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夫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马世年译注
- 5949字
- 2021-03-03 17:32:44
考绩第七
凡南面之大务[1],莫急于知贤;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2],善恶信则直贤不得见障蔽[3],而佞巧不得窜其奸矣[4]。
【注释】
[1] 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南面即喻指统治天下。大务:紧要的事务。
[2] 暴(pù):通“曝”,暴露,表露。
[3] 信:实。直:汪《笺》疑作“真”,译文从之。下文“直贤抑而诈伪胜”同。
[4] 窜:隐逃,逃避。彭《校》:“《字林》:‘窜,逃也。’此谓佞巧之人不得逃其奸耳。”
【译文】
君主统治国家最紧要的事中,没有比了解贤才更迫切的了;了解贤才的捷径,没有比考核功绩更迫切的了。功绩真正得到考核,那么治乱就会暴露明显,善恶信实,真正的贤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谄媚取巧的人也就无法隐逃他的奸邪了。
夫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1],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此四者之有相纷也[2],由不考试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试也,其祸非直止于诬、暗、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节焉。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愞[3],则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破家之道也。父子兄弟,一门之计,犹有若此,则又况乎群臣总猥治公事者哉[4]?《传》曰[5]:“善恶无彰,何以沮劝[6]?”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7];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8]。故《书》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9]。”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
【注释】
[1] 挠:弱。此指弓箭软弱无力。
[2] 纷:杂乱,混淆。
[3] 愞(nuò):同“懦”,懦弱。
[4] 总猥(wěi):杂乱的样子。汪《笺》:“按‘总猥’犹《离骚》言‘总总’也。”
[5] 《传》:此处当指《左传》。
[6] 善恶无彰,何以沮劝:彭《校》认为此句化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句,“此盖以义易其文,非《左氏》之旧”。沮,止。
[7] 奸宄(ɡuǐ):奸邪、作乱之人。
[8] 诈:底本阙,据四部本、汉魏本改。汪《笺》:“程本作‘诈’。”
[9] 三载考绩,黜(chù)陟(zhì)幽明:语见《尚书·尧典》。黜,罢免。陟,提升。
【译文】
剑不试用利与钝就说不清,弓不试拉强与弱就道不明,鹰不试飞巧与拙就会令人迷惑,马不试跑良与劣就会令人疑虑。这四种情况之所以相互混淆,是由于没有考量试用的缘故啊。现在对群臣不加考核,其祸乱不仅仅是说不清、道不明、迷惑不解、疑虑不定而已,而一定会导致做事怠慢的习气。假如一个人家里有五个儿子十个孙子,父母要是不考察他们是精干还是懦弱,那么勤奋精干的人便会松懈怠慢,懒惰懈怠的人也就越发妄为了,这是荒废家业破败家庭的做法啊。父子兄弟,一个家庭之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朝中群臣共理纷乱复杂的国家大事呢?《左传》中说:“善恶不彰明,如何来赏罚?”因此长辈不考核功绩,那么子孙就会懒惰懈怠而使家庭破败;上级官员不考核功绩,下属官吏就会怠慢骄傲而生出奸佞乱臣;君主不考核臣下的功绩,就会抑制真正的贤才而助长欺诈虚伪之人。所以《尚书》中说:“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罢黜昏庸,提升贤能。”这大概就是以之来表彰贤能、劝勉愚弱吧。
