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优秀典型图案

一、剪纸刻纸

1.产生时期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遍布全国,土生土长,历史悠久,它工具简单,制作方便,造型丰富,具有美好的内涵寓意,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装饰美和朴素健康等特点。剪纸艺术于东汉蔡伦发明纸后,伴随风俗活动,约经历1900年的历史。

2.剪纸工艺特点

剪纸的基本制作工艺是以剪刀剪纸或刻刀刻纸,通过对纸的镂空雕刻,以“黑影”“镂空”“成片”去塑造形象。这种造型意识源于彩陶和崖壁画中的影形意识,以及用做装饰雕刻的金银箔片、皮革、布帛的加工造型和衣饰刺绣造型等。剪纸因其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特点,故在对纸进行镂空时,要使线条和块面之间相互连接,便形成了线线相连,或是线线相断,这便是剪纸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特点。

3.剪纸图案内容及造型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不仅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其内容包括传统的吉祥、富贵内容,有趣的动植物;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戏曲和神话故事;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在民间剪纸中常见的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民间剪纸的形象比较单纯、质朴、夸张,是作者根据直觉和印象用夸张变形、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事物个性的特征。选择夸张的动作和场景去揭示对象的精神状态,强调其结构关系,构图上做平面处理,避免了层次的重叠。例如只有三个头的高度的儿童、比孩子高得多的植物、和孩子一样高的庄稼、圆球形的动物造型、抓髻娃娃、连年有余等富有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这些被夸张后的人和物都极其生动(图1-84~图1-93)。

图1-84 库淑兰剪纸作品

图1-85 河北蔚县剪纸

图1-86 河北分色剪纸

图1-87 广东衬色剪纸

图1-88 单色剪纸

图1-89 抓髻娃娃

图1-90 山东剪纸《欢乐狮子》

图1-91 喜鹊报春

图1-92 染色剪纸

图1-93 陕西剪纸

对称是民间美术的传统结构手法,在民间剪纸中有很多优秀的对称作品。

在剪纸中,“线”是最基本的语言,其结构、形态都得用线去表现,画面上的点、面、几何形和结构都得用“线”来链接和区分,一种剪纸的图案是由留下的实线构成的,即“阳刻剪纸”;还有一种剪纸的画面是由镂空的线构成的,即“阴刻剪纸”。在民间剪纸艺人的作品中线条或简、或繁;或用阴刻,或用阳刻,或多种手法并用,均可构成极富条理性和节奏感的画面。在剪纸形式中,还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的纹饰,例如有锯齿纹、月牙纹、花朵纹、圆点纹等,因而更增加了剪纸的装饰性。

剪纸经过无数劳动者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从工艺制作上看,已形成了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勾绘剪纸等多种表现手法;从剪纸的具体用途和样式特点上分,有美化生活的剪纸,如窗花、墙画、门简、灯笼花剪纸、绣花剪纸(花样子)、礼花剪纸等。各种剪纸是民众实际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因此剪纸有其实用的功能。

我国的剪纸源远流长,深为广大群众所乐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剪纸,在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西北的窗花粗犷单纯,江南的剪纸柔媚秀丽,东北和华北及华东等地的剪纸介乎两者之间,既不那么粗犷也不那么纤丽,于整洁华丽中富有灵活绵密的特点。像陕西延安、河北蔚县、广东佛山、浙江剪纸、福建剪纸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以河北的尉县和广东的佛山市最为典型,他们的产品畅销国内外,行销几十个国家并赢得了赞誉。

二、印染

1.蜡染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也是我国古代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的伟大创造,古称蜡缬(镂空印花),与绞缬(扎染)、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特别是苗族更是精湛。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画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染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图1-94)。

图1-94 画蜡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创作风格和装饰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单纯、粗犷而有力,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大胆的变化和夸张,图案纹样亦丰富多样,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概括简单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适应了现代的审美需求(图1-95~图1-97)。

图1-95 蜡染《酒乡情》

图1-96 蜡染

图1-97 彩色蜡染

2.扎染

(1)产生时期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在张萱的《辅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都可以看到扎染。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二实仪录》记有:“秦汉间有染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服之”。可见扎染起于秦汉,到六朝时已广为流行了(图1-98、图1-99)。

图1-98 扎染1

图1-99 扎染2

(2)扎染工艺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图1-100~图1-102)。

图1-100 扎染工艺

图1-101 扎染图案1

图1-102 扎染图案2

3.蓝印花布

(1)产生时期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宋朝,而广泛普及于明清,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图1-103~图1-108)。

图1-103 蓝印花布1

图1-104 蓝印花布2

图1-105 镂空花板

图1-106 蓝印花布图案1

图1-107 蓝印花布图案2

图1-108  蓝印花布图案3

(2)蓝印花布工艺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整个制作过程包括:镂空花板—将镂空花板平压在白布上—刮浆—晾干—多次染色—晾干—刮去浆粉等工序。蓝印花布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3)蓝印花布装饰图案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几乎都是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这些图案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民间蓝印花布创造了影形、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形成了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

