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立场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

(《出埃及记》33:13)

本章是开篇,其实仅仅在三十年前,笃信《圣经》的基督徒绝不会问“神是否会带领”这样的问题,因为坚定跟随基督的人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人生中所有重大问题都需要寻求神的带领。但过去这些年里,教导《圣经》的质量大大下降,导致这一宝贵而基本的原则——在每一位属神子民的人生里,都有神特定的计划和目标,因此他们应该在人生中所有重大事情上寻求他的指引——遭人弃绝。

本书的第一章会着眼于那些新兴观点,继而证明关于带领的古老观点才是正确的立场。显然,如果我们想知晓神的带领,就必须首先弄清神是否会引领他的百姓。当面临人生中的关键抉择时,我们应该寻求神的旨意,还是自己定夺?寻求神的带领并不是说他行事的全部细节都会让我们知道,而是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寻求他的指引,在制服私欲、反复衡量利与弊、应用《圣经》话语的原则下,并留心敬虔同伴意见的情况下,恳求他来引领、帮助我们。

第一章与本书其余内容不同,因为本章指名道姓地点出了一些新观点的领军人物,或者引用了他们的说法,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能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尽管本章坚决驳斥这些人的观点,但绝无任何针对他们个人信仰的意思,也不是疑心他们是否对主真心。然而,笔者相信这些新观点是致命的错误,必须奋力抵挡,因为它们对门徒顺服的生活具有严重的毁灭性。

“新观点”出炉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观点全面公开“出炉”,两位美国福音派人士加里·弗瑞森和罗宾·麦克逊发表了名为《决策与神的旨意》[1]的长达452页的檄文,质疑关于带领的传统观点。一夜之间,这本书成为福音派范围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作者试图给出“合乎《圣经》的取代传统观念的看法”,一开篇就抹煞了“神给他的每个儿女都有特别的旨意”这一经过时间检验的教导。

其他人很快采用了同样的论调,例如一位福音派学者亚瑟·约翰逊写了这样一本书——《被误导的信心:揭露神秘主义的危险》[2]。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有益的,它定义并揭露了神秘主义,说明了神秘主义如何渗入福音派之中(尤其是通过倪柝声的教导和灵恩运动)。然而,作者引用了弗瑞森和麦克逊书中的观点,对关于带领的传统观点进行了一连串过火的攻击,不但歪曲,而且诋毁了传统的方法。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看到人们现在愈来愈强烈地反对个人得到“具体”带领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针对某些轻率地宣称得到圣灵直接带领的信徒的回应,但完全否认神对人的带领,那就大错特错了。

弗瑞森和麦克逊在他们的书里不断强调“神对个人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特别旨意的观点在《圣经》中找不到”。但他们这样宣称时,恰恰表明自己是多么严重地误解了传统观点,因为传统观点从未说神在生命中每个小细节上都在带领,而是说在主要的事情上,下文会加以解释。弗瑞森和麦克逊几乎是轻蔑地忽略了《圣经》中众多神带领他仆人的例子,争辩说这些只是特别的事件,是罕见并且偶然的。换言之,不适用于今日。对此,我们强烈反对,我们与历史上众多主流基督教教师们一样,相信《圣经》中的这些例子是要教导我们,主的的确确在带领他的百姓。

弗瑞森和麦克逊忽略了《箴言》3:5—6这样广为人们喜爱的经文:“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道[3]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他们称这段经文根本不是在讲神的带领,但他们的“解释”肤浅得令人吃惊,甚至没有考虑所罗门精选的词语——道(ways)和路(paths)(这些词的含义将在本章后面的一些内容中详细说明)。

“基督徒有选择的自由”

弗瑞森和麦克逊总的意思是,基督徒在作决定时可以完全自由选择,不管事大事小,只要本着《圣经》的道德指导去做就行。面对“我们该结婚吗,和谁结婚”的这一类问题,他们坚持《新约》中“没有线索表明神对这些抉择有特别的旨意。倒不如说,触及这些问题时,神允许我们自由决定是否结婚以及跟谁结婚……这可谓是关于‘神道德意旨内之自由’这一原则的经典案例。”

我很想去一一指出并驳斥弗瑞森和麦克逊书中众多错误的解经和观点,但本章中我们的目的是要确立神的带领真正的性质和范围。总而言之,弗瑞森和麦克逊以及其他反对个人寻求神带领的人士的论点可以归总为以下几条:

*神把基督徒看为成熟的成人,能够自己作决定。

*神在大小事上都给了他的百姓作出个人选择的权利。

*神要他的百姓学习在《圣经》的道德规则和总原则的光照之下作出明智的决定。

*神的目的是要他的百姓在智慧和责任上长进,不把决定权“丢给”他。

无疑,这种新观点已经严重损害了许多基督徒的献身精神和对神的交托。显然,一旦我们不再尊重神对我们人生的具体旨意,就会发现自己易于陷入个人的偏好和欲望之中。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定然会远高于本应发挥的影响,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容易迁就一时的心血来潮,并为之辩护。同样,一旦我们脱离了服从和忠于神旨意的本分,就愈加容易逃避艰苦的职责和令人厌烦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新观点在哪里盛行,那里劳苦做主工的人就更少,主日学教师就更少,社区探访就更少,而信徒却愈加寻求安逸的生活。

