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线消防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措施研究
- 卢立红 付丽秋 孙弋岚 钱小东
- 12156字
- 2020-08-28 14:23:32
1.1 一线消防员心理健康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近年来心理疏导和管理已逐渐纳入一线消防员日常管理工作,但不少一线管理人员对一线消防员的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解决方法,只是简单地希望从战斗意志、精神状态、政治教育等方面来开导和教育消防员。我国关于消防员心理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消防员心理压力成因分析、心理素质培养、心理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后,关于消防员心理研究的深度逐步增加,研究的广度不断增大,研究成果也转向消防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应激规律及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三方面。
1.1.1 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及测量
在心理学测量中,将被试者的分数直接或者间接地以在某个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相对等级来表示,从而解释其分数的意义,那么这个用于参照比较的团体称之为心理常模。它表示在拥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所组成的团体中,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是解释被试者各项因子得分的比对依据及标准。目前用于心理学研究的最权威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我国已经建立起地方常模和军人常模,其中以金华地方成人常模和王焕林在1999年建立的军人常模最具代表性。而关于消防员的心理研究近几年也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对消防员心理量表的制定和测量,消防员的应激干预措施研究等方面。但由于样本局限性的影响,如样本的数量、样本的测试对象、样本的测试范围等方面,所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线消防员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救援人员尤其是消防员在处置这些灾害事故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国内系统研究目前较少。针对一线消防员群体的整体消防常模目前还没有建立,消防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还有待深入分析,参与灾害事故处置对一线消防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待数据进一步检验,同时对于消防员在参与灾害事故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提升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消防员采用诸如SCL-90,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等通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根据科学统计分析制定量表进行测试分析,但由于样本具有局限性,其可行性有待考虑。
目前国内对于消防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基于已有的量表,如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对消防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此外部分国内的研究通过编制新的量表如消防员心理适应量表、人格量表并建立常模,工作倦怠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创伤后应激评定量表,中文版事件影响量表和消防员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等对消防员心理水平进行测试,进一步评估消防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国内对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的研究如下。
杜玉敏采用中国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通过对全国16个省市的627名消防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兵源、职业经历、是否独生子女、所在单位等为变量,对消防员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一线消防员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带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作者提出提升消防员生理水平的方法如下。
①针对消防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建立发展性心理工作模式;
②针对消防员心理健康差异性,构建层次分明的心理工作目标体系;
③针对消防员心理健康的职业性,加强消防员的职业心理防护的建议。
张玉贤等人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京津冀的388名一线消防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各项因子得分以及总得分均低于地方心理常模,这说明消防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马春鹏鉴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了关于消防员心理健康信息,进一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由心理痛苦和心理幸福两部分内容作为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的基本理论框架。通过因素分析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幸福感和快乐感、抑郁与焦虑、躯体化、冲动、信任与自信、孤独、社交退缩、猜疑、性心理障碍和社交攻击10个一级因素,心理幸福和心理痛苦2个二级因素。结果说明该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且适合用于对我国消防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高怀信对基层职业消防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基层消防员进行调查,如表1.1和表1.2所列,结果显示基层消防员的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总分也显著偏高(P<0.05)。SCL-90的各因子总分值在不同职业年龄间呈现逐减趋势,研究发现职业年龄1年的消防员各因子总分明显高于第3、5、7、9年的消防员(P<0.05)。基于此消防部队应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为基层消防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进一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基层消防员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
表1.1 某消防部队基层消防员(SCL-90)测试结果
