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在1997年发布了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论文。该论文的核心观点是:现在金钱开始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或者更通俗地讲,在经济转型之际,原有的财富将更自然地流向新经济的持有者。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作“注意力经济”理论。根据《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的定义: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注意力非常值钱,并且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就是以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诞生为世界带来了更高的热度,也给传统行业吹来了一股寒风。虽然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但只有少数企业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更多商家被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理论上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很广阔,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商家并不善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新媒体时代的几个潮流。
潮流一:用户注意力可以变现为钱
新浪微博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止到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2%,日活跃用户达到1.2亿,同比增长35%。与上一季度相比,微博月活跃用户净增2600万,日活跃用户净增1400万,均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幅。商业化方面,微博一季度总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此前的业绩预期。当季微博盈利1.05亿元,同比增长529%,大幅超出华尔街平均预期的5090万人民币,并连续6个季度盈利。”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用户的注意力是可以变成钱的。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社交平台,而是进化为一个天然的巨型电子商务平台。许多网络红人已经凭借自己的火爆人气来创业,许多企业也把社交媒体当成了网上营销的主战场。企业把用户数量变为经济效益的关键就是争取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持续关注并消费企业的产品。
潮流二:用户注意力趋于分散化
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把我们的时间切割得更加零碎。大家可以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关注信息,但很难拥有一段整块时间。时间碎片化造成了消费者注意力的分散化,而注意力分散化现象造成了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人们想用更短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却因接受过量的信息而身心俱疲,精力分散。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再平凡的草根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导致互联网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每个人都被淹没在“信息过剩”的汪洋大海中。为了应对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许多消费者都会主动屏蔽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只有那些被消费者关注的信息才能产生经济潜力,被企业开发利用。再优秀的产品或内容,一旦没有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就会被海量的同类信息所埋没。
潮流三:企业营销需要深入社交平台
新媒体的强大社交功能把数以亿计的用户连接在一起。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关注对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网上社群。这些社群往往有相同的价值观与消费习惯,是一个天然的细分市场。可以说,新媒体的诞生彻底颠覆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不再独立于社交平台之外,甚至连社交活动本身都将成为电商营销的主要工作。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主导着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购物模式。那些不重视社交的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将逐渐被新媒体平台所淘汰。毫无疑问,电商社交化正在成为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主流,而公司新媒体平台是沟通企业与市场受众的最佳渠道。
伴随着上述三大潮流,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商业形态。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粉丝,把他们的注意力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中,将是新媒体时代捕捉商机的重中之重。
为了赢得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企业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品牌社交人格化。企业应该在社交媒体上塑造拟人化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广大用户的好感度。
第二,舍弃粗放的广撒网式营销,以精准的个性化营销为主攻方向,重点开拓细分的目标市场。
第三,在新媒体上发布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注意配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把内容营销作为新媒体营销的核心项目。
第四,新媒体运营团队要顺应电商社交化的潮流,与用户做深度互动,把他们转变成企业品牌的忠实粉丝。
第五,注意借助热门话题之势开展营销活动,让营销热点成为粉丝关注的头页新闻,以便最大限度地聚拢他们的注意力。
第六,将分散化的粉丝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消费习惯的社群,将社群打造成一个品牌忠诚度极高的垂直电商市场。
第七,打通线上线下,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新媒体平台上转移到线下本土社群中,以便进一步构建企业的商业生态圈。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商务需要一场注意力革命。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到把注意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沿着以上七个方向不断努力。唯有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底,企业才能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