三、民间刺绣

刺绣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古称“凿”、“钴凿”,又称“针绣”“扎花”,俗称“绣花”,因多为妇女所作,还称“女红”,据《尚书》载,在古代帝王服袍即为刺绣和手绘而成。汉以后刺绣技艺和水平大有提高,绣法多端。唐宋以后还用于绣作书画。明清时代,中国的刺绣已名扬海外,出现了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闽绣、苗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

当代的绣工们在工艺上、材料上有了更多的创新,给传统刺绣工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著名的刺绣艺术家梁雪芳在行业领域中发展了工艺上的不足,加入新技术,把纳米技术应用到刺绣前布料的处理,使刺绣艺术品在完成后能够更好地得以保护。梁雪芳的刺绣作品《尔若盛开》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第一位得此殊荣的刺绣艺术家。

各地少数民族的刺绣纹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图1-109~图1-115)。

图1-109 少数民族刺绣1

图1-110 少数民族刺绣2

图1-111 兜肚刺绣

图1-112 少数民族刺绣3

图1-113 宫廷刺绣

图1-114 十字绣

图1-115 苗绣

四、戏面具与脸谱

1.戏面具

即演戏的道具。据记载,随着昆剧的兴起,明代中叶苏州就有了专事制作剧装戏具的行业,并有一批专门绘、绣戏衣图案的工人。

中国的民间戏剧丰富多彩,历史久远,种类丰富,演出时需要大量的演出道具、服装、配饰、布景、兵器、木偶等。其中戏装的配饰还需要在服装上配以相称题材的服饰图案,或相应的面具、脸谱等。在戏曲演出中,面具主要用于装扮鬼神和动物形象,以安顺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为代表(图1-116、图1-117)。

图1-116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

图1-117 藏戏面具

2.脸谱

是一种图案化的装饰艺术,经过对扮演的人物、演出的内容饰以不同的纹样,烘托和表现戏剧中的情节和主题。例如,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变形、传神、寓意三个方面。脸谱的描绘形式不拘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夸张、装饰、取形(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来)。同时色彩是表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的综合效果,在戏面具中具有象征寓意。脸谱运用图案化的语言,把某种神情表现得鲜明、强烈,深受人们的喜爱(图1-118)。

图1-118 脸谱

五、皮影

皮影是皮影戏表演用的道具。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人物造型一般高度为22至66厘米,头与身之比为1比4.1比5或1比6,全身由头、胸、腹、手臂和足等11块结构组成,便于做各种动态变化。人物的头茬、脸谱和身段的不同造型便于体现不同的性别、年龄和身份的角色特征。皮影图案造型质朴、纹饰精巧、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性,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目前我们市场上所见到的皮影多数是由猪皮制作而成(图1-119~图1-122)。

图1-119 皮影1

图1-120 皮影2

图1-121 皮影头饰1

图1-122 皮影头饰2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在如今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已经不多见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六、木版画

民间木版画是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的木刻版画。木版年画按照汉族劳动人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汉族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汉族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以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最为著名。木版画种类繁多,按功能分类有装饰性(如年节喜庆用品)和实用性两种(宗教用品、娱乐消遣品及其他生活用品等)。木版年画和门神画是装饰性木版画的代表,多数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也有新年祈福、吉祥喜庆之意,题材包括神仙、小说戏文故事、民俗风情、吉庆祥瑞以及现实生活与风景等,以表现英雄人杰、才子佳人故事为多;形象以武士将帅、天官状元、财神菩萨、历史人物、童子美人、其他吉祥物为主;构图追求饱满完整、丰富匀称、画面和谐统一、装饰性强;造型上具有求整、求全、求美的特点;用色鲜艳明快,以象征寓意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1-23、图1-24)。

图1-123 杨柳青木版年画

图1-124 四川绵竹年画

用于祭祀的纸马,是具有实用性的木版画的代表,多以绘制神像为主。纸马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只存在于民间,祭祀活动结束后即焚烧(图1-25)。

图1-125 纸马

七、民间吉祥寓意图案

吉祥图案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运用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纹样,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在民间剪纸、印染、刺绣等工艺图案设计中大多描绘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丰富多彩,凝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中常用的形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明白了这些形象的寓意,对我们明了图案的象征意义很有帮助(图1-126~图1-129)。

图1-126 鸳鸯戏水

图1-127 福寿双全

图1-128 五福捧寿

图1-129 龙凤呈祥

吉祥图案形式多样,常见的吉祥图案有“龟鹤齐龄”“连年有余”“富贵吉祥”“平安吉祥”“吉祥如意”“福寿双全”“时时平安”“事事如意”“福事连连”“多子添寿”“福在眼前”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创造了吉祥图案,在现代,这种理想演化为吉祥物,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我们可尝试、细味地追求由吉祥物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图1-130、图1-131)。

图1-130 褔娃

图1-131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