表1.2 不同职业年龄间消防员(SCL-90)测试结果
李洋编制了消防员心理适应量表并建立常模,进一步对2668名消防员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对182名消防员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而检验中国消防员心理适应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构建常模。其中中国消防员心理适应量表共包含74个项目,其中军旅生活适应、学习训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情感适应、自我发展适应、职业角色适应、执行任务适应和满意度8个因子。74个项目的载荷范围为0.50~0.84,5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8.37%,并且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94,分半信度为0.77~0.9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RMSEA(近似误差均分根)小于0.08,且CFI(比较拟合指数)、RFE(递归式特征消除)、IFI(递增拟合指数)、NFI(规范拟合指数)、NNFI(非规范拟合指数)都在0.90以上。此量表的因素结构清晰,信度和效度较好。量表分析表明消防员心理适应主要包括军旅生活适应、学习训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情感适应、职业角色适应、自我发展适应、执行任务适应和满意度8个维度,基于此所编制的中国消防员心理适应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且符合测量学标准,作为测评消防员心理适应性的工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李洋进一步编制中国消防员人格量表,并且通过对2668名消防员调查数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对185名消防员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中国消防员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中国消防员人格量表包含的84个项目,如坚韧性、纪律性、聪慧性、社交力、执行力、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执著性和忠诚性10个因子。84个项目的载荷范围为0.42~0.84,而10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2.13%。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0.92,分半信度为0.79~0.9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RMSEA(近似误差均分根)小于0.08,CFI(比较拟合指数)、RFE(递归式特征消除)、IFI(递增拟合指数)、NFI(规范拟合指数)、NNFI(非规范拟合指数)都在0.90以上。基于此该量表的因素结构清晰,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白一鹭用自编的工作倦怠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创伤后应激评定量表以及中文版事件影响量表对我国各省市消防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①我国消防员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上等水平,其支持大小依次为家庭支持、战友支持、组织支持、社会支持;
②我国消防员工作倦怠已经接近中等程度,发现消防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其中情绪耗竭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
③我国消防员的PDST(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发生率为6.3%,其各维度症状的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严重程度依次为唤醒、回避和闯入;
④我国消防员的工作倦怠、社会支持和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
李琰琰建立了消防部队基层消防员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量表常模,并通过分层比例抽样在全国消防基层中队抽取1596名官兵进行16PF测试。消防员16PF量表(表1.3),各因素均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除B、M因素外其余14个因素均存在显著差异(L=-45.18~24.12,P<0.01)。此外与军人常模相比,除M因素外其余的15个因素差异也均具统计学意义(L=-23.6~33.22,P<0.01)。消防员在A、C、F、G、H、Q3等因素上的得分更高,然而在E、L、N、O、Q1、Q2等因素上的得分较低。因此消防员人格心理素质比普通人群及解放军部队官兵都要好,但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对消防员缺乏参考意义,因此标定的消防员16PF量表常模可为消防员心理诊断和科研所用。
表1.3 消防员16PF各因素常模
1.1.2 心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方面研究
国内外对不同群体的应激进行过不同侧面的研究,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被探讨过的人群有中学生、大学生、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军人、护士和病人等。国外对消防员的应激虽有过研究,但多停留在定性研究,目前国内对消防员的应激研究尤为罕见。而我国消防员作为一个群体,其生理特征、组织模式、管理方式等与国外截然不同,研究消防员的应激现状可以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调节措施,消除不必要的应激源,引导他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提高消防员个体身心健康、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供相应的理论根据,对于消防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国内关于应激干预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针对于消防员应激及健康干预措施主要有心理疏导法、团体疗法等,是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实践。国内对于消防员的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如下。
李洋对地震后消防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创伤后应激评定量表(PCL-C)和中文版事件影响量表(IES-R)对灾后三个月内310名消防员进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表1.4)评估。研究发现灾后三个月内PTSD症状的总发生率约为35.3%;地震救援组和基层消防组的IES-R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但地震救援组和基层消防组的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CL-C得分结果与之类似;恐惧、创伤经历和救援失败等是PTSD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这表明消防员是职业心理创伤的高危人群,重大灾害事故如地震后消防救援人员PTSD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当前消防队伍救援后心理危机的严峻形势同灾后危机干预工作严重滞后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基于此,在救援发生后对基层消防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有助于消防员有效地应对灾害现场所感受到的痛苦,防止或减轻不良心理社会反应及精神疾病的发生,保证消防员的心理健康。
