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维模式的游戏
- 应变思维: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
- 萧亮
- 17976字
- 2019-08-07 14:56:16
你能想到大众想不到的东西吗
摆脱思维“摇摆症”
给自己犯错的机会
像“独角兽”一样思考
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人的阶层和等级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何你的梦想总是破碎,他们却一帆风顺?成功者是因为拥有权力和金钱才得以成功的吗?重要的不是坐上某个位置,而是像他们一样思考,学会他们的生存法则和思维方法,具备他们的行为模式,激发头脑内“隐藏的力量”。
为何有些人总能引领潮流
“世界一直是由精英人物统治的,我们的企业也是由他们在管理。”“独角兽俱乐部”控制了全球经济,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但是,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统治世界和管理企业的?2013年夏天,我坐在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外面,和两名毕业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年轻人喝咖啡。这里是全球金融中心,是银行精英心目中的圣地,世界500强企业的股票每天都在这里交易。
他们充满憧憬地望着华尔街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对我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24岁的迈克尔·诺亚来自加州西部的小镇;26岁的阿克曼则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俩的家族虽然分居美国的东西两端,相隔遥远,但关系深厚,友情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代人。阿克曼的祖父曾经被推举去竞选市议员,得到了老诺亚一家人的大力支持,替他募集了不少资金。虽然参政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从此为这两个普通的家庭注入了向上流社会奋斗的基因。
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诺亚和阿克曼选择留在纽约,并到曼哈顿发展事业。在家族友情的影响下,这对好朋友的目标出奇地一致。
“在那儿,有两张椅子是我们的!”阿克曼指了指远方的一栋大楼。
“嘿,那是联邦储备银行吗?不,是摩根总部。”诺亚开玩笑地说。
无论如何,两名年轻人准备在这块不到一平方千米且散发着铜臭味的建筑群中刻下自己的脚印。他们在过去的一周投递了上百封简历,也曾上门毛遂自荐。经过这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两个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华尔街。
但是,从斯特恩到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有多远?他们准备好了吗?诺亚和阿克曼都需要转变头脑,才能坐上直达华尔街顶层的电梯。他们心怀远大的理想,希望尽快像华尔街的“聪明人”那样思考问题,或者坐在一张气派的办公桌后面,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可他们还没有理解那个特殊的优秀群体的思维方式,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就像诺亚用了5分钟才想明白我要干什么。
我放下手中的杯子,“听着,我有一只股票。瞧,它刚在电子屏幕上一闪而过……现在涨到42美元了,我想在下午三点半之前把它卖掉。”
他困惑地反问:“先生,你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抛掉它呢?”
股票下跌时,“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们在想什么
我们要谈的并不是股票应该怎么买卖,而是在股票的价格变动中,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群体的思维交织在一起——它们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使人与人的命运在此时此地汇聚,然后飞向相反的方向。华尔街到处都是市值百亿美元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要想成为这里的风云人物,他们就必须好好想想:面对同一个问题时,那些卓越企业的管理者们是怎么想的?诺亚显然还没有明白这一点,他现在只想赚大钱,穿体面的衣服,开昂贵的跑车,给女朋友买高级化妆品。
像诺亚和阿克曼一样祈望命运转折的人还有我的一位朋友格兰德。格兰德的理想并不单单是“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他说:“偷走你幸福的人不是小偷,而是银行和通货膨胀。”他试图证明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东西。尽管怀孕的妻子经常质疑他对家庭的责任,诟病他没有本事在孩子出生前换一栋带有儿童卧室的大房子。格兰德还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把钱放在银行,不投资是一定贬值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误。多年前,他就买了很多只股票,有赚有赔,总体来看聊胜于无。有一天,他发现一只股票从23美元暴跌到了8美元,他认为这是抄底的好机会,便大胆买入,一次投入了15万美元——这是他的家庭储蓄金,一旦亏空,妻子会跟他拼命。他在兴奋中等了一个月,这只股票不但没涨,反而跌到了每股5美元。格兰德继续筹集资金,从同事和亲戚那里借来了10万美元投了进去。
“根据我的研究,这回应该到底了。”格兰德保持一贯的淡定。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月,这只股票的价格变成了4美元。格兰德这时害怕了,他的内心生出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万一不会再涨了呢?经他打听,许多朋友也在两个月前买了这只股票,现在大家早都割肉离场了。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格兰德抛掉了大部分的股票。显而易见的是,不但没有赚到钱,家庭财务反而雪上加霜。接下来他经历了一场战火纷飞的家庭大战。
