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黄鳝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
- 邴旭文 丁炜东 曹哲明
- 7731字
- 2020-08-28 12:42:49
第二节 黄鳝的生物学特性及品种选择
一、黄鳝的品种及其形态特征
1.黄鳝的品种选择
黄鳝(Monopterus 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子等(图1-8),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在分类学上属于鱼纲、辐鳍亚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
发展黄鳝的人工养殖,首先要有好的鳝种。从目前各地养殖的鳝种来源来看,黄鳝至少有6个地方种群,而这些种群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养殖效果是不完全一样的。因而在发展黄鳝人工养殖、选购鳝种时要特别注意。现将几种常见的黄鳝地方种群的特征及养殖效果介绍如下。
图1-8 黄鳝
(1)深黄大斑鳝 该鳝身体细长似蛇或鳗,体圆,体形标准,体表颜色深黄,背部和两侧分布有褐色大斑,大斑从体前端至体后端在背部和两侧连接成数条斑线。生产实践表明,深黄大斑鳝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生产速度较快,个体较大,鳝肉品质较佳,养殖效果较好。在养殖条件下,深黄大斑鳝的增重倍数可达5~6倍,是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黄鳝养殖技术规范》(NY/T 5169—2002)推荐养殖的鳝种。
(2)土红大斑鳝 体色土红,尤以两侧较明显。斑点细密不明显,几乎无斑线。其环境适应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养殖效果也较好。在养殖条件下,增重倍数可达4~5倍,是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黄鳝养殖技术规范》(NY/T 5169—2002)推荐养殖的鳝种。
(3)浅黄细斑鳝 该鳝体形也较标准,体色浅黄,身上的褐黑色斑纹比较细密,生命活力较强。但其生长速度不如深黄大斑鳝。在养殖条件下,其增重倍数可达3~4倍。同时,该鳝在自然鳝群中为数量最多的一种,来源方便,故该鳝也是发展人工养殖、解决鳝种的重要来源。
(4)青灰色鳝 该鳝体细长,体色呈青灰色,身体上有细点状褐色斑点,但没有形成斑线。青灰色鳝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生长速度较慢,个体相对较小。在养殖条件下,该鳝增重倍数只有1~2倍,养殖效果不如前两种鳝好,因而青灰色鳝一般不宜选作人工养殖的鳝种。
此外,在黄鳝的自然种群中,还有浅白色鳝、浅黑色鳝。这两种鳝数量不多,生长不快,卖相不好,一般也不宜用来发展黄鳝养殖。
由于目前黄鳝种苗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未进行大规模推广,因此养殖的鳝种来源除少部分具备自繁能力外,一般都是靠从市场上选购,或是靠养殖单位自己捕捉,而目前市场上的小黄鳝又是提供鳝种的重要来源。因而,要养好黄鳝,除了选购良种外,还要把好鳝种质量关。
2.黄鳝的形态特征
体细长,体形似鳗鱼,前部近圆筒形,向后渐细,侧扁,尾细尖。头部膨大,头高大于体高。吻长,钝尖,长于眼径。口较大,端位,口裂伸达眼后下方,上颌稍突出,上、下唇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附有细齿,咽喉部具有细小呈绒毛状上咽齿和下咽齿。齿的排列不规则,大小也不一致。眼极小,外面有一层防止泥沙侵入的皮膜覆盖着,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视觉差。两对鼻孔,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内有发达的嗅觉小褶,嗅觉极为灵敏。鳃3对,鳃孔较小,鳃孔相连为一横裂,位于喉部,鳃通常呈退化状,只有鳃耙的痕迹,不能在水中独立呼吸。但它的口腔、咽腔及肠腔内壁表面布满了血管,利用口咽腔及肠来呼吸空气。夜间,主要靠发达的嗅觉小褶来接收水中饲料生物释放出来的微弱的化学气味,以此来寻找食物。黄鳝喉部特别膨大,因它在浅水中,常竖直前半段身体将吻伸出水面呼吸,使空气长时期储存在口腔的喉部所引起。如果长时间不能将头部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即便是水中溶解氧很丰富,也会窒息而死。