表1.4 PTSD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Chen等研究了我国台湾高雄市消防员的生活质量与重度抑郁间的关系,分为两阶段调查研究:在第一阶段使用36项短篇健康调查(SF-36)和灾害相关心理筛查测试(DRPST)评估了消防员的生活质量,可能的PTSD值,可能的重症抑郁症和相关的危险因素;在第二阶段,精神科医生根据消防员的DSM-IV的调查问卷将病例分类为PTSD或重症抑郁症组、亚临床组以及健康组。结果显示重度抑郁症和PTSD分别为5.4%(22/410)和10.5%(43/410),估计PTSD或重度抑郁症的消防员的生活质量比亚临床PTSD/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健康组显著降低,这在SF-36的八个概念和两个领域中是显著的。此外消防员的生活质量差和PTSD/重度抑郁症的主要归结因素为精神状态,心理社会压力或身体状况。消防员的PTSD评估率较高,影响其生活质量,应鼓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消防员进行干预。
熊科通过编制调查心理应激问卷,研究了该问卷中的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4个分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各个分量的因素结构,探讨了消防员工作群体的应激过程的4个方面(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支持的因素结构发现从因素负荷结构来看消防员采用了激烈的情绪发泄方式来消除心理压力(见表1.5),说明心理压力已经对消防员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基于此需要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消防员心理应激机制,将科技练兵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整个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提升。
表1.5 应对方式的因素结构
林旭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广州、东莞和深圳等广东省的一线消防员的应激压力进行了实证性探索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探讨了目前我国一线消防员应激过程的四方面: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进一步对四个分问卷的信度、构想效度和因素结构进行考察。此研究的成果可为有关部门和基层一线的消防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和适当对策性建议,从而提升一线消防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技巧。
Gou等研究了参与我国台湾地区1999年地震救援的专业和非专业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灾后一个月共用252名救援人员(167名专业救援人员,85名非专业志愿者)进行了戴维森创伤量表(DTS-C)和中文版SPAN-C调查。非职业救援人员在DTS-C和SPAN-C上的得分均高于专业救援人员,专业和非职业救援人员DTS-C评分G44定义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19.8%和31.8%,在DTS-C的三个子量表中,非专业人员中的麻木减少量表上得分明显高于专业救援人员。研究结果表明灾后救援工作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相比,高度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精神卫生问题。
李新旺在《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发现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应激源包括救援中的伤亡事件、救灾现场的残酷情景以及未能有效施加救助的自责,人格特征,参与灾害救援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救灾之后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均有影响。作者建议制定消防员选拔标准,将其纳入与PTSD有关的心理因素的测查,重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从而预防或降低PTSD的发生。消防员处置重大事件后及时地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建立消防员社会支持系统。
彭丽华采取整群取样法选用工作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疲劳评定量表(FAI)以及自制调查问卷分析了特勤消防员的身心疲劳状况,调查范围为333名来自于13个省市特勤消防员。研究发现有78.98%的特勤消防员在FAI量表上显示存在疲劳;特勤消防员训练前后WRFFQ的5个维度中其困倦感[(13.45±4.63)/(15.09±3.32)]、情绪不安感[(12.09±4.87)/(14.68±3.69)]、不快感([12.05±4.74)/(14.51±3.75)]、倦怠感[(13.05±4.52)/(15.25±3.30)]、视觉疲劳感[(12.24±4.65)/(14.63±3.8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现训练(出警)后的身心疲劳程度较重;并且特勤消防员与普通人群身心疲劳程度比较在WRFFQ的5个维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FAI量表的疲劳严重程度[(39.49±14.56)/(33.85±15.11),P<0.01]和疲劳的结果[(10.79±5.14)/(12.21±5.16),P<0.05]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发现年龄、军衔和兵源地对身心疲劳程度基本无影响。基于此,特勤消防员常常存在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疲劳问题,因此需加以关注。
牛素玲通过对某市的219名消防员的职业损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为完善防护措施提供了依据。采用访谈、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市3个消防中队的219名消防员进行调查,发现消防员存在火场致伤、训练致伤、装备因素的致伤和心理应激等4大类职业损伤,其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是训练伤中的腿部拉伤和警铃刺激致心理紧张,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5.7%和64.2%。3个中队之间职业损伤率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医学知识培训可减少消防员职业损伤,如A中队和B中队(表1.6)心理应激表所示。基于此科学进行消防员专业训练,并且科学地配置消防员的个体防护装备,从而建立医学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对消防员进行医学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监护,有助于减少消防员职业损伤。
表1.6 A中队和B中队心理应激情况