这其实正是大多数人的思考及行为模式的真实写照。普通人在股市中历经风雨,备受摧残,早就习惯了股价的涨跌,已经认识到了一些聪明的做法。但他们既缺乏足够的耐心,也没有充足的信息用来做出下一步的准确判断。价格在下跌,它早晚到底。格兰德苦恼的是:“底部的价格很少是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能够想到的。”所以,不论价格是涨是跌,普通人很难避免恐慌,最后做出一些错误到离谱的决定。
同样是抄底行为,握有先天信息优势的投资精英就会从容很多——“善于搜集和分析信息”是这个群体不可缺少的能力。他们和普通大众一样,对于便宜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贪婪。但他们同时也知道:残酷的市场上往往没什么便宜可占——不付出足够的代价,就无法换来做梦都会笑醒的利润。这时候,他们需要的就不仅是几个月的耐心,而是超前的判断和强大的意志力。认识的差距决定了后面的结果,这既是能力,又是思维方式。
因此,在2002年华尔街的那次3小时暴跌后,高盛公司的证券经理柯·蒂恩做出的选择是把自己管理的三分之二的账户资金全部投进去,而不是和其他人一样披头散发地逃出来。
他说:“投资者现在像疯子一样到处乱窜,如果手中有枪,他们会把美国的证券经理全都干掉。可是我知道,在股票下跌时,不是谁都能看到机遇。我不是巴菲特,但我知道此时应该怎么做。”柯·蒂恩手中有六位客户的数千万美元,此时贬值已超过76%。套现离场可能是多数人的选择,但他宁愿承受压力,去追逐“黑暗中的机会”。
重要的是后面的决定——不论一年内亏损多少钱,他都会继续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让柯·蒂恩在30个月后赚得盆盈钵满。格兰德就缺乏这样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格兰德只要再耐心等两个月,那只股票就一定会带给他巨大的惊喜。但他宁可相信朋友们的共同判断,也不愿意再坚持自己当初的原则。
相比普通人的慌张失措,顶尖的聪明人在行情不好时会变身为头戴草帽隐藏在树丛之后的猎人。他们有的是耐心,且总能盯准即将到来的机遇。恐慌情绪充斥着华尔街时,哈撒维公司的总裁巴菲特是怎么做的?他会找到一棵合适的树,准备好枪和弹药,悄悄地躲在后面,等候那只肉肥味美的“兔子”自己撞上来。
当人们欢欣雀跃地期盼股指再攀新高时,你应该选择撤退,站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观赏那些人被“砸死”在倒塌的房子里。问题是,在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判断力。他们能通过理智思考拨开重重迷雾,看透市场假象,发现事情的本质,然后顺理成章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当股票下跌时,“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们和世界500强企业的CEO都在想什么?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们对市场很少存有“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理,所以价格的波动难以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决策。但这恰恰是大众思维的软肋。
大众和精英的选择总是相反的——不论人们多明白其中的奥妙,思维的局限性总在关键时刻束缚人们的手脚,做出最迎合自己本性的决策。因此,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平庸还是优秀,根据他在股市中的行为模式就能很好地判断,结果经常是八九不离十的。
聪明人很少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当你感觉自己是“聪明人”时,你距离摔一个大跟头也就不远了。就像股市每年都会给我们的教训。那些顶尖人物一般也是非常富有的,但他们绝不会声称自己是“有钱人”。低调才会安全,这是多么简单实用的道理!
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只有相对理性的判断。在复杂的局势中,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的人不是大获成功,就是死得很惨。所以如果你没有把握,就让自己等一等,而不是听从“朋友”或“亲人”的“忠告”。假如一个人在做决定前总喜欢到处征求意见,那么我建议你别与他合作共事。
学习创造性的应变思维:在下跌中抓住良机。创造性的应变要求你可以反向思考问题,并从问题中看到规律,不轻易地跟随主流思维。正如巴菲特所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成功者总能通过这种犀利的思考为自己创造机遇,而大众群体总是不经意间死于自己思维方式的僵化。所以只有转换思维的方向,你才能从容地打开命运的另一扇门。
为什么我坐不上那个位置
从麻省理工毕业以后,马克拒绝了多家知名企业的高薪邀约,义无反顾地来到旧金山一家新成立的建筑设计公司。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他对自己的未来十分乐观:即便成不了全美最好的建筑工程师,也能在这个行业从事更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为将来打下雄厚的基础。这是他选择一家新公司的原因——“如果我能帮助这样的企业打响招牌,顺利登上企业主管的位置,那么三五年后一定可以跳槽到东部的大公司成为副总级别的高管。”
马克的理想令人赞叹,朋友和家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支持他的设想。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马克虽然在旧金山的这家公司如鱼得水,深受老板的信赖,一年后也拿到了两万美元的月薪,但却始终没有升职的机会。时间很快过去了三年,不要说接到大公司的邀约,就连本公司的部门副主管也没当上。他仍然只是一名“深受上司器重的工程设计人员”——仅此而已。
长达三年的奋斗都不能升职,马克的困惑、愤怒和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我是麻省理工走出来的精英人才,为何只获得了普通雇员的职位?”没有人理解他和同情他。人们或许还在背后嘲笑他:这家伙只是在做梦罢了,他以为自己是埃利尔·沙里宁(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吗?