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养万民者也。是故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1],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2]。夫守相令长[3],效在治民;州牧刺史[4],在宪聪明[5];九卿分职[6],以佐三公[7];三公总统,典和阴阳[8]:皆当考治以效实为王休者也[9]。侍中、大夫、博士、议郎[10],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11],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12],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
【注释】
[1] 是故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汪《笺》疑上句“典”与下句“名”字互倒,即“有号者必称于名,典理者必效于实”。其说是,译文从之。号,称号。如“天子”“诸侯”“公卿”等。《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可见,号是总称,名是别称。称,相符,相称。典,掌管。理,事理。此指政务。效于实,用实绩来考核、征验。验,这里指征验,考量。
[2] 非人:指不称职的人。
[3] 守相令长:郡守、国相、县令、县长。郡中最高长官称为郡守,诸侯国之相称国相。汉代之制,万户以上的县,其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其长官称为长。
[4] 州牧刺史:州牧、刺史,均为汉代州一级的官员。负责监察、巡视郡国的各种政务。
[5] 在宪聪明:即“宪在聪明”。宪,汪《笺》疑为“悉”之误,“悉”即尽心之意。张觉《校注》以为通“显”,可参。聪,耳朵听得清楚。明,眼睛看得明白。
[6] 九卿: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7] 三公: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指太尉、司徒、司空。
[8] 阴阳:古代用来表示偶对平衡的哲学范畴,天下万物皆须阴阳平衡。《周易·系辞上》疏:“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
[9] 王休:君主的美德。休,美,善。
[10] 侍中:官名。秦汉以来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官职。大夫:官名。周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后为高级官阶之称号。博士:秦汉时官名,掌教育王公子弟之事,兼充帝王顾问。议郎:官名。秦置,西汉沿之,属于光禄勋,为顾问应对,亦充守卫门户等职。
[11] 谏诤:直言劝谏。
[12] 茂才:即“秀才”,指才之秀者。汉以来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孝廉:本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指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用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贤良方正:据《汉书·文帝纪》载,汉文帝曾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从此成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惇(dūn)朴:本义是敦厚朴实。西汉演变为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有道:本义是有道德才艺。东汉时演变为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明经:精通经学,汉武帝时成为察举入仕的科目之一。宽博:本义指见识广博。后指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武猛:本义为人威武勇猛。汉代为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治剧:本义指处理繁重复杂的事物。汉代为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译文】
圣明的帝王设立百官,都是为了顺承天命治理天下,管理教养百姓的。所以官职名号一定要和名义相符合,掌管政务的人一定要用实绩来考量,这样,官位上就没有虚设的空职,职位上也没有不称职的官员。郡守、国相、县令、县长他们的职能在于治理民众;州牧、刺史,他们的职责在于尽心明辨是非;九卿的分属职务,是用来配合帮助三公大臣的工作;三公大臣总揽全国大事,调节阴阳。这些都要考核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做出实际的功绩来彰显君主的美德。侍中、大夫、博士、议郎以发表言论为职责,以直言劝谏为分内之事,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这些官名都是依据自身特点来命名、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称号,群臣都应当竭尽全力以使君主的诏令名实相符。