弗瑞森和麦克逊的这本书记述了作者之一如何着手应聘圣经学院里的一个新的教学岗位,我们从中发现的更像是一种追名逐利的世俗职场态度,而非从事神话语事工的态度。这正悲哀地应验了一旦我们停止相信神对我们有一个计划,就会滋生出这种“随心所欲”作决定的方法。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这些作者相信神只在一种笼统的方式上呼召人去服事,而非派遣到具体的教会,并且他对某一项事工所持续的时间也没有任何管辖权。在这种新观点下,没有哪个基督徒同工、教牧人员或“平信徒”会因离弃神交托给他们的职责而惧怕。

对传统带领观的批评

大多数持新观点的教师在讲述他们的论点时曲解、嘲笑传统观点。有幅讽刺漫画将传统带领观缩减成三个阶段:第一,查考《圣经》;第二,在自己所处情况中寻找神的信号;第三,留意良好的内在感觉,例如平安。以如此简易的方法来寻求带领显然并不适当。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传统合乎《圣经》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最常见的反对论点是,因为传统带领观不能适用于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所以不对。例如,亚瑟·约翰逊嘲笑传统信徒只在大事上寻求神的带领,在小事上却不寻求带领。他写道:“他们努力确定神在他们人生抉择上所作出的特有决定。然而,很少有人试图在小事上遵循这种方法:早晨先穿哪只鞋,早餐是吃个橙子还是喝果汁代替。”约翰逊博士认为,如果神不想决定早餐食谱,那他也不想引导我们在婚姻上的决定。

另一位批评者则以牙膏为例阐述了同样的论调,他轻蔑地问,我们如何确定哪个品牌或口味的牙膏是神让我们去买的?他推论道,如果买牙膏是我们以一种常识性的方式自己决定,那么所有重大决定不也是这样么?这些批评者诘问,我们在什么样的《圣经》基础上区分哪些决定是神有具体旨意的,哪些不是?对这样的非议,下文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圣经》的回答。

还有一种对传统带领观的批评需要提一下。批评者们说,如果信徒无法寻求神的“完美旨意”,或者犯下某些致命错误以至于没看到神给的指示,就会带来一种称为“神的次等选择”(God's second-best)的错误结果,这与神至高无上掌管一切的概念相悖。这种批评恰当吗?我们可能陷入一种与神对我们的旨意相反的次等行动路线中吗?当然不会,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信徒绝不会在神的旨意之外。如果我们未能恰当地寻求主的带领,反而按自己的某些一时的念头而行,那么这“错误”的结果就是神的旨意。在这种情况下,神的旨意是我们要品尝苦果,也许是某种心痛的事,包括失去属灵的机会,甚至会有更重的责罚。

神借着这些历练教导我们真正的顺服、使我们成圣,这就是神的旨意,是在太初之前就计划好了的。因此,即使我们错了,也不会与他圣洁而智慧的旨意相悖。《罗马书》8:28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即使错误也会转为最终对我们成圣有益的事。

前不久有本书推崇一种新式的反对神带领的观点[《那是你的主吗?》(Is That Your Lord?),加里·吉利博士著],着重强调《申命记》29:29:“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吉利博士以一种怪诞的解经声称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信徒面临着《圣经》中没有明确解释的抉择,他就不该寻求神的看法,而应该自己决定。他说,去寻求未显明的神的隐秘旨意会偏向神秘主义或所谓的“敬虔主义”。(近期另一位作者引用了同样的经文,说寻求神的带领比异教好不到哪里去。)换句话说,因为《圣经》里没有显明某位基督徒将来的妻子或丈夫的姓名,因此这个人就不能够寻求主的引领。刚才提及的这两位作者在信仰上都是改革宗的,这就表明甚至这样的教会也已经被新观点污染了,尽管这种观点不合《圣经》、不属灵、也不是清教徒的看法。

根据这些作者的看法,我们找工作时,因为《圣经》里没有具体指明哪个当代雇主的名号,所以我们的未来就成了神未见的隐秘旨意的一部分,因此不存在对我们的带领。他们一再坚持认为神在《新约》中没有给信徒任何指示,要他们在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上寻求他的旨意,他没有指示我们居住在哪里,与谁结婚,甚至是否要担当传讲神话语的职分,但我们相信这些观点绝大部分是错误的,会让信徒越来越偏离顺服委身于神的生活。