在这几年的时间中,公司内部的每一次职位竞聘,他都榜上有名,位列重要候选人,但每次他都被淘汰下来,不被董事会所考虑。为什么不听听老板对他的评价?“马克是个勤奋的小伙子,他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也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对此大家有口皆碑;但他缺乏决策能力。有时他连自己的工作事务都梳理不清,决断能力差,是我每次都无奈地排除掉他的原因。”几年来马克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进步,老板也很失望。看起来,他当初的梦想已经落空了,这辈子只能做一名任劳任怨的设计师了。
我们不得不看一下马克在工作中的表现:
——他总是给每件事留下一条后路。具体表现是他从来不把一件工作做完,快速完成一项工作、落定一项创意对他而言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给自己留下一些重新考虑的余地,以免有什么东西还要改动。所以做图纸时,如果不到需要交付的最后一分钟,马克就绝不肯罢休。
——他的思维有强烈的完美主义特征,事事追求完美无瑕。这一特点让他适合从事要求较高的项目,公司也经常把他放到重点工程的设计组,由他来监督和完成重要的设计任务。但他摇摆不定的行事风格实在太过低效了,有时已经寄出的文件,他也会打电话让客户原封不动地退回来——因为他需要修改几个用词,来使自己的表述更为精确。事实上,他要修改的部分无关紧要,客户并不在意。
这是让人平庸的毒药,是我们成为真正优秀人物的障碍。对于一个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决断性的思维。它是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也是那些卓越人物能够驾驭一支优秀团队、掌控复杂局势的保证。
致命的“思维摇摆症”在破坏你的工作之余,还会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作为一名企业家,优柔寡断实在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一旦植入人的头脑,我们的毅力、意志和处事的效率都将变成一部生锈的机器。当你羡慕那些在优秀的企业执掌牛耳的卓越人物、叹息自己为何没有这种机会时,有没有想过这种思维的弱点是否正附着于你的头脑、裂解你的心肺、并且无时无刻不操纵着你的肢体呢?思维的决断是如此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它不但可以破坏你的信心,还会吞噬你精准的判断和行动能力,让你的人生从此停滞。
处理事务的效率决定了我们的位置。
有句话说:“位置决定格局。”站得高看得远,但怎样站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是在应变思维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可惜的是,人们都在追求更高的位置,却很少思考在一个“自系统”中获得优越位置的前提条件。它不是靠花钱买来的,也跟人脉无关。这个秘密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是由你的思考和做事的效率决定的。
有好多企业家习惯了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但又没有果断的决心与勇气。他们是会议室中优柔寡断的“话事人”,是谈判桌上犹豫再三的“徘徊客”。用我的朋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甘的话说:“他们用蜗牛的大脑管理巨额的资产,谁知道明天早晨会发生什么呢?”反应速度下降是优秀人物不允许的,他们总能用最快的时间做出决断,决不会耽误半秒钟,这正是你要认清的。比如赚钱的机会,它瞬间闪现,又稍纵即逝,需要你在它出现前就做好准备,然后抓住时机果断出击。
你能想到大众想不到的东西吗?
有一些世界级企业的创始人在别人看来非常幸运,比如约翰·洛克菲勒。他运气真好,在自己的炼油厂最困难时得到了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垂青,从此财运亨通,迅速崛起并成为美国首富。然而,这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上帝给予他的恩赐。这只不过是洛克菲勒提前想到、看到了大众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当别的企业家还在疯狂投资铁路时他就十分清楚地看到,石油才是美国经济的未来,而煤油则能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
超越现实,看到未来。这是一种异乎常人的思维品质,是优秀群体中的极少数翘楚才具备的本领。科斯塔说:“大众的思维被困在自己的视力所及范围之内。如果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这种理论是对的,那么大众思维的视野就只能按小时计算。多数人无法思考100个小时以后的问题,无论多么重要,人们的选择总是倾向于‘到时再说’。”既无法看到趋势,又不能果断地做出最具效能的决定。就像诺亚不明白我为何准备在价格飞涨时抛掉股票,和卓越人物相比,大众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么简单。
思维决定阶层
对多数人来说,阶层的真相是残酷的。人们期盼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但这种流动会让人看到和感受到很大的落差。根据一种全球通用的说法,阶层被定义为人们拥有财产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由此划分为富人、中产和穷人三个层级。大企业的CEO们当然是富人,这些企业的中层干部和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群体也一同当仁不让地站到了中产的楼梯上,而你——或许只能再往下降一步,站在下边的“穷人堆”里,被挤压在阶层的底部。世界上大部分研究者都把阶层定义为经济范畴,这种由财产、知识和权力的多寡来进行区分的方法看似清晰明确,实则掩盖了阶层形成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阶层流动的本质是思维的较量。一个人的阶层属性是由他的思辨能力决定的,而不是财富和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过了而立之年仍在街头摆摊的马云可以突然崛起,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全球最强大的电商平台,一跃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事实上,并非他获得经济成功后才拥有了这种地位,而是在成功之前,他一直是思维层面的佼佼者。可以这么说,早在摆地摊和当老师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
同时,这种思辨能力带来的阶层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为它会在后天的思维训练和提升中悄悄影响人的基因——行为的、家庭的、心理的乃至生理的。其次,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通过教育和环境遗传下去。这就是为什么精英的孩子大多数仍然是精英,平民的孩子有80%的概率继续固守平民阶层的原因。当你从思维的层面看待这种划分时,你会发现即便他们的父辈在财富身份上发生了置换,也不影响后代的这种属性。
想想你为什么是弱者
除了变得富有,你还要改造“经常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头脑”。处理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有很多非物质的能力需要你去学习,而不是把眼睛盯着怎么支配别人或者如何去赚更多的钱。钱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就像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随时能够放弃自己的全部财产、工厂和现金,只要他保留自己的品牌——这个伟大商业创意的结晶,就可以随时卷土重来。