今则不然,令长守相不思立功,贪残专恣[1],不奉法令,侵冤小民。州司不治,令远诣阙上书讼诉[2]。尚书不以责三公[3],三公不以让州郡[4],州郡不以讨县邑,是以凶恶狡猾易相冤也。侍中、博士谏议之官,或处位历年,终无进贤嫉恶拾遗补阙之语[5],而贬黜之忧[6]。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7],以桀逆应至孝[8],以贪饕应廉吏[9],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嚚暗应明经[10],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11]。富者乘其材力[12],贵者阻其势要[13],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14]。
【注释】
[1] 恣:放纵,无有拘束。
[2] 诣(yì):往,到。阙(què):本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这里引申为朝廷。
[3] 尚书:秦时设立,掌管文书之职。汉承秦制,东汉光武帝时,尚书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
[4] 让:谴责。
[5] 拾遗补阙(quē):捡取遗漏,弥补缺失。这里指向皇帝进谏。遗,遗漏。阙,过失,缺失。
[6] 贬黜之忧:即“贬黜是忧”,担忧被贬黜。
[7] 顽鲁:顽固愚钝。
[8] 桀:凶暴。逆:违逆。这里指不孝。
[9] 贪饕(tāo):贪婪,贪得无厌。
[10] 嚚(yín):愚蠢而顽固。暗:糊涂。
[11] 贡:举荐。
[12] 乘:恃。意为依赖、依仗。材:汪《笺》认为当作“财”。其说是,译文从之。
[13] 阻:仗恃。与上文“乘”义同。势要:权势,势力。
[14] 官听:汪《笺》引王绍兰语:“‘官听’疑是‘官职’。”译文从之。
【译文】
现在却不是这样,县令、县长、郡守、国相不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是贪婪、残暴、专横、放纵,不奉行法律条令,侵扰、冤枉弱小的民众。州内官吏不治理所统治的地方,而是让百姓远到朝廷去上书诉讼。尚书不因此责备三公大臣,三公大臣也不因此谴责州郡的长官,州郡的长官更不因此声讨县邑的长官,所以凶恶狡猾的人容易冤枉别人。侍中、博士这些进谏、议论的官员,有的在位多年,却始终没有推荐贤才、指斥恶人、弥补君过、补充缺失的言语,而是只担心自己被贬官或罢免。朝廷中的大臣举荐的人,有的以顽固愚钝应招茂才,有的以凶暴忤逆应招孝廉,有的以贪婪无厌应招廉吏,有的以狡猾奸诈应招方正,有的以阿谀谄媚应招直言,有的以轻浮浅薄应招敦厚,有的以无德无才应招有道,有的以愚昧糊涂应招明经,有的以残忍酷虐应招宽博,有的以怯懦软弱应招武猛,有的以愚昧顽固应招治剧,名义和实际不相符,需求和举荐不相称。富有的人凭借他们的财力,尊贵的人倚仗他们的势力,将财富丰足视为贤能,将权势显贵视为上等。在位者因而大多是名实不符之人,而官职也因此屡屡混乱荒废。
古者诸侯贡士,一适谓之好德[1],载适谓之尚贤[2],三适谓之有功,则加之赏。其不贡士也,一则黜爵,载则黜地,三黜则爵土俱毕。附下罔上者死[3],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4],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逐[5]。其受事而重选举[6],审名实而取赏罚也如此,故能别贤愚而获多士[7],成教化而安民氓[8]。三代于世,皆致太平。圣汉践祚[9],载祀四八[10],而犹未者,教不假而功不考[11],赏罚稽而赦赎数也[12]。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此群臣所以乐总猥而恶考功也。
【注释】
[1] 适:合适,这里指举荐合适的人才。《汉书·武帝纪》“壹适谓之好德”注引服虔曰:“适,得其人。”
[2] 载:通“再”,两次。
[3] 罔:蒙蔽,欺骗。
[4] 与(yù):参与。
[5] 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逐:按,以上本《尚书大传》说《泰誓》之文。
[6] 受事:接受职事。这里指担任官职。
[7] 多士:指众多的贤士。
[8] 民氓:指下层百姓。
[9] 圣汉践祚(zuò):喻指刘邦登上帝位。祚,通“阼”,阼阶,大堂前面的台阶。古代帝王登阼阶来主持祭祀。因此祚阶多指帝位。
