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远古时代至飞鸟时代

远古时代—公元645年

日本远古时代和飞鸟时代,并未产生文字,是处在诸种文化混沌与口头文学的时期,上古的日本原始人相信语言的感应力,相信语言具有灵性和咒力,咒术可以达到他们最原始的求生克死的本能愿望。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咒术的内容,有祈愿渔猎丰收的经济行为,有维持共同体安定的政治行为,在个人的抚慰、救济灵魂这点上又有宗教的行为。从形式来说,有语言部分,也有行为部分,也就是念咒时的手舞足蹈。从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结构来说,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现象,也是一种作为口头文学的咒语和原始歌舞未分化的文化现象。这样,咒术的内容与形式成为文化整体未分化的母胎。咒语成为口头文学系列之一。

作为口头文学系列之二的日本神话、传说,其本身也是“言灵思想”的产物。这一口头文学的生活意识,究其原型都可以还原为“言灵思想”,用自己独特的“言灵”来探索宇宙的开辟、神灵的显现、人类的起源、国土的创造等。日本远古的神话分为四大类:(一)天地创始神话;(二)自然生成神话;(三)文化始源神话;(四)风土神话。

从作为口头文学系列之三的原始歌谣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最初是从一种对生活的悲喜的本能感动发声开始的,比如劳动配合、信仰的祈求、性欲的冲动和战斗的呼号,内容多为殡葬、祭祀,以及渔猎、农耕、狩猎、战斗、求婚、喜宴等与上古人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纯粹是一种原始情绪和朴素感情的体现。古代的原始歌谣,在未形成独立歌谣之前,是与咒语、神话传说相生的一种复合文学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的混合体。

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

可以说,远古时代的日本仍然处在诸种文化的混杂状态,文学尚未从历史、政治和宗教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被笼统地包容在整个文化中,处在混沌的阶段。

日本从口头文学发展到文字文学的基本条件,有赖于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产生,尤其是汉籍和佛典初传日本后,对于推动文字文学的诞生起到很大的作用。汉籍初传文献及涉及者,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神功皇后三征新罗、王仁带进《论语》和《千字文》三种说法。飞鸟时代传入了佛教艺术与经书。

由于汉字和汉籍儒佛经典的传入,给学习汉字、汉语带来很大的帮助,兴起了讲授汉籍和诵读佛典的风潮,成为书记和活用汉籍的文字及吸收佛教、儒学思想的契机。圣德太子引进当时中国中央集权统治下的五常儒学思想,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代表了当时的文章的最高水平。为了推动改革,圣德太子在积极吸收中国先进的儒学文化和制度的同时,于推古十五年(607年)派出小野妹子等前后五次的遣隋使;推古二十六年(618年)唐灭隋后,他继续派出遣唐使(在其后派出遣唐使凡19次,至894年终止派遣,持续了二百六十余年),带回大批儒佛经典,广为流布,催生了日本古代文字文学的诞生,所引进的儒佛思想也对日本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口头文学到文字文学过渡期,由于日本没有固有文字,仍需借助汉字,这就给文字化带来很大的制约,在假名文字未创造出来以前,口头文学与文字文学之间仍存在断层。但是,大体上以这个时代为界,日本文学从口头传诵进入了文字文学的过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