这就是强者的思维本质。强者不在乎眼前的利益,他们看重长远的发展,并能洞察对自己的命运真正重要的东西。你为什么是弱者,而不是强者呢?因为你长时间信奉的是金钱决定命运。想让自己具备更高的阶层属性,方法只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思维,让头脑变得卓越而强大。
抓住一切时机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阶层属性。从他出生起,头脑中就植入了一颗思辨的种子——它随着人的不同选择、磨炼和视野的开拓不断累积自己的能力值。普通人在18至30岁之间,会第一次思考自己如何才能获取成功,进入体面的成功阶层。也就是此时,他也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思辨能力受到某种局限。
而对不少人来说,可能终生都摆脱不了下面这些毛病:
喜欢内斗:走到哪儿都喜欢拉帮结派,工作中是出了名的内斗高手。
经常抱怨: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而是怨天尤人。
死要面子:虚荣心强,不真诚,不实在,事事以虚伪的态度对待。
不接受批评:你休想批评他,他只接受人们的赞扬。
敏感而自卑:心胸狭窄并且敏感,很容易因很小的打击失去自信。
目光短浅:经常高谈阔论,实则没有长远眼光。
懒于行动:即便偶尔有不俗的见识,也懒得去做。
非此即彼:思考任何问题都是倾向两种极端,不是神圣化,就是妖魔化。
这些就是思辨力差的表现。它们多数出现在“底层人”的身上。许多有钱人因为改正不了上述缺点,赚来的钱也会在自己错误思维模式的主导下慢慢流失,成为彻头彻尾的穷人。这是阶层分化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向上爬升或向下跌落的根本原因。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给他一万亿美元也留不住,因为他的思维能力会出卖他。
他们都是行动狂
人们都有梦想,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空想。就像我在年轻时希望自己成为世界自行车大赛的冠军,最后却只收藏了几辆骑手的自行车了事。这是梦想,没有实现是我缺乏足够坚定的行动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大学时的人生目标是创建一家类似标准石油一样的商业帝国,但他现在只是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裁。这是空想,因为今天已经没有了洛克菲勒式扩张的战略和垄断思维的生存空间。
“梦想”和“空想”都是我们在全心地渴望某个结果能够变成现实。两者唯一而且最重要的不同是可行性。对,就是“可行性”——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词语,就是它决定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致命区别。事实上,“应变”思维的最大标志并不是“对成功有最热情真诚的渴望”,而是“善于分析做什么是有可能成功的”。
空想家的三个特征
科斯塔曾经在自己的一篇财经报道中对特斯拉汽车公司的CEO伊隆·马斯克无不嘲讽地形容:“这位害怕机器人和外星人的‘硅谷钢铁侠’每天都在媒体上曝光,时不时地给人们讲点‘笑话’——虽然在他看来这都是值得一做的正经事。”
不过,科斯塔的嘲讽技能可能用错了地方。马斯克并不能算是完全的空想家,因为他是实实在在的亿万富豪,是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汽车领域的创新家。他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如航天和人工智能)表现出了极度空想的思维,但也让他吃到了足够的苦头。显而易见,经常异想天开但又缺乏实质行动的思维模式让他在未来的竞争中很难成为第一流的赢家——比如打败自己一直痛恨的谷歌。
大众之中从来不乏“空想创业家”——这是我给无数普通创业者的定义。虽然人人都在梦想成为下一个马云,希望自己可以凭借一个伟大的目标改变命运,成功地拿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入场券。但是,凡是那些认为自己拥有一个“必胜构想”的人,都没有成功地转化为行动,创办一家成功的公司或者在某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诺亚和阿克曼一样,他们这样的人有成千上万,就在你我之间。
我在回复科斯塔的邮件中说:“这是我们多数人的宿命——成家立业,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和单位,停止成长,停止探索,停止野心和卓越的实用主义,然后开始抱怨。抱怨者挤满了街头和每一栋楼房,却很少尝试改变现状。他们都有一个梦想,但很少为之努力,甚至不再希望生活发生点什么了,对待工作最大的期待就是不犯错误,安稳地拿着目前的薪水等待退休。”
为什么人们逐渐呈现出“内心狂热却行为麻醉”的状态呢?
因为头脑中的大众思维使人们完全不想承担风险。人们平时用大量的时间维护人际关系,想让别人喜欢并赞同他的想法。他观察别人比认识自我的时间更多,并且想真正融入更多人的世界,而不是塑造自我。这是大众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人们最终失去了自我,昨天的梦想也变成了今天的空想。
为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撰写传记的作者纳沙曾经这样评论像卡内基那样的人物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安德鲁无数次被自己的宏大计划逼得无路可走,站在悬崖边上,但他从来没有害怕过失败。他从不会担心地说:‘万一事情不如计划的预期怎么办?’或者对计划的成功表示忧虑地说:‘成功后我没有能力掌控怎么办?’不!安德鲁对任何事都胸有成竹。他愿意为了实现目标承担巨大的风险,哪怕是身败名裂;他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梦想,所以安德鲁成功地跻身为美国那个时代的‘三巨头’之一。但是,普罗大众思考问题和对待梦想的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永远把害怕写在额头上,就像每个人都在对别人暗示:‘你能不能帮帮我?’这既可悲,也不奇怪。如果你问我为何能够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是如此之少,这就是原因。”
所以,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走进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他会区分谁是真正的人才,谁是公司里的空想分子。
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不真的充满“热情”
空想家会告诉你他正在准备一项了不起的事业,比如投资一个项目,开一家公司,或者应聘某个薪酬待遇极高的职位。总之,他有一个计划,也对自己所要投身的行业充满了热情。但是,当你继续深入地了解(与之交谈)时,你却很少听他说到更加具体的细节,他可能只是有兴趣而已,而不是热爱这个东西。真正的成功人士对于自己的梦想是充满巨大热情的——是他一生的最爱,就像我们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身上看到的一样。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的工作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笃信和饱含激情,又怎么要求别人用百分之百的信任回馈他呢?
在一次培训中,我曾经问一名科技企业的总裁马卡先生:“假如现在你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和无人匹敌的地位,你还会专注地发展自己的企业吗?”