体润滑无鳞、无须。侧线发达,稍向内凹。背鳍与臀鳍仅为皮褶所代替,没有腹鳍,鳍无棘,背鳍、臀鳍与尾鳍连在一起,且较小,仅留下不显眼的低皮褶。无鳔。心脏离头部较远,约在鳃裂后5厘米处。背侧呈黄褐色,具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点,腹部灰白色,并有淡色的条纹,或呈青灰色。肠较短,无盘曲,伸缩性大,肠中段有一结将肠分为前后两部分,肠的长度一般等于头后体长。
体长一般为30~40厘米,最大的个体长度可达70厘米以上,体重达1.5千克。体长为体高的18.7~27.7倍,为头长的10.8~13.7倍。头长为吻长的4.8~5.7倍,为眼径的10.8~12.6倍,为眼间距的6.2~7.1倍。
二、黄鳝的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喜在静水水体的泥质底层钻洞或在堤岸的石隙中穴居,适应力强,昼伏夜出。喜栖于腐殖质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地生活。常钻入泥底或田堤、堤岩和水边乱石缝中孔隙内营穴居生活。其洞穴(洞长为鱼体全长的2.45~3.65倍)结构较复杂,分洞口、前洞、中洞和后洞四部分,有的黄鳝洞穴有3个甚至多个洞口。鳃不发达,借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故离水后不易死亡。
黄鳝属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适宜生存水温为1~32℃,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1~28℃。水温低于15℃时,黄鳝吃食量明显下降,10℃以下时,则停止摄食,随温度的降低而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超过30℃以上时,黄鳝反应迟钝,摄食停止,长时间高温或低温甚至可引发黄鳝死亡。黄鳝具有自行选择适温区的习性,当所栖息的环境水温不适时,黄鳝会自动寻找适宜的区域。
2.食性
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鱼类。在野生条件下,幼鳝主要摄食水蚯蚓和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生物,也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有时也兼食有机碎屑、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成鳝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蝌蚪、幼蛙、小型螺和蚌。黄鳝也很爱吃陆生动物,夜间常游近岸边,甚至上岸觅食,捕食陆生蚯蚓、蚱蜢、金龟子、蟋蟀、飞蛾等,也吃人工投喂的河蚌肉、螺蚬肉、蚕蛹、熟猪血、畜禽下脚料、鱼肉浆等。其食物组成中也有不少浮游植物(黄藻、绿藻、裸藻、硅藻等)。黄鳝还有互相残杀的习性。
黄鳝性贪食,在夏季活动旺盛时,摄食量大,其日食量约占体重的1/7。黄鳝比较耐饥饿,长期不吃食也不会死亡,但体重明显减轻。其摄食方式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为主,食物不经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将食物一一咬断,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即迅速缩回原洞中。
3.年龄与生长
黄鳝的生长速度受品种、年龄、营养、健康和生态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野生黄鳝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是非常缓慢的。据测定,当年生的越冬幼鳝体长12.2~13.5厘米,体重6~7.5克;1冬龄鳝体长28.0~33.0厘米,体重11~17.5克;2冬龄鳝体长30.3~40.0厘米,体重20~49克;3冬龄鳝体长35.0~49.0厘米,体重58~101.0克;4冬龄鳝体长47.0~59.0厘米,体重83.0~248.0克;5冬龄鳝体长56.5~71.0厘米,体重199.0~304.0克;6冬龄鳝体长68.5~75.0厘米,体重245.0~400.0克;7冬龄鳝体长71.0~79.8厘米,体重392.0~752.0克。体重500克的野生黄鳝一般年龄在12年以上,且极为少见。国内有资料记载的最大的野生黄鳝为体重3千克左右。
黄鳝的生长期各地不同,一般南方的生长期较长,北方较短。如江苏、浙江一带生长期为5~10月,大约170天;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生长期更长些。黄鳝6~8月生长最快。
