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真的必须“高大上”吗?


常有人在留学咨询中问:老师,我想去美国的TOP30学校,需要做什么样的活动?老师,能不能推荐一些能给我申请加分的课外活动?老师,我家孩子不是学生会主席,没参加过国家级竞赛,在学校里也没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怎么办?

走在中关村西区、国贸这些留学机构聚集区的街头,我们总能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牌上写着:“拿到美国TOP10 offer的学生,做了XX课外活动;拿到美国TOP30 offer的学生,做了XX课外活动;如果你想和他们一样,就来参加这些活动吧!”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去北极做个科考、去柬埔寨做个支教就能被名校录取吗?当然不是。美国大学招生官看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申请人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比如说,你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没有体现出来?能不能让人看出你乐于奉献、能为社会为他人为周边社区带来积极影响?

举两个例子。以前有个高考状元,同时申请了几个美国名校,都被拒了。这个学生既是班长又是校学生会主席,还多次拿到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标准化考试也接近满分,算是校内的风云人物。你可能以为美国名校会喜欢这样的学生;但实际上,他参加的活动和竞赛都是学校官方组织的,没有自发性的参与。美国大学的招生官会觉得他只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流水线产品,缺乏未来本科学习的潜质和个人特质。

我以前指导过一个来自河南安阳的学生。他周末在当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员。你可能觉得这个活动太不起眼了。不过,这个学生做得很深入,一开始为了做好讲解员,储备了大量相关知识,渐渐就迷上了古文字,做了很多深入研究。他专门联系到安阳当地高校相关领域的教授,跟他们一起做科研、整理收集资料,后来还和教授一起发表了文章。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研究带进了校园和课堂,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活动,最终在校内创建了一个社团,激发了更多学生对中国古文字文化的兴趣。这个学生做的活动,既展现了个人潜力,又给周围人和社区带来了积极影响。最终,他获得了理想大学的录取。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本科阶段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并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美国大学在招生的时候看重课外活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对周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做课外活动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从自身出发,展示活动背后那个真实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