马卡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
我说:“那么,请你现在就退出自己的企业吧。因为你对它并没有投入真正的热情,而是背负着一些不情愿的负面压力在经营它。现在退出,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寻找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那些成功地将企业发展成一家卓越公司的CEO,他们必然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着无比的激情和热爱,并准备让这种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实现,同时将这种商业模式推广到全世界,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成为伤痕累累的探路者)也在所不惜。对空想家而言,他们没有这种热情——有的只是一种成为企业家的欲望。仅此而已。
很喜欢论证,但绝少采取行动
不管梦想还是空想,采取行动才是关键。行动是兑现思考成果的唯一方式,也是精英们最信奉的人生工具。但对空想家来说,行动如同藏在口袋里羞于见人的宝贝。他们很喜欢讨论自己的想法,去和任何人论证一个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的方法,但你很少看到他采取切实的行动。
空想家们怀揣信念,一如站在曼哈顿大街上眺望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的无数年轻人一样。他们为此思考了很多,也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总觉得还有些东西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于是,他们迟迟不迈出实践的那一步。有梦想并且实干的CEO们都是说到做到,勇于行动的;空想CEO们则永远只说不做,一直等待心目中的理想条件——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环境是绝对令你满意的,就像本书也不会为你做好一切成功的准备,也不可能完全迎合你的期望及目标。所以,如果你想从万千大众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用实践验证梦想,用行动冲破阶层间的屏障。
有完美主义情结,却只想走“捷径”
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未来有着不切实际的空想——越是距离目标尚远的人,其思维就越有完美主义的一面。他们对工作要求太高,对员工要求太严,对自己的未来设想得过于理想化。理想主义者大多出生在大众群体。我这个结论一定让你感到惊讶,但这是事实。大众对于财富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试图寻找最快获得财富的方式,因此思维脱离现实,做计划时总把各方面的条件设想得完美无缺。可当他真的想做时就会发现,现实并没有这样的捷径。
你必须明白自己需要付出多么不菲的代价才能实现梦想。在获得成功之前,你不可能发现捷径的存在。只有在头脑中去除这样的企图,愿意用扎实而漫长的行动获取成就,你才能在思维层面跟上成功人物的步伐,真正进入更高的“阶层”。
梦想家首先是“行动派”
普通人大多在闷头空想,而实干的梦想家却在悄悄行动,每一步都快速到位、精准高效。为了让自己拥有这样的风格,你需要为“充满梦想却有点倒霉的自己”做些什么?
在泽西市拥有一家食品公司的艾达·耶塞皮卡2013年夏季到华盛顿拜访我,邀请我去他的公司看一看,替他出谋划策。他向我咨询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何公司成立两年来,我当初制订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耶塞皮卡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家规模很小的食品作坊,随后他投入25万美元升级了生产设备,改善了卫生环境,成立了正规的食品企业。在企业成立之初,耶塞皮卡定下了两年内年均销售额突破300万美元的目标。不仅要在新泽西打开销路,还要远销美国各个州。
如今两年过去了,他的食品公司依旧不死不活,和刚成立时没什么两样。耶塞皮卡十分郁闷,他认为自己已经谈论得够多了,不想再纠结增加多少设备、人员,设立多少连锁销售店这样的技术性问题。重要的是他觉得整个公司都没有意气风发的奋斗精神,员工对眼前的状态并不满意,可却没有拿出为前程努力的诚意。
从泽西市回来1周后,我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希望自己的点拨可以让他领悟到应该坚守并努力践行的原则:
尊敬的艾达先生,为了能够实现梦想、发展企业以及取得最终的成功,你正在经历一场情绪的过山车。这的确让人同情,但我一点也不意外。当你感受到沮丧或者绝望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为此做了什么呢?制订目标仅仅是一个喜悦的开始,如果你不对自己拥有的资本做出足够的改变,为企业可以实现这样的突破而付出自己的行动,你将很难到达成功的终点线。
从今天开始,你一定要培育自己的行动力。事实是你在办公室坐得太久了,我发现你一天的时间有6个小时都待在那个封闭的空调房里纸上谈兵。如果你还想谈论你的梦想和你的目标,那么你必须改变这种欲望强烈却什么都没做的状态,在员工行动之前就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比如,你是不是应该先改善一线销售人员的薪资待遇?他们是你完成此目标的第一助力,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你可以让父亲为你感到骄傲,让员工为你的雄心壮志折服,但首先不能让自己毁了你的梦想,其次才有机会将食品卖到全美各地。
我告诉耶塞皮卡,他必须行动起来,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用行动实现梦想的价值,并让对手对自己产生畏惧,让家人从他这里体会到安全感。除了行动,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挽救他和他的企业,也没有人会主动帮助他。一心依靠别人把自己扶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弱者思维。
像耶塞皮卡一样空有远大的梦想但缺乏行动力的人实在太多了。不过,只要你认识到自己在行动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步骤加以改善,即便不会成为那些能够管理一家伟大企业的领袖级人物,也能够保证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和大多数人区分开来。
第一步,确立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你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为自己确立一个可以热情投入而又不乏挑战性的具体目标。梦想可大可小,但都必须是具体和可实现的。比如“我想成为财经领域的评论家。”而不是“我希望能操控所有人的思想。”前者既具体又有可实现性,后者却是毋庸置疑的空想。
第二步,想象成果
对于梦想达成后的结果要有清醒和可以量化的认识。比如——“我成为财经领域的评论家后,既提升了知名度,又提高了自己投资理财的水平。”达到目标以后,将如何从中获益?第二步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三步,分析障碍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大众思维会选择性地忽视它)——实事求是地分析。结合目标,对比分析现状和环境因素,找到阻碍自己实现梦想的一切不利因素:
自己距离实现目标有哪些能力上的差距?
