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的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之前的职业训练或职业学习开始直至最终职业劳动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需求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具体来讲,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伦理开发、技能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以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从事多种职业,但每一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因为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自己的辉煌。人只有根据现在的工作需要不断调整原来的职业目标,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兴趣、爱好和敬业精神,从而产生对事业的热爱,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使自己的职业生涯精彩,使自己的人生辉煌。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

(一)独特性 每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的条件是不同的,对未来职业的憧憬是有差异的,对职业评价的角度是不一致的,在职业选择的态度上是多种多样性的,每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也不尽相同,从而使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呈现出与别人有区别的个性。

(二)发展性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种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判定和实施新目标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职务的升迁,是指在同一职业甚至同一单位中,一个人职位的不断晋升;另一种是职业的改变,是指一个人所从事工作内容的改变。

(三)阶段性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都有着若干个不同的阶段,绝不可能老是停留在一个阶段上,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性。每个人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不相同的。

(四)终生性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历程,是根据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而不断蜕变和增长,直至死亡。

(五)整合性 职业生涯涵盖了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并非仅仅局限于工作或职位。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或者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孤立地干工作,而是与自己的家庭、业余生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决定他的生活状态,而且职业与生活两者之间又很难区别。

(六)互动性 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职业生涯的状态、职业选择的观念、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信息的掌握对其他人会产生影响,好的环境能坚定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的信念。社会上新职业的出现,职业需求的变化,则会使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重新进行思考。

三、职业生涯阶段划分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贯穿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作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主要职业阶段大体可总结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

(一)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大体上可以界定在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的一开始,角色扮演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人们如何对不同的行为作出反应的印象,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或个性。到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对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某些基本看法)就开始对各种可选择的职业进行带有某种现实性的思考了。

(二)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15—24岁之间的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时期中,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在这一阶段的开始时期,他们往往作出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较为宽泛的职业选择。然而,随着个人对所选择职业以及对自我的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这种最初选择往往会被重新界定。到了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一个看上去比较恰当的职业就已经被选定,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工作的准备。人们在这一阶段上以及以后的职业阶段上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也许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类似地,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

(三)确立阶段

确立阶段大约发生在一个人的24—4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上,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有些时候,个人在此期间(通常是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种活动之中。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确立阶段本身又由三个子阶段构成。

(1)尝试子阶段 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25—3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中。

在这一阶段,个人确定当前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他或她就会准备进行一些变化。比方说,王芳可能已经下决心将自己的职业选定在零售行业,但是在以某商店新雇用的助理采购员身份进行了几个月的连续工作旅行之后,她可能会发现,像市场营销调研这种出差时间更少的职业可能更适合她的需要。到了30—40岁这一年龄段上的时候,人们通常就进入了稳定子阶段。

(2)稳定子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已经定下了较为坚定的职业目标,并制订出较为明确的职业计划来确定自己晋升的潜力、工作调换的必要性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教育活动等。最后,在30多岁和4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段上,人们可能会进入一个职业中期危机阶段。

(3)中期危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最初的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进步情况作一次重要的重新评价。他们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朝着自己所梦想的目标(比如成为公司总裁)靠近,或者已经完成了他们自己所预定的任务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梦想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全部东西。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有可能会思考,工作和职业在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到底占有多大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人们第一次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判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己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四)维持阶段

到了45—60岁这一年龄段上,许多人就很简单地进入了维持阶段。在这一职业的后期阶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因而他们的大多数精力主要就放在如何保有这一位置上了。

(五)下降阶段

当退休临近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面临职业生涯中的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新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再接下去,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退休,这时,人们所面临选择就是如何去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

职业生涯阶段有着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金斯伯格三阶段理论、休普四阶段理论、萨珀五阶段理论和利文森六阶段理论是四种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阶段划分理论。

(一)金斯伯格三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提出了职业生涯三阶段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幻想期:0—11岁 儿童对自己所看到、所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均充满了好奇感。此时期儿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幻想的: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 这一时期又可划分4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和发育,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能力显著增强,初步体验、了解、掌握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的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且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关注价值与意义的层面;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实现期:17岁以后 这一时期又分为3个阶段: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这一时期,个体在考虑职业愿景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联系起来,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跟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并协调起来,试图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对所需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开始明确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客观性、现实性的特点。

(二)休普四阶段理论

美国职业规划专家休普提出职业生涯四阶段理论,内容如下。

(1)试探阶段:25岁以前 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阶段。

(2)创立阶段:25—45岁 基本上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并寻求在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以树立自己的社会地位的阶段。

(3)维持阶段:45—65岁 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所需努力的—维持和巩固已有的地位。

(4)衰退阶段:65岁以上 人的身心素质开始衰退:准备离开工作岗位,转换新的角色。

(三)萨珀五阶段理论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提出五阶段理论,内容如下。

(1)成长阶段: 0—14岁 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珀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阶段。①幻想期: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和进行模仿。②兴趣期: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③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合,有意识地进行能力培养。

