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昉子(一)

昉子,是人名,确切地说是一个女人的名字。其实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到底应该怎么写,即使为它起名字的父母我想也不会知道,因为他们都是文盲。从她出生到现在大家一直就叫她“fǎngzi”。乡下人的名字是用来叫的,不是用来写的。到了我们这一代居然有几个会写自己名字的乡下人,于是我就自作主张的把她的名字写作“昉子”。

昉,是明亮、起始的意思。

昉子不是本村的女人,是夫家从邻近的县里娶回来的。昉子天生一副悍相,但之初人并不悍,是结婚以后才起变化的。

丈夫在村里的外号叫“孙猴子”,是村里的闲人们在背后偷偷地叫的,其实他不姓孙,只是大家借用“齐天大圣”的姓氏,后来居然慢慢地传了起来,之所以送他如此“雅号”还要追朔到他四岁那年。那时他还不叫孙猴子,据说还是个活泼漂亮的孩子,可是由于太活泼一次居然把炉子上的铁壶打翻了,壶里面是刚刚烧沸的热水,听他家老人说当时只听到一声尖叫,跑过去以后发现他的大半个脸被一整个水泡包裹着,孙猴子的父亲见此首先想到的是这孩子将来找不到媳妇了,伤心之余居然又打了他一顿,没想到这一顿打居然还让他平静了。之后家人用土法子给他治疗,不过是用酱油涂了一层,等水泡破了以后又找个郎中熬了一幅中药涂了一脸,据说可以消毒。后来伤势渐渐痊愈,等大家再一次见到他时,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大半张脸皱巴巴的而且呈现土红色(或许是那些涂在脸上的中药的颜色),一只眼睛也只剩下黄豆大小的一点,嘴巴也有点斜。之初大家都很难过,本来那么好的一个孩子转眼间成了这个样子谁见了都有几分惋惜,毕竟是因为小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次事故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之后他依然那般调皮,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逐渐接受了他现在的样子,再后来就有了“孙猴子”这一称呼。

转眼间孙猴子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这时他才意识到了危机,也开始埋怨他的父母,面对儿子的埋怨老两口开始四处想办法,最终物色到了昉子。那时昉子也是个大姑娘了可是谁也不敢娶她,大家说她缺心眼,而且长得又悍,婚姻问题也面临着危机,正巧孙猴子一家上门求亲家人便一口答应了。等到昉子见到了孙猴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了,可是木已成舟事情怎么也无法挽回了,那时大家发现昉子果然跟长相一样彪悍。

我们真正接触昉子的时候大约五六岁的样子,还在幼儿园,她经常到我们学校去捣乱,时常拦住几个小孩让他们叫她“奶奶”,孩子们都很怕她,调皮的孩子便想方设法的巴结他,懂事的孩子都躲着他。因为这样很多孩子的家长经常去学校看着孩子,也向校长反映,可是总无济于事,昉子天不怕地不怕,谁惹她它就要去你家掀你家房顶。不过总有人比她悍,不过大多数人不跟他一般见识罢了,我们经常见到村里的男人在校门口打她,大家都在围观,觉得昉子罪有应得,当然昉子决不会因此而收敛;也有人找到昉子家里去的,家里人给人家赔礼有道歉总算把人家给劝走了,孙猴子可火了,等昉子回家吃饭的时候按住给打了一顿,虽然昉子极力反抗但终究打不过男人。浑身是伤、衣衫不整的昉子跑出了家门,好几天都没有回来,后来家人不放心开始出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又过了几天昉子自己出现在家门口,这一次孙猴子没敢说什么,他怕昉子又跑了。家人问她这些天去哪了,昉子死活不说,他们也就没再问,之后昉子时常出走,在外面一呆就是几天,回家后什么都不说,孙猴子憋不住了,又打又骂可昉子还是什么都不说,具有见过昉子的人说,在外村见过昉子。孙猴子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终于发现了房子的行踪,回家后孙猴子对家人说:“它跟一个老光棍住在一起。”

昉子找了个老光棍。这消息像一个炸弹一样在小村子里爆炸,人们疯狂的在私下里传播,孙猴子觉得很没有面子,等昉子回家后便将她反锁在家里,可是昉子总有办法逃出去。时间久了家里人也没有办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乡亲们谈论久了也便觉得没有了意思,很少或不再谈论。后来昉子时而出现在不同的光棍的家里,有人说昉子还跟他们要钱,“昉子成妓女了,”有人这样说。

昉子在家从来不干活,有的乡下女人说昉子有福,不用干活;有的说昉子有福,昉子男人多,但随后不过是一番嘲笑和鄙视,在她们眼中昉子即使不是疯子也绝不是正常人。

昉子还是经常到学校去欺负孩子,喜欢领着一大帮的孩子到处闲逛,喜欢孩子们毕恭毕敬的叫她“奶奶”。后来最早的一批孩子小学毕业了,到县城上初中去了,到了县城的孩子野了,见识多了,少了之前的拘谨和懦弱,昉子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以为还可以统领他们。一次在村口昉子拦住放学回家的那些初中生,质问他们为什么见了她不叫“奶奶”?随后又想动手打人,其中有个孩子憋不住了,跳起来把昉子给踹到了,其他孩子见状纷纷扑过来把昉子一顿好打,打完后还说了一句:“看你还敢欺负我们,臭婊子!”居然他们敢打她,还敢叫她婊子,昉子此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家里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以为他以改过自新。打昉子的孩子自然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是他带领他们推翻昉子的压迫的,于是昉子没有了往日的英武,在孩子的眼中昉子没有了往日里的威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