当前环境是否有利于自己?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哪些挫折?
自己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意志力)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这些障碍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因素都可能杀死你的梦想,让你功亏一篑。比如——“我需要了解财经领域,但我目前对它一无所知;我口才不好,可能上不了电视节目;我情绪不稳,有时喜欢发脾气;我判断力差,对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环境的洞察力较差……这些都是我实现目标的障碍,因此我不能轻举妄动。”分析和找到障碍,然后制订有效的应变举措,是梦想家变身为行动派的重要一步。
第四步,制订计划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了。你一定要采纳“假如遇到了某障碍,我就采取某行动”的计划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全部的不利因素。你要有解决方案,还要有备用计划,做到未雨绸缪。这是成功者的优异品质,是卓越人物最喜欢做的事情。他们讨厌阻碍自己前进的不利条件,但绝不会像鸵鸟一样无视它们,而是走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消除掉。
所以,成为一名优秀财经评论员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我每天拿出三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财经领域,阅读相关书籍;报演讲培训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参加户外拓展训练提升自己的意志力;通过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仔细观察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动,努力找出其中的规律。”在你解决问题之时,就是梦想实现的过程。这就是“付诸行动的思考”为你的人生带来的改变。
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要让自己的大脑先行动起来,成为一个精明的分析家,不要再待在那座一无所知的小房子里。你要知道自己距离梦想存在多大的差距,还需要做什么,同时对最后的结局保持乐观;你也要明白在遭遇挫败时该怎样行动。下面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的一个简单的行动清单。
写下一个你很想实现的梦想
梦想要十分具体、具备一定的难度并且可以衡量。
我的梦想是
写下你将如何从实现的梦想中受益
它为你带来的好处,至少写出两条。
1.___
2.___
写下你实现梦想面临的障碍
至少要写出一方面差距和三种可能遇到的挫折。
差距:___
挫折1.___
挫折2.___
挫折3.___
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
我将这样弥补差距:___
我将这样应对可能发生的挫折:___
计划写好后,请把它贴到自己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地方
应变——在复杂情势中脱颖而出
“在投资活动中,为了持之以恒地获得优异的回报,你必须成为第二层次思维者中的一员。”
——霍华德·马克斯
1995年,66岁的霍华德·马克斯和朋友一起创建了美国橡树资本管理公司。截止到2015年的6月30日,资产规模已超过千亿美元,个人财富高达180亿美元。他在全球享负盛名,以评估市场机会和金融风险而闻名遐迩。现在,他是华尔街最受尊敬的声音之一,每个投资者都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指点,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
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马克斯最擅长的并非评估金融风险,而是判断由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不同导致的市场机会。他说:“我相信成功取决于诸多的因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可以自己把握的,可还有很多因素超出了人的掌控。当然,毫无疑问的是,周密的计划以及持之以恒的辛勤工作永远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运气也很重要吗?的确,马克斯也承认运气有不可捉摸的价值。没有好运,最聪明的头脑和最辛勤的企业家都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运气总是伟大智慧的补充,这一点显而易见是成立的。推特的创始人多西在谈到人的成功要素时,亦把运气列在其内。不过,把全部身家都压在运气上的成功者,至今我们还未在世界上看到。与其每天都企盼好运的到来,不如像马克斯那样研究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两年前,一家设在波士顿的全球性的投资公司(主权财富基金)请我向其管理团队讲一讲怎样造就一个卓越的领导机构,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来进一步拔升投资效益。我告诉他们:
第一,你需要为企业建立明确的投资信条。通俗地说,作为管理者你坚信的原则是什么,以及为此制订的投资流程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
第二,你所带领的企业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第三,你怎样定义个人与企业的成功,为了实现目标你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
总而言之,企业家要时刻让自己做得正确——运用正确的应变思维,比我们找到方向更为重要,这决定了我们能否避开不可承受的犯错风险。
正如同马克斯的观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惨烈的“资源竞争”中有出众的表现,成为最后的赢家。应变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保证了一个人在复杂的变化中可以作出比别人更正确的选择。它从行为模式上对人进行改造,让人先做出伟大的行为,再成就伟大的结果。大众思维则建立在概率、规律甚至从众的基础上——看起来是“常识中的正确”,最后却会产生“恐怖的偏差”。有一个北京的股民就困惑地对我说:
“我完全按照规律炒股,为何赚不到钱?”
