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中药材的来源

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中药材的来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又分为纯天然的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我国经营的中药材商品中,野生药材品种占总数的80%以上,约占收购量的60%。

一、植物来源

植物来源是中药材最主要的来源,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收载植物药11146种,占全书载药总数的87%。在药用植物中,种子植物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蕨类,祼子植物、菌类较少,藻类、地衣类、苔藓类则更少。在种子植物中,毛茛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百合科和姜科的药用植物较多。从入药部位的角度来看,则以根和根茎类最多,果实、种子类次之,全草类再次之,其他如花类、叶类、藤木类、皮类、树脂类、藻菌类、加工制品类(如青黛、神曲等)的种类较少。所有植物来源,又可分为野生和家种两类,以野生为多,但大宗常用植物药人工种植的种类和面积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已经有112个通过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验收的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的驯化工作,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二、动物来源

动物来源是中药材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收载动物药1581种,占全书载药总数的12.3%。其入药部位比较复杂,有以内脏入药者,如狗肾、水獭肝等;有以甲壳入药者,如龟甲、鳖甲等;有以全身入药者,如全蝎、九香虫等;有以皮或肌肉入药者,如象皮、乌梢蛇等;有以分泌物或排泄物入药者,如麝香、五灵脂等;有以动物加工品入药者,如阿胶、龟甲胶等。从动物分类的角度看,动物药多属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其次为爬行动物纲;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亦不少;属软体动物门(如珍珠)、环节动物门(如地龙)、腔肠动物门(如珊瑚等)、海绵动物门(如紫梢花等)的药材则很少。动物药材大多数来自野生,少部分已驯化为家养,如龟、鹿、蝎等已驯化饲养成功。

三、矿物来源

矿物来源的药材较少,《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收载矿物药80种,仅占全书载药总数的0.6%。矿物药大部分为天然矿石,少数为其加工品(密陀僧、轻粉等)和动物化石(琥珀等)。

第二节 中药材资源分布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为丰富多彩的药材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炎热的南海诸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江河湖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药天然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药材的种类繁多,《中药大辞典》已经载药5767种。据第三次(1983~1988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药约700余种,民族药1500~2000种,其余为民间草药。

根据自然区划分,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划分为东北产区、华北产区、华东产区、西南产区、西北产区、华南产区、内蒙古产区、青藏产区以及海洋产区等9个产区。

一、东北产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半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地貌上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三江平原。本区是我国最寒冷地区,热量资源不够充足,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和中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森林覆盖率60%~80%。全区的中药资源有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1700种左右,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50余种。野生资源蕴藏量大,如关升麻、白头翁、牛蒡子、刺五加、桔梗、地榆、防风、朝鲜淫羊藿、辽细辛、槲寄生、赤芍、草乌、关木通、平贝母、关龙胆,以及熊胆、蛤蟆油、鹿茸等;尚有第三纪孑遗植物,如关黄柏、五味子等。为“关药”的道地药材产区。还是我国野山参及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鹿、黑熊、中国林蛙等的饲养地。

二、华北产区

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丘陵、华北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地貌上西北高,东南低,夏季较热,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全区的中药资源有1800余种,其中植物类1500种左右,动物类约250种,矿物类约30种。为“北药”道地药材的产区。主要药材野生资源有:酸枣仁、黄芩、北苍术、远志、北柴胡、连翘、葛根、柏子仁、银柴胡、菟丝子、香附、全蝎、龙骨、赭石、磁石等。此外,大面积栽培的中药材有:地黄、金银花、杏仁、牛膝、北沙参、板蓝根、紫菀、党参、大黄、黄芪、沙苑子、知母、瓜蒌等。本区的武陟、博爱、温县及沁阳市是“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的传统产地。

