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与儒家哲学(跟大师学国学)
- 梁启超
- 1449字
- 2021-04-03 15:39:21
写在前面
梁启超(1873—1929),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青年时和康有为参与戊戌变法,宣传新思想,辛亥革命后一度担任中华民国司法总长,后又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晚年入清华大学国学院,从事教育学术事业。他写作勤奋,著述宏富,有《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作品。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48卷,40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共1000多万字。他一生横跨政治与学术两个领域,并都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界的风云人物。胡适在1912年的日记中就对梁启超之于辛亥革命的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心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这是最有代表性的看法,反映了时人对梁启超功绩的认可。埃德加·斯诺也认为梁启超是辛亥革命的“精神之父”。其实不仅对于辛亥革命,对于后来的五四运动,也是梁启超点燃了导火索。他当时在欧洲参加和会,发回多封密电,要求国内掀起抗议巴黎和会的国民运动的浪潮,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总爆发。
在学术活动方面,梁启超也是巨星闪耀。1918年之后,他厌倦了政界的黑暗,深怀失望赴欧洲考察半年,又目睹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的种种弊端。他的这一番经历,重新燃起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回国之后,他远离官场,安居天津,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潜心治学,杏坛授教,弘扬国学,留下了一批高屋建瓴、独具洞见的学术佳作。《儒家哲学》正是梁先生最后时期的作品。原本是他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
梁启超的学术性文章,思想深刻,脉络清晰,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胡适曾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儒家哲学》就是如此。他将儒家学说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特点,以满含情感的行文笔法把理性分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使人读后如饮甘露,沁人心脾。
在《儒家哲学》中,梁启超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儒家哲学的独特之处,即中国的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爱知的哲学传统,乃是深入现实的人生哲学。第二章概括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社会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认为儒家哲学对中国非常重要:“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若是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第三章介绍了分别以问题、时代、宗派为主线的研究儒家的方法。第四、五章则梳理了中国儒家二千五百年的发展脉络,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先秦、汉、唐及宋、明、清各家儒派的思想特征。这两章实为循时代为主线的研究方法。第六章则进一步以问题为主线,对于儒家学说做了更为明晰的阐释。
《儒家哲学》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二书求“同”的理路相比较,它求“异”的哲学史理路在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因要了解儒家哲学,不能不了解孔子,所以本书中收入梁启超在1920年所撰写的《孔子》一文。文中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渊源等,并对孔子思想作了诠释,有助于读者在了解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儒家哲学。
本书以1936年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为底本校订。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仅纠正明显讹误,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