这是一个“正确的傻问题”。在股市中赚钱的人总是少数的,就如同“独角兽”级别的人物也是少数的。这是源于行为模式上的差距:“看似正确”不等于“一定正确”;同时做一件事情的人越多,人们从中得到的成果就越小。所以,基于应变思维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经常是“反常识”的,但一个用大众思维思考的人则很难跳出来,走向大众的相反方向。
你要敢于“与众不同”
这些年来,我经常问别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雇佣你做我的投资经理,并拟定这样的条款——四个季度后你取得的投资回报处在市场后面80%的位置,你将没有任何报酬,只能拿到每月3千美元的基本工资;但如果你进入了市场前面20%的位置,我支付你投资回报的50%作为酬金。请现在告诉我,接下这份工作后,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这是一份极具冒险性的工作。我希望每个人都给出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没有人可以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假如你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是一样的,那么你几乎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至少你很难从与强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站到罗杰斯或者巴菲特那样的位置。
你要敢于与众不同。比如,为了成为20%的市场赢家,就必须和那80%的群体保持距离,在思维形态与投资策略上建立本质的区别。比如,你要构建一个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一样的投资模型,要选择稀有的股票,要买入大众都未发现、不看好或觉得风险太高的资产,避开多数人眼中的“市场宠儿”,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在市场中专注地做好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看似正确。
这绝非易事。多数情况下,人们总会选择“大家都在干的事”。所以只有马克斯这样的独具慧眼的投资家才能发现市场中最能孕育成功的闪光点,然后伸手过去,把它揣进自己的口袋。橡树资本的成功投资很多都来自于“购买无人问津的困境债务”,这种与众不同的投资行为让市场感到讶异:“你不想活了吗?”陷入困境的公司在市场上是人人跳开走的“鸡屎股票”。可结果证明马克斯的选择是正确的。
比如,马克斯在1988年就组建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他的投资对象恰恰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的债务。这种行为使他很难筹集到资金,多数人都是大众思维,他们从这样的投资中看不到必胜的希望;他们需要规避风险;他们渴望绝对盈利。但马克斯却淡淡地说:“正因为人们视之如弃儿,困境债务的标价才会低于其应有的价格,所以才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回报。我知道他们不愿意想这个问题。”
站在价格的角度思考,难道正确的做法不应该如此吗?
你要给自己“犯错的机会”
在伟大人物的眼中,只有一个成功原理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阿尔法系数”——出色的洞察力和分析技巧,可以帮助人看到本质,找到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力量。目的并不是最主要的,“如何达到目的”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出众的思维技能和行动策略是极其少见并且难以掌握的,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们都能通过极高的决策正确率和行动的效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马克斯回忆自己在1968年初到花旗银行工作时,提出的口号是“胆小难成大事”。优秀的投资经理不屑于采取稳健的投资方式,传统的投资思维固然可以胜多负少,但赢到手的未必就多。他说:“试图避免所有的损失总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这同样可能让你没有收益。”敢于试错,就是一种出众的思维技巧和行动策略。要敢于冒险,并在冒险中使自己成长。只有具备这种优于常人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你才可以识别机会——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盈利点”,知道何时冒险能够获得回报。
就像投篮一样,有的篮球选手在比赛中感觉自己手感不好,于是整个比赛过程中都很少出手,结果导致了球队失利,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任何人都不想失败,但如果不冒失败的风险,你一定不会成功。所以,你在尝试实现卓越的突破时一定要接受犯错和失败的可能性。因为既想获得非凡的成就,又不想承担风险是大众思维的体现。
大众总在追求“不对称性原则”。越是碌碌无为之辈,就越坚持投资经营中的“不对称性原则”——想获得巨大的回报又不必承担相应风险。比如炒股,只想受惠于价格的上扬,不想承担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最好永远能够安全离场。一旦有风吹草动,他就会焦虑不安,不敢冒险,也不能接受一丝一毫的损失。我在国内曾见到很多股民赔钱之后跑到交易所大吵大闹,充分体现了这种本能式反应的大众思维的行为模式。
勇于试错的前提是你有能力承担损失。不错,我们要给自己冒险的机会,用试错的方式避免错误,取得成功。因为避免遭受任何损失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实现成功的目标。不过,你必须判定自己有能力承担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对此要有理性的认知,而不是盲目轻率地认为“任何错误自己都可以背负”。
你要“不怕出丑”
布雷克是20世纪70年代最优秀的棒球手之一。他有一句名言:“假如你能告诉我谁最害怕出丑,那我就能告诉你谁每次都会被打败。”他解释说,在比赛中为了防止优秀的跑垒员抢垒,投球手可能需要连续十几次把球投向垒包来让他接近垒包,而不是投向击球员。投球手会由于这样的行为被观众嘲笑——看起来就像一个胆小鬼。但是,布雷克认为最容易被击败的对手恰恰是那些害怕被嘲笑的投手。
一个害怕出丑的人注定要失败,不管他是企业家、管理者还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为什么要“不怕出丑”?因为看起来是丢人现眼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为长远的、整体的目标作出牺牲的宏观视野。这恰恰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具备的。
应变思维和大众思维的“行为区别”
马克斯所说的“第二层次思维”就是属于优秀人物的应变思维,与此对应的是“第一层次思维”——固执守旧的大众思维。知道两者的区别并聪明地让自己上升到第二层次,正是本书希望帮你做到的,尽管它不可能是一个短期和轻松的过程。
当人的思维处于第一层次时,看待问题时肤浅而简单:从现象看到现象,从行为衍生行为,僵硬教条缺乏变化。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就像我们在幼儿园时的行为模式一样。我们走出写字楼,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一看,差不多99%的人都在运用这种思维考虑和解决问题。他们在作出选择时,所需要的动机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对于未来的看法”。
比如:
“她是个贤惠的女人,和我合得来,我应该和她结婚。”
“现在经济不景气,我应该多存点钱。”
“房价又涨了,我应该赶紧买房。”
“这家公司的前景很好,说明股票也会涨,我应该入手。”
当人的思维处于第二层次时,情况就发生了部分或者完全的变化。因为这时他会考虑许多复杂、深层的东西。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优秀人物与大众看到的可能截然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我只需要简单罗列一下思考与行动的关键要素,你就会恍然大悟,体会到两者的差距。
——未来很重要,但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有哪些?