静国光研究了灭火救援过程对消防人员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作者总结了消防人员灭火救援中心理应激反应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消防人员心理行为调查问卷表,进一步运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长春市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中不同火灾经历、特殊环境、心理训练和参军年限对消防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接受过心理训练的消防人员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在火场上使自身达到一种积极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训练对调查对象心理应激反应的分布如表1.7所示,发现了影响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心理应激干预措施,为提升消防人员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及技巧提供理论依据。
表1.7 心理训练对调查对象心理应激反应的分布
朱燕燕研究了个体进入消防职业领域后个人力量与团体力量进行较量的独特过程,个体心理状况如何受团体力量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各个时空领域中,消防员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挑战;不同军龄的消防员,要应对不同的适应性难题,其呈现的心理状态也各有特点。由躯体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由新环境的行动准则引起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冲突是消防人员要处理的心理适应主题。消防人员的心理适应障碍更多来自团体的管理、晋升、领导和人际关系等,此外不同空间中的团体环境,包括团体规范、领导、管理、沟通是影响消防员心理适应的主要因素。如表1.8所示。
表1.8 SCL-90各因子检出结果
任怀山在其硕士论文《公安消防部队新入警地方大学生培训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在经过入警培训后,消防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其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
综上所述,国内针对消防员心理应激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心理应激问题和干预的基本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与国外的消防员心理研究还存在差距,同时我国的消防员体制与国外有所区别,这就要考虑到这种体制的特殊性对消防员心理是否有所影响。
1.1.3 消防员的心理训练和干预手段
一线消防员因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除了因健康欠佳、心理不适、失去自尊、对工作渐感不满而削弱其工作能力外,对家庭而言会产生较多的家庭风波和夫妻、子女间的情绪隔阂,甚而产生不当的生活态度、人格特质和自杀意外事故等。近年来心理疏导等已逐渐纳入消防员日常管理,但仍有人对一线消防员的压力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不了解他们面临的压力的实际情况,简单地从战斗意志、精神状态和职业道德等角度试图解决问题。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进行有序的划分,根据特殊环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大致可分为一般火场环境的心理训练和适应特殊或恶劣条件下的心理训练,目前国内外学者试图通过创新训练方法以提高训练质量。下面将对国内消防员的心理训练和干预手段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刘创新研究了基层消防人员火场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方法。作者发现目前部队部分消防官兵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同灭火救援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但是良好心理素质对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作者从影响官兵火场心理素质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了四种提升消防官兵心理素质的方法:
①根据消防员的不同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从性格上培养;
②加强体能训练,提高消防员的火场适应能力;
③利用险象训练法,提高消防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④加强心理疏导交流,改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训练,保证每一名消防人员都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为取得灭火救援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费文海从新时期消防官兵的情感因素、自我安全与麻痹心理和知觉与思维因素等心理问题入手,分析了消防官兵心理问题的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①通过给予教育引导、心理训练、自我养成和团队精神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②通过说服教育法、榜样激励法、心理暗示法和自我调节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李竞宇通过研究消防员战斗中常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分析了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在灭火救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提升一线消防员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方法。作者认为特殊情况下的训练和实战模拟训练是提升消防员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此过程中能使消防员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意志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在大力开展白天正常操课训练的同时,既要突出夜间的训练,又要重视复杂气候条件特殊性的训练,同时也要抓好模拟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科学计划并合理分配训练时间,将心理素质训练与体能、技术和战术训练视为同等重要的训练,让心理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从而提升消防员的整体素质,确保灭火成功。
于晨光分析了消防员灭火的各个阶段和火灾因素对消防员心理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反应能力训练、心理适应性训练、团结协作能力训练和抗心理疲劳训练等新型心理训练模式,认为心理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由于心理训练参与部门多且涉及面广,因此只有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建立并完善各项机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心理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地进行,从而发挥心理训练的效力,提升消防部队的作战能力。
