砍下来,再小心翼翼地运回家清洗。中午邻里们聚在一起,拿出自家蕉叶,共同制成百米青龙,当月圆之时,乐民镇沉浸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同时,数条百米青龙熊熊燃烧,沿街奔腾舞动,千人共舞,震声齐呼,气壮山河。
深深扎根于浦北这片厚土的香蕉树,它的踏实自强同样塑造着浦北人民的性格。如果说2009年的“香蕉寒潮”是黑夜,蕉叶青龙则在黑夜里发出光与热,鼓舞浦北人民继续团结一致,痛定思痛,捧着这一枚黄灿灿的“下弦月”,等待浦北黎明的到来。
硕果压枝低|李肖昌 摄
一直以来,香蕉都是“卖皮不卖肉”,大家一眼相中的香蕉必然是外皮金黄、饱满无痕。浦北蕉农早年重量轻质,管理落后,香蕉“颜值”不高。
2009年之后,浦北蕉农开始团体作战,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种植,拓宽品种,科学地抹花、缩果、垫片、套袋。由于科学种植和管理,种出的香蕉个个都是色鲜味美的蕉美人儿,让人爱不释手。合作社为了防止2009年的“香蕉寒潮”再次发生,建立起能够存放200吨香蕉的冷库,这是对蕉农保本的一种保护措施。此外,合作社为浦北香蕉注册专门品牌,如“通天”“桂越”等,打响品牌,使浦北香蕉走得更远更好。以国家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行具体种植十几万亩香蕉,获得喜人成绩,全县的香蕉果品率达到98%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左右。
香蕉林
在2010年的浦北香蕉节上,香蕉单价从前一年的5毛一公斤涨到5元一公斤。从当年靠着群众的“爱心”帮扶,到如今蕉农“信心”致富,浦北香蕉的换“心”过程仅仅用一年。
延伸阅读
浦北县芳塘村的张同铭,家里种有400棵香蕉树,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长期外出跑运输,致使香蕉园靠天养活,无人管理,质量不高,常年处于没盈利的状态。在县政府的指导下,村镇成立了香蕉专业化合作社,有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张同铭觉得自己经常外出,家里并不以香蕉为主要收入,所以并没有积极参加。
随着香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纵深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在市、县农业和水果部门的指导下,香蕉合作社在板铺村委芳塘村试行“蕉园+种蕉成本+管理费”入股的经营模式。采取按种蕉成本和管理费入股的办法,即将农户自种的香蕉,按每亩120棵,每棵生产成本15元计算,每亩交1800元作为生产成本,采收后农户再按产量每公斤交0.30元作为管理费,采收后香蕉销售收入全部归入股蕉农所有。
入股农户的香蕉园,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民组成专业队的管理下,香蕉的质量有所提升。张同铭了解到这一情况,像掉队的大雁积极回归雁群,他毫不犹豫地把蕉园入股,交了6000元生产成本后,便无后顾之忧地去搞运输。一年之后,他家的香蕉净收入比预料的还要多,甚至比入社前翻了一番,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庆幸自己加入了合作社。
那么,合作社专业队的种植水平到底如何呢?浦北香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组的考核验收后,在当地重点推广了四项新技术:一是香蕉果穗疏果技术。疏果后,由于养分供应均衡,果指大小均匀,且疏果对单株产量影响不大,产量基本不变。二是香蕉套袋“三避”技术。香蕉果实套袋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施用化学农药的次数,改善着色,提高香蕉果实的品质可达到绿色食品,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增加蕉果收入。三是运用珍珠棉垫分层垫蕉梳保护香蕉果实技术。珍珠棉垫分层垫蕉梳保护香蕉果实技术为该县首创。此项技术的应用推广,大大地减少香蕉采后短途运输的机械损伤,外观质量、果品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机械损伤保护率达86.8%以上,效果明显。四是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利用大成保鲜冷库、固定式和移动式两条香蕉采收生产线。经商品化处理的香蕉一次性入库保鲜香蕉200吨,两条香蕉采收线建成后日可采收香蕉60吨。合作社通过推广四项新技术,有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香蕉林|凌玄罡 摄
凌玄罡 摄
科普小贴士
1996年,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授予浦北县“中国香蕉之乡”称号。
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浦北香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