[10] 载祀:年岁。《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四八:即三百二十年,古代一种表数的方法。
[11] 假:汪《笺》认为当作“修”。修,治理,整治。彭《校》:“假,至也。”“教不至”谓教化不到,亦通。
[12] 赏罚稽:赏罚拖延。稽,停留,拖延。赦赎数(shuò):赦免犯罪、以钱赎罪十分频繁。数,屡次。
【译文】
古代诸侯举荐人才,一次举荐得人称为好德,两次举荐得人称为尚贤,三次举荐得人称作有功,就要给他奖赏。诸侯要是不推荐人才,一次要贬低爵位,两次要削减封地,三次就把爵位和封地全部没收。附和下级欺骗上司者要被处死,附和上司欺骗下属者要被判刑,参与国家政事而不能有利于百姓者要被贬斥,身居高位而不能为国家推荐贤才者要被驱逐。他们接受职事、重视选拔和举荐人才,审核名实、各取赏罚也是这样。因此,君主能辨别贤愚而获得众多贤士,完成教化而安定民众。夏、商、周三代在历史上都达到了太平之治。大汉高祖登上帝位以来,已有三百二十年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太平,是由于不修教化、不考核功绩,奖赏和惩罚的制度拖延,多次赦免罪犯,甚至用钱赎罪。谚语说:“弯曲的树木厌恶笔直的墨绳,有重罪的人厌恶明确的证据。”这就是群臣之所以喜欢杂乱而厌恶考核功绩的原因。
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1]。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先师京君[2],科察考功[3],以遗贤俊,太平之基,必自此始,无为之化[4],必自此来也。
【注释】
[1] 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俞樾说:“《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天无言而圣人代之言,故曰‘为天口’。圣人之言,人不易晓,而贤者为通其指趣,故曰‘为圣译’。”汪《笺》:“‘译’疑当作‘铎’。”彭《校》:“下文‘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正释‘圣译’二字,则‘译’为‘传译’明矣。”按,汪《笺》作“圣铎”亦通。“圣铎”谓圣人之代言者,此即《论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意;“圣铎”与上句“天口”亦相对成文。
[2] 京君:即京房。
[3] 科察考功:这里指京房制定的考核官吏功过的法则。《汉书·京房传》载:“房奏《考功课吏法》。”科,法律制度。
[4] 无为之化:彭《校》疑“化”本作“治”,唐人为避高宗李治讳改。基、始、治、来为韵。按,“化”亦通,指教化。
【译文】
圣人是上天的代言人,贤人是圣人的解说者。所以圣人的言论,是上天的心意;贤人的解说,是圣人的意思。前辈老师京房,制定法律以查考官吏的功过,将其传给后代贤士,太平的基业,一定是从这里开始的,清静无为的教化,也一定是从这里来的。
是故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1],此犹欲舍规矩而为方圆,无舟楫而欲济大水,虽或云纵[2],然不知循其虑度之易且速也[3]。群僚师尹[4],咸有典司[5],各居其职,以责其效;百郡千县,各因其前,以谋其后;辞言应对,各缘其文[6],以覆其实[7],则奉职不解[8],而陈言者不得诬矣。《书》云:“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谁能不让?谁能不敬应[9]?”此尧、舜所以养黎民而致时雍也[10]。
【注释】
[1] 循:因循,遵循。
[2] 云纵:彭《校》:“‘纵’‘从’古字通。《小尔雅·广言》:‘从,遂也。’”遂,成功。云,语助词。
[3] 然不知循其虑度之易且速也:知,汪《笺》认为当作“如”。虑度,法度,准则。
[4] 群僚师尹:指百官大臣。师尹,百官之长。
[5] 典司:掌管。典、司同义。
[6] 文:文辞。张觉《校注》谓为发言时的文字记录,亦可参。
[7] 覆:审查,查核。底本阙,今据汉魏本补。
[8] 解(xiè):通“懈”,懈怠。
[9] “赋纳以言”五句:语见《尚书·皋陶谟》。今本《尚书》“赋”作“敷”,“试”作“庶”。赋纳,采纳。庸,用。
[10] 时雍:和谐,和善。指时世太平。
【译文】
因此君主不遵循考核官员的法则而想要国家大治,这就像是舍弃圆规矩尺却想要画出方圆,没有船桨却想渡过大河,虽然有时也能成功,但总不如遵循法度那样容易而迅速。百官大臣,都有所掌管,各守其职,以此来查验其效绩;成百上千的郡县,各依据其从前的情况,以考察其后来的成效;言语应对,各按其文辞,考核其实际行动,那么官员们就会谨守自己的职守而不懈怠,向皇帝进言的人也就不能诬陷他人了。《尚书》讲:“采纳他们的言论,明察他们的功效,赏赐车子和服饰以供他们使用,谁还能不谦让?谁还能不恭敬地接受诏应?”这就是尧、舜教养百姓而使天下太平的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