三、华东产区

本区是指巫山、雪峰山以东,秦岭(东段)、淮河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的广大亚热带东部地区。包括江西、浙江二省和上海市的全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等省的大部和广东、广西北部地区。全区丘陵山地占3/4,平原占1/4,雨量较充沛,属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前者的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者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全区有中药资源约3000种,其中植物类2500余种,动物类300余种,矿物类约50种。著名的道地药材有浙八味:浙贝母、杭麦冬、浙玄参、白术、杭白芍、杭菊花、延胡索和温郁金。尚有产于安徽的霍山石斛、宣州木瓜、铜陵牡丹皮;江苏的茅苍术;江西的清江枳壳;湖南的平江白术;福建的建泽泻和建莲子。其他较著名的中药还有:山茱萸、柏子仁、乌药、茯苓、射干、半夏、辛夷、芡实、黑三棱、石菖蒲、丹参、益母草、蔓荆子、白前、茵陈、百部、海金沙、百合、天门冬、白芷、芦苇、白茅根、香附、青葙子、夏枯草、蛇床子、榧子、南五味子、葛根、白花前胡、太子参、明党参、淡竹叶、蝉蜕、水蛭、蜈蚣、鳖甲、龟甲等。

四、西南产区

包括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横断山地部分地区。本区属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河谷交错分布,有不少垂直气候带,形成垂直植物带,中药资源极丰富,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药材年产量占全国1/3以上,全区有中药资源种类50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约4800种,药用动物约300种,药用矿物约70种。本区是我国道地药材“川药”“云药”“贵药”的产区。主要有三七、云木香、云当归、重楼、茯苓、猪苓、补骨脂、石斛、草豆蔻、川木香、红花、大黄、郁金、黄连、厚朴、独活、川乌、附子、川芎、麦冬、丹参、枳壳、枳实、白芷、泽泻、佛手、川贝母、川牛膝、川楝子、川木通、川花椒、干姜、黄柏、续断、小通草、羌活、半夏、秦艽、天麻、杜仲、吴茱萸、五倍子、龙胆、桔梗、白及、天南星、朱砂、雄黄、乌梢蛇等。

五、西北产区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青海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及甘肃西部和北部,本区内高山、盆地及高原相间分布,但高平原占绝大部分,沙漠及戈壁也有较大面积。本区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气温的日差较大。全区中药资源约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近2000种,动物类160种,矿物类约60种。主要中药材有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紫草、阿魏、冬虫夏草、羌活、赤芍、党参、枸杞、黄芪、鹿蹄草、缬草、乌头、大黄、伊贝母、雪莲花、红花、红景天、罗布麻叶、马鹿茸、赛加羚羊等。

六、华南产区

包括海南、台湾及南海诸岛、福建东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云南西南部。本区大陆部分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气温较高,湿度也大,属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以及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全区有中药资源近4000种,其中植物类3500种,动物类200多种,矿物药30种左右。植物以桃金娘科、番荔枝科、樟科、龙脑香科、肉豆蔻科、红树科、棕榈科、姜科植物为特色,并保存了大批古老的科属。本区是我国道地药材“广药”“南药”的产区。主要中药材有:槟榔、诃子、使君子、儿茶、巴戟天、广豆根、何首乌、白豆蔻、高良姜、益智、阳春砂、草果、草豆蔻、郁金、山柰、干姜、姜黄、莪术、鸦胆子、千年健、广藿香、广金钱草、鸡血藤、肉桂、八角茴香、胡椒、荜茇、马钱子、狗脊、龙脑香、丁香、沉香、降香、檀香、钩藤、金钱白花蛇、地龙、石决明、昆布、海马等。

七、内蒙古产区

包括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东部有山脉及平原,中部有山脉及高坝,南部地势也高,而北部则为大草原。大部分地区冬季干燥寒冷,而夏季凉爽。植物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多属亚洲中部成分和内蒙古草原成分,植物种类比较贫乏。全区有中药资源1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药用植物种类虽少,但每种分布广、产量大,主要中药材有:黄芪、关防风、知母、黄芩、赤芍、地榆、龙胆、甘草、黄精、远志、山杏、肉苁蓉、麻黄、升麻、银柴胡、漏芦、党参、柴胡、苍术、白头翁、苦参、狼毒、秦艽、桔梗、郁李仁、菟丝子、熊胆、鹿茸、石膏、芒硝、麦饭石、龙骨、白石英等。