人工养殖条件下,只要饵料充足、饵料质量好、饲养管理得当,黄鳝的生长速度就比天然条件下快得多。黄鳝一般1冬龄全长为27~44厘米,体重为19~96克;2冬龄全长为45~66厘米,体重为74~270克。
4.繁殖特性
(1)繁殖季节及环境条件 黄鳝每年只繁殖1次,而且产卵周期较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5~8月是黄鳝的繁殖季节,繁殖盛期在6~7月,而且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可以提前也可以推迟。繁殖季节到来之前,亲鳝先打洞,称为繁殖洞。繁殖洞与居住洞有区别:繁殖洞一般在田埂边,洞口通常开于田埂的隐蔽处,洞口下缘2/3浸于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产卵,后洞较细长,洞口进去约10厘米处比较宽广,洞的上下距离约5厘米,左右距离约10厘米。黄鳝在产卵之前会由雄鳝吐泡沫形成泡沫巢。
(2)性比与配偶构成 根据长江下游解剖的黄鳝看,黄鳝生殖群体在整个生殖时期是雌性多于雄性。7月份之前雌鳝占多数,其中2月份雌鳝最多占91.3%,8月份雌鳝逐渐减少到38.3%,雌雄比例0.6∶1,因为8月份之后多数雌鳝产过卵后性腺逐渐逆转,9~12月雌雄鳝约各占50%。自然界中黄鳝的繁殖多数是属于子代与亲代的配对,也不排除与前两代雄鳝配对的可能性,但在没有雄黄鳝存在的情况下,同批黄鳝中就会有少部分雌鳝先逆转为雄鳝,再与同批雌鳝繁殖后代,这是黄鳝有别于其他鱼类的特殊之处。
(3)黄鳝的性逆转现象 黄鳝具有独特的性逆转现象。在达到性成熟的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是雌性,较大的个体主要是雄性,两者间的个体被称为雌雄间体,而雌雄间体的性腺组织实际上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生理变化过程中,有功能的雌性转变为有功能的雄性。黄鳝的幼体性腺逐步从原始生殖母细胞到分化成卵母细胞,黄鳝从幼体阶段进入成体阶段,性腺发育成典型的具有卵母细胞和卵细胞的卵巢,以后又逐渐发展到变成成熟卵,这就决定第一次进入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都是雌鳝。雌鳝产卵后,可以明显地发现性腺中的卵巢部分开始退化,起源于细胞索中的精巢组织开始发生,并逐步分支和增大,即性腺向着雄性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黄鳝即处于雌雄间体状态。这之后卵巢完全退化消失,而精巢组织充分发育,并产生发育良好的精原细胞,直到形成成熟的精子,这时黄鳝个体已转化为典型的雄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黄鳝性逆转的调查研究,可以概述如下:体长200毫米以下的成体黄鳝均为雌性;体长220毫米左右的成体开始性逆转;体长360~380毫米时,雌雄个体数几乎相等;体长380毫米以上时,雄性占多数;体长530毫米以上时,则全部是雄性。
(4)产卵与孵化 黄鳝的怀卵量少,绝对怀卵量一般为300~800粒,相对怀卵量6~10粒/克体重,个体绝对怀卵量随体长而增加,全长20厘米左右时,怀卵量200~400粒。黄鳝的怀卵量,最大个体为500~1000粒(表1-4)。
表1-4 不同体长、体重的黄鳝亲本的繁殖力
性成熟的雌鳝(图1-9)腹部膨大,体橘红色(个别呈灰黄色),并有一条红色横线。产卵前,雄性亲鳝吐泡沫筑巢(图1-10),然后将卵产于洞顶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和泡沫一起漂浮在洞内。受精卵黄色或橘黄色,半透明,卵径(吸水后)一般为2~4毫米。雄亲鳝有护卵的习性,一般要守护到鳝苗的卵黄囊消失为止。这时即使雄鳝受到惊动也不会远离,而雌亲鳝一般产过卵后就离开繁殖洞。亲鳝吐泡沫做巢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敌害发觉;二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则一般溶解氧含量高、水温高(鳝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1~28℃),这就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图1-9 雌雄黄鳝外部形态
图1-10 泡沫巢
黄鳝卵从受精卵到孵出仔鳝一般在30℃左右(28~31℃)水温中需要5~7天,长者达9~11天,并要求水温稳定,自然界中黄鳝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为95%~100%。刚出膜的鱼苗全长11~13毫米,胸鳍不断来回摆动,能间断地进行上下游动。
目前,国内养殖的黄鳝有两类:
一类是泰国、越南的热带黄鳝。这类黄鳝繁殖力强、食性杂、生长速度快,从养殖角度来说是一种极佳的品种。但此类黄鳝市场销售业绩不佳,其原因在于其肉质粗糙、品味不佳,因而市场价格很低,只有同期同规格本地黄鳝售价的一半不到,而且销售渠道狭窄,批量销售不畅。同时热带黄鳝引入国内养殖最致命的因素是其不能自然越冬。
另一类即是我国本土温带黄鳝。该品系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其中长江流域分布最多,自然栖息环境主要在田间、水沟和池塘等浅水带。
进行人工养殖的苗种,一方面可以直接从自然环境收集小规格野生鳝苗,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黄鳝繁殖场购进该品系的繁殖鳝苗。从养殖效果看,人工繁殖苗种成活率及增重倍数高,并且可以直接摄食黄鳝专用全价饲料,缺点是价格较高。野生鳝苗优点是价格便宜,但成活率及增重倍数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加之有些地区野生苗种已逐渐匮乏。因此,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鳝养殖户都选择野生鳝苗作为养殖的苗种来源,但野生黄鳝的捕捞操作是要求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对鳝苗的影响是较为严重的,但一般养殖户对此问题都认识不足。因此,规范野生苗种的使用程序是极为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即使是规范的操作程序,其中的某些环节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使用野生鳝苗必须慎重。
三、鳝种的来源与选择
1.鳝种的来源
鳝种的来源与选择直接涉及投入及其风险,是养殖黄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生产中鳝种主要有下列几种来源。
(1)直接从野外捕捉 每年6~7月可在稻田和浅水沟渠中用鳝笼捕捉,特别是闷热天或雷雨后,出来活动的黄鳝最多,晚间多于白天。一人一次可带多只鳝笼。晚间或雷雨后放入沟田,数小时后即可捕到黄鳝。用鳝笼捕捉黄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用蚯蚓作诱饵为佳,每只笼一晚上取鳝1~2次;二是捕鳝笼放入水时一定要将笼尾稍露出水面,以使黄鳝在笼中呼吸空气,否则会使黄鳝闷死或患上缺氧症。黎明时将鳝笼收回,将个体大的出售,小的作为鳝种。用这种方法捕到的鳝种,体健无伤,饲养成活率高。另一种方法是晚上点灯照明,沿田埂渠沟边巡视,发现出来觅食的黄鳝,用捕鳝夹捕捉或徒手捉。捕捉时,尽可能不损伤作鳝种的个体。捕到的鳝种应立即放养。
(2)市场采购 在市场上采购鳝种,要选择健壮无伤的黄鳝。应选购一直处于换水暂养状态的笼捕鳝种作饲养对象。凡是受农药污染的黄鳝和药捕的黄鳝不能养。药捕的黄鳝腹部多有小红点,时间越长红点越明显,活力也欠佳。一般可将黄鳝品种分为三种:第一种体色黄并杂有大斑点,这种鳝种生长快,即深黄大斑鳝;第二种体色浅黄,这种鳝种生长一般;第三种体色灰,斑点细密,则生长不快。三种鳝种应分开饲养。每千克鳝种生产成鳝的增肉倍数是:第一种为1∶(5~6);第二种为1∶(3~4);第三种为1∶(2~3)。鳝种的大小最好是每千克20~50尾,如果规格太小,则成活率低,当年还不能上市;如果规格太大,则增肉倍数低,单位净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放养何种规格的鳝种还需考虑市场因素。如果春节前后市场上规格大的商品鳝价格很高,养殖者也可适当考虑放养大规格的鳝种,甚至成鳝。
(3)半人工繁殖的苗种培育 模拟野外自然产卵环境,在养殖池让其自然繁殖。每年年底,从人工养成的成鳝中,选择体格健壮、尾重100~200克,体色黄而有光泽的个体,集中在富含有机质土壤的池中越冬,待翌年7~8月自然产卵繁殖。当池中水温15℃以上时,要加强对这批鳝苗的投饵喂养。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产出的卵和孵化的鳝苗,发现卵可取出专门孵化,发现苗也要及时捞出按不同规格分池放养,以防大吃小、相互残食。培育池内,可先用鸡粪等有机肥培育出浮游动物,然后将鳝苗放入,让鳝苗靠吃浮游动物生长。如浮游动物不足,则可辅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黄浆。幼鳝一经开食,即逐渐分散活动。
(4)在野外收集黄鳝受精卵,然后人工孵化成苗 每年盛夏期,有些湖岸沼泽地区、农村的水沟和水稻田,常可见到一些泡沫团状物漂浮在水面上,这有可能是黄鳝的孵化巢。当发现这种现象时,应及时用瓢或盛饭的勺子轻轻将它捞起,放在已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然后将鳝卵小心地放在鳝卵孵化器中孵化。孵化期间的管理与人工繁殖孵化期间的管理相同。
