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 乜小红
- 2543字
- 2020-12-24 12:15:35
第三节 宋、明民族间的誓书
宋政权建立后,面临着全国需要统一的局面,北有契丹、西夏诸政权的并立,宋地经常受到契丹兵马的侵犯,且原被契丹所占的幽、云十六州尚待收复,宋、辽之间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在南犯不断受挫的情况下,连续多次对宋放风请和,同时又进兵至开封都城东北的澶州之北,力图通过请和盟誓来获取军事进攻未能达到的目标。十二月,在双方使臣来回谈判后,宋真宗答应了请和,并亲临澶州采取了交换誓书的方式,达成了澶渊之盟[26],宋真宗誓书文如下: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垅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27]
这是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七日宋真宗给契丹皇帝发出的盟誓文。十二月十二日契丹皇帝收到来文的当日便作了对和约认可的回复:
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云:(照引来文“以风土之宜,……当共殛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谘述,不宣。[28]
宋、辽澶渊之盟的订立,给契丹带来了重大的实惠,即每年可获“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助军旅之费”。对宋来说,这是一种带屈辱性的盟约,自己并没有战败,却用大量的银绢去纳币,用以换取契丹的撤军和北境的安宁,这是当时不得已的一种下策。
宋、辽的澶渊之盟,没有设坛作坎和刑牲歃血,也没有像唐代那样,举行双方高官集中于一地会盟的仪式,虽作“誓书”,也只是和议条款的约定和认可。显示出古代传统的盟誓形式,到了宋代已有了新的发展,即用相互交换誓书的形式,彼此认可,达成一种约定。这种新形式一直贯穿于宋辽关系中,如后来《关南誓书》中契丹重熙十年(1041)的《契丹兴宗致书》,宋庆历二年(1042)的《宋朝回契丹书》,契丹重熙十一年(1042)的《契丹回宋誓书》,契丹咸雍十年(1074)的《大辽求地界书》,宋熙宁七年(1074)的《宋朝回书》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新形式[29]。
宋代的交换誓书形式,也成为后来一些双方结盟所仿效的形式,如明朝末年后金国汗皇太极与皮岛刘兴治的刘氏家族武装订立的《金国汗黄台吉与海岛刘兴治等告天盟书》即是如此,盟书文如下:
天聪四年七月十一
金国汗黄太吉,执政众王歹善、忙吾儿太、阿把太、德革雷、吉儿哈郎、阿吉革阿革、朵儿红、朵朵、都都、岳托、何革、撒哈良等告 天盟誓事:为海岛刘兴治、刘兴基、刘兴良、刘兴沛、刘兴邦等杀其南朝官员,率各岛官民,与我同心,恐后有违,故告
天地。彼岛中之人,或居岛中,或上陆住,我不收纳,令彼自作一国,待以客礼。及我先日走去金人、蒙古,断不问取。若违此言,不令作客国,及问取金人、蒙古,或念刘家旧恶,及来见留住,天地鉴之,罪有所归,夭折死亡。或刘家弟兄行诈,仍行归南朝,及怀二心,居中观望,则 天地归罪刘家弟兄,夭折死亡。若我两家皆不违盟,诚信到底,则
天地保佑,永受无疆之福。谨疏。[30]
后金天聪四年,即明崇祯三年(1630),此时正是满族在东北建立的后金政权图谋联合各路势力,组成反明统一战线的时期,而居于辽东半岛外皮岛上的刘氏兄弟集团,原是金国的军官,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九、十月间,刘氏兄弟“叛金归明”,长驻皮岛,由于受到明廷猜忌,加之皇太极的劝降,刘兴治几次密遣人往盛京谈判,在得到皇太极对其权益的保证后,于天聪四年七月五日派出兄弟刘兴沛等到盛京,以获得皇太极盟誓保证,这就是上列皇太极等盟誓文产生的背景。[31]
本件还有一件内容相同的满文盟誓文,现存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32],据王志强先生将二文本作出对比研究后说:“两者除译文表述之不同外,内容所表达之意思,盟誓参与者、时间等记述均完全相同。”[33]可见此誓文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汉文本又写成一式两张,“一张同盟,一张带去”,表明此件是由后金国皇太极一方所写,即留在盛京的“一张同盟”,另“一张带去”,即由刘兴沛等带回皮岛。誓文中“若违此言,不令作客国,及问取金人、蒙古,或念刘家旧恶,及来见留住,天地鉴之,罪有所归,夭折死亡”一段文字的含意,在满档译文中写得更为明确,即:“若负盟约,不以友邦相待,索还逃往之诸申、蒙古人,追究刘氏兄弟往来,逮捕来朝者,将必遭天地谴责,夺其计算,使之夭折。”[34]这实是对金方的约束。其下文字是对刘家兄弟的约束。此盟的主要目的在于拉拢刘家兄弟,结成反明联盟。
刘兴沛等将皇太极盟誓文带到皮岛后,刘氏兄弟在后金使者齐变龙的监誓下于七月二十三日“对天盟誓”,其誓辞为:
客国臣刘兴治、刘兴基、刘兴梁、刘兴沛、刘兴邦等致告于冥冥上帝,宥我不赦,敢数过愆,缘官不道,天数将终,我大金国汗,汤武尧舜之君,实有所以收拾人心者也。臣等有先见,戮职官陈继盛等,率众归服金汗黄太吉(皇太极),执政众王歹善(代善)、忙吾儿太(莽古尔泰)、阿把太(阿巴泰)、德革雷(德格类)、吉儿哈郎(济尔哈朗)、阿吉革阿革(阿济格阿哥)、朵儿红(多尔衮)、朵朵(多铎)、都都(杜度)、岳托、何革(豪格)、撒哈良(萨哈廉)等对天盟誓,共图大业。自盟之后,彼此相信,永修和好。内有不轨,各蹈丧亡,天诛其身。皇天后土,共鉴斯言。伏仰汗威,全获畿邦。主客享福,国脉永绵矣。谨盟。
天聪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同盟官员参将李登科,游击崔耀祖,都司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备王才、何成功。[35]
八月初一,刘氏兄弟遣人与后金使者齐变龙将誓文送至盛京,并以厚礼馈赠后金使者齐变龙。至此,皇太极与刘氏兄弟之间的盟誓才算完成。
这类盟誓是双方为了结盟,各自在对方来使监盟下,焚香对天发誓,形成誓文,然后由使者带回对方,盟誓文的交换意味着结盟的完成,省去了刑牲、歃血等环节。这是对宋、辽誓书形式的一种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