八、青藏产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大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本区海拔高,山脉纵横,多高山峻岭,地势复杂。气候属高寒类型,日照强烈,光辐射量大。植被主要有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湿性草原以及温性干旱落叶灌丛。全区有中药资源1100余种,多高山名贵药材。主要药用药材有冬虫夏草、甘松、大黄、胡黄连、川贝母、羌活、天麻、秦艽、黄芩、天南星、黄芩、党参、柴胡、大戟、银莲花、铁线莲、红景天、老鹳草、独活、黄精、松萝、鹿茸、麝香、雄黄、石膏、云母、芒硝。

本区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有一批地产的常用藏药,如乌奴龙胆、翼首花、船盔乌头、尼泊尔黄堇、金球黄堇、轮叶棘豆等,总计300~400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

九、海洋产区

包括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广阔的海岸线,以及我国领海海域各岛屿的海岸线。总面积达420万平方公里。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药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药资源,总数近700种,其中海藻类100种左右,药用动物类580种左右,矿物及其他类药物4种。主要的海洋生物中药材有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珍珠、海马、海龙、海麻雀、海狗肾等。

第三节 道地药材

药材的产地是决定药材内在质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地理因素。同时劳动人民对药材多年栽培实践的积累、对药材的精心培植和加工等对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陶弘景所说:“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寇宗奭亦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行业所公认的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良好、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著名药材。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著名的道地药材有:

云南:云木香、云当归、三七、滇黄芩、茯苓、贝母、猪苓、天麻、黄连、马钱子、儿茶、草果、石斛、诃子、砂仁等;

四川:川芎、附子、郁金、黄连、当归、川贝母、川牛膝、川木通、川楝子、川木香、羌活、冬虫夏草、大黄、白芷、杜仲、厚朴、泽泻、党参、黄柏、使君子、麝香、麦冬、半夏、巴豆等;

西北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四大西北药材),甘草等;

东北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东北三宝),黄柏、龙胆、鹿茸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传统四大怀药,现在怀菊花产量较少),山茱萸、全蝎、金银花等;

山东:金银花、北沙参、阿胶、全蝎等;

安徽:白芍、菊花、茯苓、牡丹皮(四大皖药),木瓜等;

浙江:浙贝母、浙玄参、杭麦冬、杭菊花、杭白芍、延胡索、温郁金、白术(浙八味),山茱萸等;

广东:广陈皮、广藿香、广佛手、阳春砂仁、巴戟天、沉香、高良姜、化橘红、益智、广地龙、金钱白花蛇、何首乌、肉桂等;

除此以外,还有贵州的天麻、杜仲、黄精等;宁夏的枸杞子、银柴胡等;新疆的紫草、阿魏等;内蒙古的甘草、防风等;江苏的薄荷等;福建的泽泻等;广西的蛤蚧、肉桂等;湖北的龟甲、鳖甲等;江西的枳壳、栀子等;河北的酸枣仁、板蓝根等;湖南的吴茱萸、莲子等。

第四节 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我国药材种类繁多,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中药材达10000多种。但是,在众多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这个数字还是不大的。据统计,全世界植物约40万种,动物约150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万种,动物约15万种,可见药材资源开发的潜力是很大的。药材资源开发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药源及寻找新的资源

