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三:适度规模效益高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规模才能产生效益,规模越大效益越大,但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其效益随着规模呈反方向下降。适度规模养殖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所谓养鹅生产的适度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鹅养殖生产者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把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取得最好经济效益的规模。

从放牧草场上看,适宜的饲养密度和草地载畜量是可持续适度规模养鹅的基础条件。要根据放牧草地的承载能力确定饲养适度的规模。鹅是以食草为主的家禽,它能很好地利用牧地,采食消化大量的青草,草质柔嫩、生长茂盛,有利于鹅的放牧饲养,以降低饲养成本。同时,让鹅在场地上得到充分运动,提高鹅的生活力和生产力。一般草场养鹅量在每公顷可饲养300~450只,载畜量的大小随草资源的状况加以调节。

从放牧水面上看,鹅作为水禽,最适宜在有水的环境中生长,每天有1/4~1/3的时间在水中生活。鹅的放牧场地要求“近、平、嫩、水、净”,强调的是青草清水。要求鹅舍附近要有江河、湖泊、池塘或沟溪等水源,水流要缓慢,水深1米左右,以供鹅群在水上活动和配种。水源的水如果过浅,在炎热的夏季烈日照射后水温会过高,雏鹅、种鹅都不愿在水中活动,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种鹅的配种;过深则不便觅食水中饲料。鹅对水源的要求高,而且自然环境要清静,环境的净化能力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养鹅的水上密度要适宜,便于水质四季常“清”。鹅每天放牧时间9小时左右,水上放牧时间3小时左右,要吃5~6成饱,而且鹅有“多吃快拉”的特点,因此,每667平方米(每亩)水面的适宜放养成鹅数以50~60只为宜。

从资金实力上看,要养鹅必须筹备好一定数量的养殖资金,同时还要考虑到养殖风险的承受能力,要留有充足的资金。养殖资金主要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两大类。具体包括场地建设费、鹅舍建筑费、设备购置费、鹅苗费、饲料费、疫病防治费、水电费及管理费、运输费、销售费等费用。资金数量根据养殖规模和饲养方式而定。比如采取种草养鹅的饲养模式,养殖1500羽肉鹅需固定资本0.5万元,苗鹅费0.75万元(按5元/羽计),饲养流动资金2.55万元,合计筹措养殖资金3.8万元,便可正常从事肉鹅养殖生产。

从本地区养殖规模特点以及形势上看,养鹅与地区养鹅的习惯关联较大,通常鹅养殖发展较好的地区,一般种、繁、养、加、销体系健全,有稳定的经纪人队伍,综合服务能力较强,适合规模较大的养殖。反之,如果产供销系统不完善,甚至脱节,就不适合大规模饲养。

总之,养鹅规模大小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决定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者的劳力、资金、草料、放牧场地资源等条件,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尚不够完善,饲养技术跟不上,不必追求大规模,否则因饲养管理不善,鹅群生产性能下降,患病死亡增多,反而得不偿失。适度的规模为:一般养殖户一次饲养肉鹅1500只左右,一年饲养肉鹅2~3批,或者饲养种鹅300只左右;专业养殖场(大户)可适当多饲养,肉鹅一次可饲养5000~10000只,一年养3~4批,或者饲养种鹅500~1000只,由2人饲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