(2)探索阶段:15—24岁 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处于择业、初就业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的探讨,选择职业时有较大的弹性。这个阶段也可分为3个时期。①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②过渡期:18—21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③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阶段:25—44岁 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不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进行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职位,并在31—40岁开始思考如何保住该职位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调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也经过以下两个时期。①尝试期:25—30岁。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②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4)维持阶段:45—64岁 这一阶段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由于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四)利文森六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利文森提出了职业生涯的六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1)拔根期:16—22岁 多数人离开父母,争取独立自主,力求寻找工作,实现经济上的自我支持。

(2)成年期:23—29岁 寻找配偶,建立家庭,做好工作,搞好人际关系。

(3)过渡期:30—32岁 进展不易,忧患较多,很多人改变工作和单位,以求新的发展。

(4)安定期:33—39岁 有抱负、希望成功的人将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以求有所创新,取得成就。

(5)潜伏的中年危机期:40—43岁 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变动性降低,意识到年轻时的抱负很多没有完成,获得生涯进展和改变方向的机会已经不多。

(6)成熟期:44—59岁 当对生涯中的重大问题已经满意时,往往会满足于现状,希望安定下来;抱负还有,但水平不及中年高了。

四、职业生涯定位

(一)SWOT分析

SWOT分别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遇);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而O、T是外部因素。

SWOT分析是检查您的技能、能力、职业、喜欢和职业机会的有用工具。如果对自己作个细致的SWOT分析,那么会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会仔细地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

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4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基本策略。

1.优势(strength)

对于毕业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纯属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一个人很聪明,又比如说此人很漂亮,其实这些都是优势,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凭借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很显性,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销售或公关类岗位;有文体类的特长的,适合招牌企业需要这类人员的;在某个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产生敬畏(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

所谓资源优势,包括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品牌资源、知识资源等,比如父母或亲戚中有些很有社会背景的人物,比如无意中结识了一些很有能力的朋友,比如家里可以直接支付一大笔钱可用作投资创业,比如所在的学校是名牌、专业里的品牌,比如所学的专业正好市场紧缺等。

2.劣势(weakness)

劣势,即相对于优势的各个角度而言,恰恰很欠缺的方面。比如不善言谈、害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根本不知名、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找出劣势,对于战略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之前,应先了解自己最好不要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在懂得做加法之前,应先学会做减法,这样可以帮我们降低遭遇挫折的概率。另外,我们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加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辉煌些。

3.机会(opportunity)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读博”“对口实习”等机会。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用的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消息。机会总是隐藏在不经意的角落,不把眼珠子多扫动几圈难免会错过有价值的信息,与机遇失之交臂,令自己追悔莫及。

4.威胁(threat)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增长或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和睦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等。威胁虽然听起来不舒服,看起来有压力,但如果自己能对此有所预防而别人不能,就先确立了一定程度的优势。所以说,普遍存在的各类威胁也可能成为你与社会竞争的有利工具。

(二)兴趣定位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稳定的兴趣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就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按自己稳定的兴趣选择了某种职业,即兴趣与职业匹配了,兴趣就会成为巨大的行为推动力,促进自身在工作中做出成就;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就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一般来说,兴趣爱好广泛的人,选择职业时的自由度就大一些,他们更能适应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别是能适应因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广泛的兴趣可以促使人们注意和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为自己选择职业、岗位调整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不同的职业也是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如建筑这一行业需要个人兴趣与事物打交道,而记者这一职业需要个人兴趣与人打交道。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有的人通过职业活动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价值和某些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可能从没有兴趣到兴趣浓厚。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人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只能作为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只有把它们建立在一定的能力基础上,并与社会相结合,兴趣、爱好才会获得现实的基础,也才能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学生们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宽泛的兴趣和爱好,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深入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使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明确的针对性,确保在择业和设计职业生涯时拥有更为广泛的空间。

(三)性格定位

尽管性格的个性差异很大,却仍带有某些共性的特征供大家分析研究。近年来,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科研人员将职业性格分为9种基本类型。

(1)变化型 特点是在新的和意外的活动或工作情境中感到愉快,喜欢有变化的和多样化的工作,善于转移注意力。适合的职业有记者、演员和推销员等。

(2)重复型 特点是适合连续从事同样的工作,按固定的计划或进度做事,喜欢重复的、有规律的、有标准的工种。适合的职业有纺织工、机床工、印刷工、电影放映员等。

(3)服从型 特点是愿意配合别人和按别人的指示办事,而不愿意自己独立作出决定,承担责任。适合的有职业办公室职员、秘书、翻译等。

(4)独立型 喜欢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指导别人的活动或对未来的事情作出决定,在独立负责的工作中感到愉快。适合的职业有管理人员、律师、侦察人员等。