要充分挖掘我国的资源潜力,首先必须调查药源,摸清资源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过去曾做过多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药源普查,但自然资源本身会随着自然历史的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药材资源普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全面性综合调查、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药材进行的专项调查和针对某单一项目进行的专题调查。如为引种或驯化进行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调查,为制订采收计划进行的分布与蕴藏量调查等。药材资源调查一般先开始准备工作,接着进行自然环境的调查,进行标本及样品采集,进行生境、分布及蕴藏量调查,最后是室内整理工作。室内整理工作需要对标本及记录进行整理、药材资源地图进行绘制、写出总结报告等。总结报告一般应包括:前言、(调查的目的、任务、人员、范围、路线、日期、方法)、自然概况(地理位置、幅员、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入药部位、蕴藏量、功用)、新发现的资源种类、对本地区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实验,以探索药材新资源,开发新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可以利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借鉴于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医疗效用的关联性原则,或利用已知有效成分的化学预试或药理筛选手段。近年来,我国在寻找进口药材代用品、紧缺药材新资源以及筛选抗疟疾、抗癌药物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2.野生动植物引种驯化与发展道地药材

野生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得到产量稳定、供应充足、质量可控的药材资源,应当努力开展野生动、植物药材的驯化、引种和规范化种植、养殖研究。野生动物的驯化家养如河南、山东的全蝎;广东的金钱白花蛇;广西的蛤蚧;辽宁的林蛙;浙江的土鳖虫;吉林、青海、新疆、北京、四川的鹿;四川、陕西的林麝;江苏、广东的珍珠、海马;江苏的蜈蚣等均已试验成功。另外,人工体外培育天然牛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功。野生植物药材进行人工种植的品种日益增多,如半夏、天花粉、续断、丹参、太子参、天麻、茯苓等,其中家种的大宗中药材有150种左右。许多重要的野生药材经过多年栽培技术的改进,由于土壤气候适宜,逐渐成为道地药材,形成了生产基地。全国已经有112多个药材种植基地经过GAP认证。

对于已长期家种家养的药材,首先应着力于巩固发展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栽培(饲养)技术及加工技术,形成了名优产品,应该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著名道地药材的产区不断发展,栽培面积得到扩大,形成如甘肃岷县的当归,四川江油县的附子,重庆石柱县的黄连,河南武陟县、温县等地的地黄,吉林抚松县的人参等药材主产区。然而药材的“道地”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次产区可以变成主产区,原来的非道地可以变为道地,因此,在巩固发展道地药材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异地引种、试养工作。在引种时,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品种,学习主产地区的栽培经验,防止药用资源的退化、中药质量下降。

很多药材从资源产地引种,在外地栽培成功,如广西三七、广东砂仁引种到云南,浙江山茱萸、延胡索引种到陕西,新疆伊贝母引种到河北,东北关防风引种到四川等。依靠进口的60余种中药材,其中儿茶、丁香、安息香、西洋参、豆蔻等20多种引种栽培成功。如西洋参原产北美洲、法国等地,吉林、辽宁引种成功,质量一致;爪哇白豆蔻原产印度尼西亚,海南引种栽培生长良好等。

3.综合利用药源,推广趁鲜切片、节约药源

药材通常只选择性地用动物、植物的某一部位,其他则作为非药用部分弃去。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应开展综合利用。经研究证明,砂仁叶、黄连须根、贝母花、杜仲叶、麦冬须根等,均含有类似其入药的成分,可根据中医药理论研究其功能主治或提取化学成分供生产成药使用。

药材首先是农副产品,药农采挖后通常只经过简单的净选干燥,然后进入商品流通,销往中药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对原药进行前处理或加工(如浸润切片、炮制等)后用于配方或制剂。在浸泡软化过程中,既造成人力浪费,又常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这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应当根据药材特性推广产地趁鲜加工切片。

4.发展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就是将生物的离体组织或细胞放入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器皿中,在无菌条件下,人为地控制各种条件进行培养,使之快速成长,必要时再诱导其分化器官和再形成植株的现代技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育幼苗,解决药材生产种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培养无病幼苗或植株,解决药材生产中某些病害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人为控制,摸索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解决大田生产的某些技术问题和良种培育问题;可以为药材的工业化生产创造条件,这对那些生长条件苛刻、发育缓慢、产量低、价值贵重的药材更有意义。组织培养是开发利用天然资源并转而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途径。