付丽秋通过发放78份问卷并回收问卷63份,根据逻辑关系判定21份为无效问卷,41份有效问卷焦虑自评量表,40份抑郁自评量表。如表1.9和表1.10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问卷中有焦虑症状的消防员达到92.68%,有抑郁倾向的消防员达到77.5%,其中严重抑郁倾向的高达25%,结果充分说明目前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堪忧,且必须对消防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解决。作者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心态;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档案,完善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处置对策。
表1.9 抑郁自评量表(SDS)计算结果
表1.10 消防员焦虑自评量表(SAS)计算结果
廖曙江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突发情况下消防员的心理行为特征,进一步分析消防员基础特征与消防员灭火救援行动中心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分析被调查人员特性及其对消防工作的认知程度与人员心理行为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消防员年龄、工作年限、心理训练教育和职业荣誉对灭火救援中的心理行为影响最大。
戚喜根从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气质对行为的影响,性格对行为的影响,能力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入手对消防员不安全行为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消防员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现场因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出现。基于此,消防员的各种不安全行为具有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性,从而影响消防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彭胜利通过研究消防灭火救援常见心理问题(紧张、恐惧、急躁)和影响心理问题的因素(高温、浓烟、噪声、复杂环境、危险情况、外界干扰),分析了消防灭火救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心理档案,开展谈心交流,开展心理训练(胆量训练、毅力训练、反应训练、紧急避险训练、观察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和开展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解决对策。
张菲菲探讨了消防官兵如何进行心理训练,采用意志品质训练、心理稳定性训练、观察判断能力训练和应急脱险能力训练四方面对消防官兵进行训练,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消防员适应现代火灾战斗和执行战斗任务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旨在完善消防部队的心理训练体系和提升消防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强化战斗精神。
冯王碧利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了心理素质对消防队员训练和灭火时人身安全的影响,介绍了消防队员预防事故应具备观察力、判断力、应急力、注意力、良好的心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且就如何培养和提升消防队员预防事故的心理素质以及应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探讨。
李竞宇结合消防部队工作性质,通过分析消防员心理应激的外在表现、阶段性表现和情绪异常表现,从专业角度讲解重大危机干预方法,主要干预方法包括提供社会情感支持、提供准确信息、做出适当保证、药物治疗和提供有益的应对方法,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孙敏超研究发现消防员在战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训练,因为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其可否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对消防人员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了消防员心理素质在战训中的表现,对消防员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自制力高,高度的责任感,判断力准确和反应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消防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建立心理健康培训机构,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优化消防员的成长环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消防员的应对能力,加强战训一体化体制的建设。
张志春阐述了心理学在消防员灭火救人中的运用,火场产生的各种情绪与知识的多少、经验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因此如果要提升消防指战员的心理适应性并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心理训练,通常通过以下学习可提升心理素质:学习和掌握扑救火灾的各种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过硬的灭火技术和战术;进行必要的模拟实战训练。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灭火指挥的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意识形成的规律,提升指挥员的战术惫识;根据感觉和知觉的规律,提升指挥员的火情侦察能力;根据思维的规律,增强指挥员的火情判断能力;根据意志的特点,培养指挥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根据激励理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王永定基于消防员行动的主要心理因素,从燃烧产物、高温、登高、噪声、危险情况、个人装备和群体行为入手分析这些条件对消防员消极心理的影响,提出更正消防员消极心理反应的主要途径:启发人的心理自觉性,发挥好整体效应;强化体能训练,改善人的生理机能;深化业务训练,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开展仿真模拟训练,增加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张福好探讨了消防员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必要性,认为在突发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消防员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样势必会削弱消防队伍战斗力,严重影响火灾扑救及抢险救援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延误战机,造成巨大损失。对消防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消防员提升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分析发现训练能够有效拓展消防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消防员的个人心理素质,从而帮助消防员建立高尚尊荣的人格,让参训人员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个人与集体之间、下级与下级之间、战友与友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激发团队更高的工作热情和拼搏进取的动力,使整个团队更富凝聚力。