(5)在野外直接收集野生鳝苗 在黄鳝经常出没的水沟中放养水葫芦,5月下旬至9月上旬就可去收集野生鳝苗。方法是先在地上铺一塑料密网布,用捞海把水葫芦捞至网布上,原来藏于水葫芦根中的鳝苗会自动钻出来,落在网布上。收集到的野生鳝苗可放入鳝苗池中培育。还有一种方法也可收到野生鳝苗。5月中旬,可在黄鳝生活水域中预先用马粪、牛粪、猪粪拌和泥土,在水中做成块状分布的肥水区,肥水区可长出许多水蚯蚓,开食后的幼鳝会自动钻入这些肥水区觅食,此时可用小抄网捕捉,放入幼鳝培育池中培育。
(6)全人工繁殖的苗种培育 对人工繁殖的鳝苗,投喂水蚯蚓等,加以人工培育。
2.野生黄鳝苗种采集技术
(1)鳝苗采集前的运输工具 可容水100千克的铁箱或内衬塑料膜的篾筐、两指以上聚氯乙烯网片、井水或清洁的河道水。井水应提前10小时置入容器。此外还有称量工具、密眼网袋、编织带制篓筐,以充氧的氧气袋为佳。
(2)鳝苗采集方法
①捕捞方式以笼捕最佳,电捕可适量选用。
②订户收购,要求捕捞户每天捕捉的黄鳝按1份黄鳝用6份水的比例储存,起笼到储存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③养殖户必须在每天上午将当天捕捉的黄鳝收购回来,途中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
收购时,容器盛水至2/3处,内置0.5千克聚乙烯网片。鳝苗运回,立即彻底换水,所换水的比例达1∶6以上。浸洗过程中,剔除受伤和体质衰弱的鳝苗。1小时后,对黄鳝进行分选,规格分为25克以下和25~50克两类,然后放入鳝池。整个操作过程中,水的更换应避免温差过大(±2℃以下)。
3.野生黄鳝苗种驯养技术
(1)驯养的意义 依据黄鳝天然食性,国内养殖者们普遍采用投喂鲜活饵料进行人工养殖,这些鲜活饵料包括蚯蚓、小杂鱼、河蚌、螺类或诱捕昆虫。其优点是黄鳝能很快形成摄食习惯,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表现为增重倍数低、无法长期稳定供应,尤其是大规模养殖时,这一局限性更加难以克服。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黄鳝是实施黄鳝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也有一些养殖户自己配制一些人工饵料进行饲喂,但由于对黄鳝的食性转变过程、人工饵料配制的营养全面性及制备方法等认识不足,摄食率和增重情况均不理想。经科研人员多年的试验,在对黄鳝消化功能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黄鳝人工饵料的营养全面性和可食性问题。经大规模生产试验表明,使用专用饵料,黄鳝摄食率高、增重快、饵料系数低。
(2)驯养前的准备工作 收购鲜活河蚌,置于池塘暂养储存。冷柜:河蚌肉使用前,先进行冷冻处理。采用大号绞肉机,配两个模孔(3~4毫米、6~7毫米)。
驯养池设计与建造,驯养池主要用于黄鳝的驯食,用水泥、砖砌成。驯养面积一般较小,每池2~3米2,池高为40~60厘米。在池的一面设2个进水孔,另一面设2个排水孔,一个排水孔与池底等高,另一个排水孔高出池底15厘米,进、排水孔口必须安装防逃金属网罩。
(3)驯养方法 以建立黄鳝饥饿感和制作合适的饲料形状来提高黄鳝驯养的成功率。驯养饵料选用新鲜蚌肉,经冷冻处理后,用6~7毫米模孔绞肉机加工成肉糜,蚌肉不能被黄鳝有效消化,但却是黄鳝喜食的饵料之一。每天下午5~7时投喂,每天1次,投喂量控制在鳝苗总重的1%范围内。这一数量远在黄鳝饱食量5%~6%以下,因而黄鳝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为建立群体集中摄食条件反射创造了良好机会。投喂时先将河蚌肉糜加清水混合,然后均匀泼洒。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池设4~6个点,继续投喂2天,投喂量仍为1%,此时黄鳝基本能在8分钟内吃完。第6天即改为人工配合饵料。这种人工配合饵料的迅速转换绝不是任何人工饵料都行之有效,这种专用人工配合饵料必须具有特殊的饲料加工形状和成分配比。首先选用精心配制的黄鳝饲料50千克加入8%新鲜河蚌肉浆(3~4毫米绞肉机加工而成)和适量黄鳝配合饲料混合,手工(或用拌和机)充分搅拌,然后用3~4毫米模孔绞肉机压制成直径3~4毫米、长度3~4厘米的软条形饲料,略风干,即可投喂。投喂时直接撒入定点投喂区域内,投喂量为2%左右,每天下午5~7时投喂1次。特别注意,投喂量应以15分钟吃完为度,以提高饲料效率和降低载体的负荷。此种组合的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效果极为理想,黄鳝生长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