此外,有些药材如天竺黄、黄连、冰片、延胡索等的主要有效成分已能进行化学合成,也为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为扩大中药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5.大力开发海洋药物

我国目前常用的海洋药物仅40余种,大量的海洋生物尚需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药物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历代主要本草记载的海洋药物有105种,20世纪70年代编著的《中国药用海洋生物学》共收载海洋药物147种。我国黄海、渤海海洋药物初步调查有130科、171属、253种药用生物及2种无机物,药用海兽有9科、16种,药用海蛇有9属、15种,药用海藻约45属、100多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海洋生物的养殖,如海马的人工养殖。同时,对海洋药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实验及应用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药物,必将为药材资源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6.开发民族药

我国各民族大都有其独特的用药,如藏族、蒙古族、傣族、彝族、苗族等,特殊用药较多,应注意研究、开发利用。

二、中药材资源保护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由于药材资源长时间的采集开发,而且随着人们对药物需求量的增加,许多资源的采集开发速度和数量已超过天然物种自身更新复苏能力,人们只顾眼前得利,不顾长远利益,对林木乱砍滥发,甚至毁林造田,加上部分地区缺乏计划管理,对药材乱采乱捕严重,致使中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对一些紧缺稀有品种采取掠夺采捕方式,“只挖不育,只采不护,只捕不养”,使野生稀有品种如虎、豹、熊、麝等无栖息之地;人参、黄连、杜仲、天麻等野生种植资源日益减少,有些已濒临灭绝。此外,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气候失调,旱涝灾害日益频繁,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中药资源的破坏是十分惊人的。为此,医药和农林部门以至整个社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把药材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决策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合理开发利用,道地药源常在,持续利用,越用越多,越用越好,实现生态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1.制定中药保护法规

我国政府于1984年发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收载植物354种;1987年发布了第二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收载植物约400种;1987年公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1989年又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现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已达近千处。同时开展野生中药材变家种、家养或进行野生抚育;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建立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基地,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现代化,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保护和发展了一批优质道地药材。

2.制定药材资源保护区规划,建立资源保护区

在普查药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根据药材资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并建立具有代表性和着重针对濒危珍稀药材的药材资源保护区,是保护中药资源的一项根本性的长远措施。

3.开展种质保存

种质是每一个生物种的种性遗传物质的综合体。种质保存可以是带有遗传物质的植株、种子、花粉、器官组织、细胞甚至是染色体。种质保存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就地保存 即利用自然保护或原产地自然生态的环境监护,如封山育林、草地围栏等,使物种就地存活,并自然繁殖。

(2)异地种植或饲养 即将物种迁出原产地,于种植场、饲养场、动植物园或新的生产区栽培或饲养。

(3)人工库存 即通过基因库(包括种子库和组织库)认真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保存各种物种基因。

4.野生药材应适时适度科学采猎

对天然野生药材,要适时适度科学采猎,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以免破坏生态平衡。根茎类药材应挖大留小;花、叶、果实、种子类药材采集时应不伤其茎枝;木本药材要长至一定树龄,达到采集标准方可采集,并注意轮采、轮育结合;皮类药材的采集应推广环剥技术;动物类药材要在产卵后捕捉,不影响正常繁殖,并注意捕大留小。对于野生药材资源,要维持其自然再生能力,以便永续利用。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制定资源保护法规时应把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列入法规内,对个别单一品种要制定相应的专项法规。国务院1987年颁发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采猎、经营野生药材的任何单位或个人,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都必须遵守本条例。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中药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为禁止采猎;二级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必须按照县以上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同级野生动物、植物管理部门制定的计划,报上一级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经营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需上报省林业厅申办相应的驯养繁殖许可证方可经营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