牛素玲探讨了消防员火场心理紧张的预防方法,针对火场紧张心理形成因素,认为在火场前对消防员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体能训练,火场后进行心理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火场心理紧张给消防员身心带来的危害,从而积极保护消防员职业健康,此外就消防员火场心理紧张的预防进行详细的叙述。
袁学明调查了解某消防部队消防员心理问题及其危害性,并为进行心理问题干预提供依据。作者以某消防部队为调查对象,分析评估了消防员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策。做好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适应当前消防员职业特征的根本保证。因此只有提高消防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消防员心理疾病的发生。
吴明邦总结了消防战士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日常行为的表现:兴奋、紧张、急躁和恐惧。通过调查问卷对某市消防员的初次经历火灾时的心理状况、多次经历火灾时的心理状况、强烈火场条件下的心理状况和灭火救援后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获取目前消防员主要的行为心理应激反应现状分布。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消防员心理应激反应因素,提出四项心理应激干扰措施: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危机;开展心理训练,提升心理素质;开展体能训练,增强身体素质。
刘东力基于火场环境中影响参加灭火战斗人员心理的主要应激因素(周围的高温环境、烟雾高度集中、噪声、灭火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存在有毒气体),深入分析了火场心理效应的表现:紧张性,波动性,灵敏性,自我保护性,从而得出良性火场心理效应的调控方法:语言调控法(战前教育,宣传鼓动,根据火场变化搞好灭火战斗人员的注意力转移);领导行为暗示法;集体调控法;自我调控法和法纪约束法。基于此,得出对消防员的消极心理反应进行必要调控,可最大限度发挥火场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使灭火员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高昂的灭火士气,保证灭火战斗圆满成功的结果。
宋晓蕾以混沌理论为基础研究非线性系统演化过程的行为特征,介绍了混沌理论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并且举例在灭火过程中一名优秀消防员不仅要具备超一流的灭火技能,而且要具备出色的调节自己竞技状态的心理技能,从而可在各种突发状况下调控紧张的情绪、身心上激活自己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等,这些心理技能是消防员在火场中圆满完成任务的坚实保障。但这些心理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消防员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此研究在如何提高消防指战员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消防指战员消除在灭火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给出重要启示。
宋向东指出船舶灭火过程中导致指挥员决策失误常见的心理状态与原因:恐惧、慌乱心理;唯上的心理;刻板、教条的心理;偏颇、狭隘的心理;顾虑的心理。基于这些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了降低由于心理原因造成指挥决策失误的做法:加强实战模拟训练;加强消防业务学习训练,提高灭火指挥技能(坚定沉着;主动积极;机智灵活;简要直接;合理冒险;缜密高效)。
王征综述了心理训练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结合消防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消防部队心理训练理论方法:心理适应性训练;反应能力训练;团结协作能力训练和抗心理疲劳训练。指出心理训练要与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政治工作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性教育消防官兵。这些为基层一线的消防官兵心理训练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适当对策性建议,从而可进一步减少人员伤亡,提升灭火救援能力,更好地完成消防部队的光荣使命。
王大伟通过对消防员心理训练现状探讨,分析了消防员心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消防员对心理训练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基层部队心理训练针对性不强;心理训练设施装备利用率不高。进一步提出了开展消防员心理训练的创新模式:以促进灭火救援作战能力为中心;根据实战,加强三个结合,即心理训练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训练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心理训练与心理恢复训练相结合。
张斌探讨了常德地区消防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了预防职业病危害的对策。对常德地区近5年消防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的因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消防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有噪声、高温、寒冷等有害物理因素危害;毒物、粉尘等有害化学因素危害;大运动量即工效学因素导致的肌肉、骨骼危害;黑暗、高空、恐惧、工作紧张等造成的心理问题等。由于消防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概率较高,因此应严格按照《消防员健康标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强消防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消防员健康保障力度,并落实职业体检、心理测试等工作,从而有效减少职业性身心危害的发生。
杨永前从当前船舶消防实战中船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影响船舶消防人员灭火救援行动的心理因素:船舶消防人员的人际关系;船舶消防人员的生理因素;船舶消防人员的智力因素;船舶消防人员的意志品质。提出在“船舶高级消防”培训中加强学员的培养方式(图1.1),最后通过对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通过率的对比较发现在“船舶高级消防”培训中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能够较好地提升学员消防心理素质,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培训质量,为更好地履行了STCW7810公约关于船员高级消防培训的要求,从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图1.1 消防员心理素质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