——我的判断有几成胜算?
——我的预期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别人(大众)预期的差别是什么?
——如果我是错误的,将发生什么变化,对我有多大影响?
这体现了两者有相当大的思维工作量的差别,它是头脑、经验、知识和意志力的比拼。因此,能够进行第二层次思维的人少之又少。当你拥有了这种第二层次的应变思维后,你就不会再简单地追求结果和标准答案,而是能够分析事物的内涵和掌握成功的基本规律——这些东西并没有写在教科书上。
为了取得非凡的成绩,像优秀的企业CEO或其他成功者一样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先的优势,你必须先问问自己是否有比大众思维更加深入的思考,是否具备第二层次思维的能力,是否对现在和未来拥有正确的和非常识性的预测。你要能够突破大众的常规思维,建立独立的和卓越的行为模式,坚持信念,然后让自己的内在变得“与众不同”。
你要像“独角兽”一样思考
从大众到“独角兽”,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秘诀就在于思维方式。像“独角兽”一样思考,像他们一样采取行动,你就有机会攀升到金字塔的上半部分。最近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总结和探索更为有效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应该怎样看世界,如何思考、解决问题。
那些带领世界500强企业的顶尖领导者究竟与普通人有哪些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动策略?他们总是可以作出正确的决定,为什么?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在少年时代就沉迷于电脑软件,后来他大学没毕业就创立微软,开发出了至今仍垄断全球市场的“视窗操作系统”。安德鲁·卡内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13岁就到杂货店打工养家糊口,但他后来成为了在经济上“造就美国”的人。像盖茨和卡内基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有某些过人的技能,比如“写软件代码”和“簿记员的本领”。不,事实远非如此。他们不是超人,不靠好运气,也并非天赋异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普通人”的身份改造成了“高成就者”。如果你愿意,你也能够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独角兽”对事物拥有“高专注力”
一旦找到了方向,他们总是可以做到专注——心无旁骛地做自己既定的工作。我们把这种本领定义为“笃信型思维方式”,他们是该行业的佼佼者,也早晚会成为引领潮流之人。因为他们从不怀疑自己做好这件事情的决心,这是他们的信念。
东芝公司的CEO田中久雄说:“工作就像射箭,要全神贯注于不远处的靶子,把其他所有的事情抛到一边,别受任何杂念的干扰。”他认为专注可以帮助笨人战胜聪明人。当一个人集中全部注意力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最大的成功可能性。相比之下,心神不宁的聪明人由于同时关注的目标太多,很难在这种思维的竞逐中取得胜利。后者往往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你在做事时想得越多,上帝对你越吝啬。
“独角兽”喜欢压力——压力是他们的情人
我在采访华为公司的一名副总时,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热爱工作的理由之一,就是那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压力让我沉醉,她是我的情人。面对一件不能让我紧张起来的事情,我无法想象自己会有多大的兴趣。我可能转身就走。”
压力让普通人更庸碌无为,却让那些精英更出色。压力摧垮了一大部分人,也成就了一少部分的人。你可以读读那些卓越企业领导者的奋斗经历,他们无不是从紧张到窒息的高压中杀出来的。高尔夫球王伍兹说:“当有一天我走向第一个球座时没有感到紧张,我就该退出这项运动了。”只要是有意义、有难度的工作,都会对人产生压力,问题是你能不能扛住压力。
“独角兽”创造性地思考世界
他们使自己尽量地异想天开,用与众不同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当其他人(大众)在一旁观察他们时,作出的反应经常是摇头、不解甚至鄙弃,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结果证明了一个事实——未来总是由“能够创造性思考的人”创造的。
美国运通公司的CEO肯尼斯·谢诺说:“什么是竞争?我认为没有明确的定义。从现在起,本土的、世界的一切竞争都将会变成关于创意和非传统思维方式的竞争。谁掌握了创造力,谁就赢了全球市场。”谢诺曾经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案例教育下属。他认为美国不是赢在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出色的战略技巧,而是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精英人才,正是这些具备创新思维的伟大人物集体推动美国走上了新霸主的宝座。
在一次培训中我对深圳一家公司的运营总监说:“你想学乔布斯吗?没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梦想,你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永远做不出‘不可思议的成就’。”乔布斯的思维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你要有一种创造的感觉——创造梦想;创造目标;创造团队;创造成功。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这个世界,你一定能找到突出重围的机会。
“独角兽”永远充满自信,哪怕身处绝境
他们不在乎批评自己的人;他们低头做自己的事情,不会对外界的流言蜚语有丝毫的在意;他们对自己信心十足,从不怀疑,即便身边的很多人都已经失去信心时,他们仍然是那个继续战斗的人。这是真正的自信——了解自身的潜力,理性而乐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这种本领会督促和激励他们排除一切障碍,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摆脱绝境并取得成功。
当然,自信心从来都不是成功的保证,但却可以极大地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可能性”都令他们兴奋,却让大众忧虑而且退缩。这就是两者的差异。顶尖人物追求的是“从容地掌握局势”,而不是一定能够成功。大众却希望“胜利可以唾手可得”。这就太难了。所以,假如你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你离成功更近一些,从现在起你就应该明白并记住这个道理:信心不是决定性的,但永远都是成长为这些卓越人物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