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著名棋手赵治勋曾对解死活题有过如下论述。

大家都来做死活题是提高棋艺的好方法,我也这样认为。而且可以说,这是上进的第一条道路。

为什么这样评价死活题的作用呢?有两个理由:一是培养正确的计算力;二是可以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思考,算得更深。

这两条理由就是做死活题有利于棋艺上进的原因。

业余棋手,甚至职业棋手也往往这样:不去正确地计算,只是一厢情愿地去思考。研究死活题肯定可以改变这种不良习惯。

此外,我认为在棋力弱的时候,每天做一点简单、用不着大伤脑筋的死活题是有好处的。如果有1小时的空闲时间,做60道每题只需1分钟即可解答的简单题目,比做1道需要60分钟才能解答的难题要有益得多。一本能做出80%死活题的书,也比只能做出20%死活题的书对棋艺更有帮助。

下围棋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计算!在对局中,80%靠计算,其余的靠感觉。而如此重要的计算训练,和死活题是有直接联系的。在死活题训练中,没有加进任何感觉的余地。

即使是双方棋子离得较远的棋局,最终总会形成激烈的接触战。到那时,计算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话虽这么说,但在教初学者时,也有人不教死活题和对杀,而是教布局、感觉和棋的步调,等等。然而,那完全是错误的。就如同对不会加减法的儿童,直接去教他们学乘除法一样。

所谓棋的实力就是计算能力。特别是在业余棋手的对局中,布局之类的学习内容和胜负的关系不大。胜负取决于棋子与棋子的接触战。也有以直截了当的死活决胜负的,那时,计算准确的一方就会取胜。

在职业棋手的对局中,胜负往往在于能否贴出目来,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要争夺,必须尽量走出最佳的着法。开始的微妙之着,有时也会直接影响到胜负。

现在的职业棋手,总的来说缺乏计算能力,不如以前的棋手能够深算。说这样的话,虽然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狂妄,但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的反省。因为我的计算能力太差了。对于职业棋手来说,必须做到能够顺利地解答《发阳论》。我认为解答不出《发阳论》是职业棋手的耻辱。死活题也同样,绝不需要去死记硬背。虽然我经常从头到尾地去看前田先生的死活题集,但粗粗一过目,总会做错两三道题。也会发现题目的错误。过些日子再通看一遍时,仍会做错两三道别的题目。这也证明我每次做死活题时总是重新计算,并没有死记硬背。

我们认为赵治勋先生这段论述很精辟,故拿来与大家共勉。其实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棋手或爱好者,只要下棋,就必须进行死活题的训练,只是刻苦程度不同而已。

死活题训练其实并非想象中那么艰苦,围棋基本的死形活形无非是“直三、方四、丁四、刀五、梅五、葡萄六”而已,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掌握这些知识,最多只需要1周的时间。对于杀棋的一方来说,规律性的思路不过是从外部动手还是从内部开刀的问题;从防守方来说,则是如何扩大眼位和占据要点。明白了道理,有了这种意识就足够了,也用不着以大批的千篇一律的题型去训练头脑简单的“条件反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训练,题量怎么安排,如何与实战相结合?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训练计划。但无论如何,必须遵守下面的原则。

一、时间

对于普通爱好者们来说,每天抽出半小时至1小时做死活题就足够了;而对于各类围棋培训班的小棋手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每天至少应在2小时左右,可分2次进行,每次1小时,这样不会过于枯燥。死活题是基本功,是围棋一切技术手段得以发挥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过关。

二、题量

由于死活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人水平不同,所以对于爱好者来说,不必给自己规定固定的题量,只要按照计划,保证每天的训练时间就够了。做出几道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完成,错了也没有关系。有了答案之后,再对照书中的正解图检查或参照书中的变化图和失败图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切不可没有耐心,在自己未得出结论之前,就急于翻看答案,这样将事倍功半。棋力的提高,在于解题训练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去简单地死记硬背题目的结果,这与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死活题训练,更多的是需要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即对于各种可能存在的“形”中“手筋”“要点”的敏锐感觉,将这些手筋、要点灵活地运用于实战,产生“奇着”“妙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的“灵感”“悟性”。启发、培养、提高这种灵性,就是本书的目的。因此,本书在题前只说明先后手,不做死活或者劫的结果提示,使读者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完全进入实战状态,以无提示的训练方法培养读者对棋形的敏锐感觉和精确的计算能力。在解答中,也尽可能以启发思路为主要目的,引导读者学习、训练对于围棋死活认识的思考方法,而非机械地、一着一式地记忆。

当你在实战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真正正确解开了死活题,从而杀死对手的一块棋或救活了自己的大龙,你将感受到极大的喜悦,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这也就是本书将带给你的收获。

李昂、李月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