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类所能驾驭的社会群体的规模大约为150人:这是一个人所认识并能有效维持关系的数量——并不包括平时的点头之交,也不包括仅仅与你有单纯的业务往来的人。150又被称为“邓巴数”。
人类可以将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和自我的心理世界分开。只有人类才能不断反省自己看到的世界,并叩问世界是否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相比之下,猿类以及其他动物只能拥有直观的体验。
画家从黑乎乎的洞穴里钻出来,被春天里的阳光刺得直眯眼。他停顿了一会儿,好让眼睛适应外面的环境,然后,他拾起了一支以燧石为矛头的长矛。每次进洞前他都把这支矛放在洞口边上,每次离开时也都会用一只手轻轻地掂一掂,来寻摸一下平衡感。画家的父亲是一位伟大的工匠,在多年前为他量身定做了这支长矛。对画家来说,这件武器高于一切:当面临熊或者狼的威胁时,长矛曾经不止一次救了他的性命。现在,画家手持长矛,顺着山坡上的山毛榉树丛向下面的河床走去。
沿着河边走了一个小时,画家来到了一片空地,他停下来四处张望。远处,一位老者正在削制一段树干,时不时地还把树干放在火上烤一下,以让它更黝黑、更结实些。画家冲老者点点头,老者也很快回以一个微笑。空地的另一边,两个女人坐在一起,正在收拾一张展开的鹿皮。她们手里拿着石刀,正小心翼翼将鹿皮上附着的脂肪和软骨刮去。这可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稍不小心就会浪费掉一张上好的皮子。皮子上留下脂肪球,会让皮子很快烂掉;而如果用力太狠,刮得太深,又会让皮子在用作斗篷或者裙子时很快破掉。好皮子是稀罕的物件,她们可不能肆意挥霍。
离这两个女人几米远的地方,坐着两个年幼的女孩子。她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着一捆旧皮子,一根细树枝就像婴儿被裹在襁褓中一样被裹在旧皮子里,只露出来个枝头。其中的一个女孩,轻轻地抱着这个“襁褓”,仿佛是妈妈怀抱着婴儿;另一个女孩则拿着一小片皮子,一边把它凑近树枝,一边嘬着腮帮子学着吸奶的声音。一会儿,她又把皮子的一角小心地浸入一个盛水的碗,然后取出来,重新凑近枝头。两个孩子轻轻地呼唤起来,像是在鼓励婴儿吃奶,谁也不在意树枝只是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在她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女孩挤一挤皮子,水滴落在树枝上,就好像落入了婴儿的嘴里。她发出一阵傻笑,心满意足地抽回皮子,她的小伙伴也跟着乐起来,还忙不迭地开始轻轻擦拭木头上的水迹。
画家拄着长矛,看着这一切。那个年纪较小的女孩是他的女儿,大一些的是他表姐的女儿。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和进步让画家惊叹不已,自从母亲把她们带到世上,原本是些只会哭啼呕吐的、柔弱的血肉之躯,而现在她们已经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了。好像他的女儿来到人世也没有多久吧?在画家的脑海里,年头是以春天来计算的,而每年春天他都会去岩洞里绘制他想象中的世界。那么,是5个春天……还是6个?这不重要……画家曾在心中啧啧称奇,自己的女人能用旧皮子扎出这样惟妙惟肖的玩偶。他也曾看着自己的女儿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一路成长起来。而现在,女儿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妈妈,捧着一段木头,假装也在喂养自己的婴儿。想到这里,画家更加心潮澎湃了。
再过八九个春天,他会为女儿定下一个伴侣,应该是另一个族群里的某个强壮的年轻人吧。他们会一起生个孙子,那时候画家就可以尽享晚年了。但是,画家在心里叹息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波折和凶险。谁知道在女儿面前还会有什么考验和磨难?路上会有什么看不见的障碍?树林里会藏着什么黑乎乎的妖怪?想到这儿,画家的眉头皱了起来。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可以用在任何孩子身上。莎莉和安是实验中的两个小孩。莎莉有一个球,她把球放在椅子上的垫子下。然后,她离开了房间。当她离开后,安把球从垫子下拿出来,又把它藏在房间另一侧的玩具盒里。后来,莎莉回到了房间。这时在你看来,莎莉会认为她的球在哪里?
一直到四岁之前,大多数孩子都会本能地说:“莎莉认为球在玩具盒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在四岁到四岁半这段时间内,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从四岁半起,孩子会说:“莎莉认为球在垫子下面,但我知道球不在那里。”这就意味着孩子能够认识到其他人对世界的信念可以跟自己的不一样,而自己知道(或者至少认为)其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孩子已经掌握了一种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也就是说,本能使得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这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能力,有时候又被称为“读心”(mindreading)或者“心智化”(mentalising),这是人类才有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心理特征。
像“莎莉和安”这样的测试也被称为“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孩子们要通过这个测试,必须理解以下事实:自己知道一个正确的观点,而另外一个人可以持有一个相反的观点,或者至少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现在还有许多这样的测试,例如“聪明豆测试”(Smartie Test)。在这个测试中,你先给孩子看一个装聪明豆的罐子,问他:“你认为罐子里面有什么?”答案肯定是:“聪明豆。”你再把罐子盖儿打开,让孩子看到里面实际放的是铅笔。然后你将罐子盖儿变回原来的样子,告诉孩子:“我要把你的朋友吉米带进来,你觉得他会说罐子里面有什么?”不超过四岁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铅笔”,他们还无法将自己和其他人对某种场景的认识区分开来,而一直到了四岁半,他们才可以愈发坚定地回答“聪明豆”。
此类测试已经被广泛地用来衡量儿童对他人的想法进行推断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也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儿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与一个并不实际存在的世界打交道。有了这样的能力,他们就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孩子一样,乐此不疲地玩“扮演游戏”了。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洋娃娃是活着的,而且真的可以从一块破布或者奶瓶中咂吧出奶来。孩子们会参加洋娃娃们的茶会,会假装相信空茶壶中真的有茶水,会往同样空空如也的茶杯中倒茶,还会一本正经地喝茶。
没有人天生就有这种能力,这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奥秘。婴幼儿对世界的看法和他们感知到的世界是一模一样的。婴幼儿无法想象世界也许与他们的体验大相径庭,他们甚至压根就缺乏想象的能力。由于婴幼儿无法理解自己的所知也许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更无法理解另一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会相信一件他们自己知道肯定是错误的事情。于是,有些事情,也许算得上是成人世界的标志,但婴幼儿却无论如何都做不来:例如利用他人的想法来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