(5)协作型 在与他人协同工作时感到愉快,善于引导别人,并希望得到同事的喜欢。适合的职业有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等。

(6)劝服型 通过谈话或写作等方式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反应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预测力,并善于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观点。适合的职业有辅导员、作家、宣传工作者等。

(7)机智型 在紧张和危险的情况下,能自我控制、沉着应对,发生意外和差错时不慌不忙地出色完成任务。适合的职业有驾驶员、飞行员、消防员、救生员、公安人员等。

(8)自我表现型 喜欢表现自己的爱好和个性,根据自己的感情作出选择,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表现自己和思想。适合的职业有演员、诗人、音乐家、画家等。

(9)严谨型 注重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细节的准确性,愿按一套规划和步骤将工作尽可能做得完美,倾向于严格、努力地工作以看到自己出色完成工作的效果。适合的职业有会计、出纳员、统计员、校对员、打字员等。

(四)能力定位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在职业中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主要有10类。

1.一般学习能力

一般学习能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其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学习能力是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具备并广泛使用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对词及其含义的理解和使用的能力,对词、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能力及善于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向别人介绍信息的能力。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语言能力要求不同,如教师、营销人员、公关人员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算术能力

算术能力是指迅速而准确的运算能力。大部分职业都要求工作者有一定算术能力,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算术能力要求的程度不同。例如会计、出纳、统计、建筑师等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较高;而法官、护士、画家、作家等职业对人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话务员、理发师等的要求相对较低。

4.形态知觉能力

形态知觉能力指对物体或图像的有关细节的知觉能力。生物家、建筑师、测量员、制图员、画家等,需要有较强的形态知觉能力;而历史学家、政治家、社会服务工作者、普通办公室人员等,对形态知觉能力的要求不高。

5.空间判断能力

空间判断能力是指看懂几何图形,识别物体在空间运动中的联系,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与图纸、工程、建筑等有关职业对空间判断能力的要求较高;服装设计、电工、无线电修理等职业,也要求一定的空间判断能力。

6.事务能力

事务能力是指对言语或表格式的材料的细节的知觉能力,发现错别字或正确地核对数字的能力等。设计、出纳等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务能力。

7.动作协调能力

动作协调能力是指能迅速准确和协调地做出精确的动作和运动反应的能力。对于驾驶员、飞行员、舞蹈家、模特表演者来说,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8.手指灵活度

手指灵活度是指手指迅速、准确、和谐地操作小物件的能力。打字员、护士、雕刻家、画家、外科医生等,手指必须比一般人灵活。

9.手指灵巧度

手指灵巧度是指手指灵巧活动的能力。画家、舞蹈家、雕刻人员等,就要求手指比较灵巧。

10.颜色分辨能力

颜色分辨能力是指观察或识别相似或相异色彩,或对相同色彩明暗效果的感知能力,其包括识别特殊色彩、识别调和色或对比色以及正确配色的能力。服装设计者、装潢设计人员、美术创作者、画家等对颜色分辨能力较强。

个体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或单从兴趣爱好出发,要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能力问题,是职业选择与个性特征关系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很难挑选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即人对职业的选择)。企业的组织者,不了解某种职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很难选择适合于这项工作的人(即职业对人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某些职业需要特殊的能力,如军事指挥员、飞机驾驶员、作家、音乐家等,要选择这些职业的毕业生,需要事先弄清自己是否具有与这些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其次,在许多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一些能力的欠缺可借助于自己的另一些优势的能力而得到补偿,能力的这些特性扩大了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和取得职业成就的可能性。

(五)地理位置定位

地理位置选择是指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对于具体工作地点的选择。

职业岗位遍布于全国城乡。不同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岗位所处的地点不同,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存在着较大差别。①气候不同。我国土地辽阔,各地气候变化大不相同。如东南沿海天气炎热,湿度较大;东北地区严寒奇冷;中西部地区干燥多风。②生活习惯不同。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食为主;四川、湖南顿顿离不开辣椒。③城市和农村不同。城市相对整洁卫生,文化娱乐设施较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繁华喧闹,污染严重;农村则卫生条件较差,文化娱乐条件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科技落后,环境幽静,空气清新。④交通状况不同。有的地方交通发达,有的地方交通落后。正是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人们才把地理位置的选择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上述各种差别的考虑,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如有的人改变生活习惯会造成身体严重不适,甚至危及健康,影响工作。因此,重视生活习惯的差异,是可以理解,也是有利于工作的。而有的人害怕吃苦,不愿到县城或农村去,迷恋城市,贪图享受,甚至因此而放弃就业机会,则是不足取的。当然,由于专业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以为得到农村去,到偏远的地方去,也是不可取的,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这样选择,发展空间和职业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