我们主基督的榜样

要应对“《新约》中并未要求信徒寻求带领”的这种说法,我们必须先看那位完全足够而且完美的榜样,即我们神圣的先驱,我们的主并救主,他是我们的代表,在他完美顺服的人生里,一丝不苟地贯彻了天父的旨意。这些作者怎能说,寻求神的意图和旨意不存在于《新约》中?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在这件事上似乎没有关于基督的神学认知,这表明他们已经极深地陷入了一种“新福音派”(new evangelical)的《圣经》观之中。“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这是耶稣对父神的呼求,他代表了他的百姓,为我们的益处而过了完美的一生。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翰福音》5:19,30)”主耶稣在《约翰福音》6:38和8:28又重申了这样的意思,这些经文为此项教导构成了毋庸置疑的神学基础:我们在面对所有主要的道路、路线、抉择和人生转折时,要将自己降服于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具体旨意之下。

主耶稣完美的顺服是救恩计划必要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显明顺服也是要我们遵守的规范。仆人不能大于他的主(基督说),因而难以想象要作我们的救主他需要过如此顺服的生活,而我们却只要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就能随心所欲。非也,我们救主的生活迫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也必须祷告:“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针对培养门徒的教导进一步证明了顺服于神的旨意是我们的本分。门徒会身体力行地跟随他选择的师尊,持守他的每句话,做他吩咐的事。《约翰福音》第10章中基督的话应用范围远不仅限于拯救的时候。如经文中说:“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这无疑反映了整个基督徒生活,而且从《约翰福音》的这一章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诗篇》第23篇的话语铭刻其中。

《约翰福音》15:7中,主耶稣强调的关于主回应祷告的应许确实也包含了寻求神支配性的带领——“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我们经常会祈求:“主啊,你在我生活、职业中要我做什么呢?我该和谁结婚?我该怎样侍奉你?主啊,引领我,让我的心思敏锐,给我良好的眼光和判断力,否决我错误的倾向,救我脱离错误的方向。”

理查德·巴克斯特在他的杰作《基督徒指南》(Christian Directory)中表达了清教徒的带领观——

“当你领会并赞同神对你的所有权时,就会知道所有你身体和灵魂的力量都是为了侍奉他,没有什么世俗之事有同等的权利来占据你的思维,甚至你一闪而过的情感,或者你生命中的一分钟,都要在神面前记账。让神享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顺从于他荣耀的旨意是必要的。”

这是清教徒的看法,今日却恰恰正在被废弃,但我们必须持守之,因为唯独这种观点才是真实的基督徒生活中应有的,丢弃这种观点会造成信徒不履行职分、不交托、不蒙使用、没有确信,最终会带来非常世俗化的基督徒生活。

“道路和路线”原则

现在我们查考一些经文来确立这一点:信徒必须寻求神的帮助,以便在与人生整体路径或方向相关的所有决定上得到带领。首先,摩西在《出埃及记》33:13中的祷告对我们非常重要:“将你的道指示我。”主耶和华回答道:“我必亲自和你同去。”这些话的要点在于,摩西的所有行程都会蒙神指引,他会带领,或者说掌管摩西的旅程。不论前方是旷野中的徘徊,还是三十八年令人迷惑的四处行进,尽管这些经历看起来是多么困惑和拖沓,但摩西非常确实地蒙主带领,因为他如此寻求了。

摩西并未求主向他们启示精确的每日作息时间表,或是在琐碎的家务和日常生活中给出详细的指导,而是求他指引他们的路程、路线和终点。那些对神的带领持批评态度的人,嘲笑基督徒自己决定日常菜谱,却在职业和婚姻上寻求神的帮助,这些人没有看到众多关于带领的伟大经文最基本的特征。《圣经》教导我们在所有关乎生命旅程的事情上寻求神特别的带领——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和岔道上。从《出埃及记》33:13要得到的重要功课是“道”这个词的使用——“将你的道指示我”,摩西的意思完全就是字面上的。希伯来语中的“道”指的是一条步行踩踏出的路。(这个名词来自动词“步行”。)摩西求主给他的百姓指定道路。

但是,用摩西的经历来诠释神会如何带领今日的基督徒对不对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圣经》如此说。《哥林多前书》10:1—12中,保罗清楚地表明,以色列民的行程是专门记录下来给福音时代的信徒作为鉴戒的。他说:“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例子或样本),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的。”换言之,摩西和以色列人走的路象征着今日信徒的人生路程。

的确,不难区分日常事务和那些跟人生路程直接相关的事务。日用的饮食显然与人生的方向并不相关,也不涉及一个人的属灵职分和所结的果子。同样,一个人买什么样式的汽车也与人生路线不相关,尽管主会在对祷告的回应中帮助他寻找、选择合适的车。就像所有贵重物品一样,买车也要顺服于《圣经》原则。要避免贪婪以及不必要的奢侈和花费,但这项决定对人生路程而言并不重要。另一方面,一个人的配偶会影响整个人生路程,职业也一样。居住在哪里极大地影响着生命路程,选择教会团契也一样。

另一处关于带领的重要经文在《诗篇》25:4里,大卫用了旅行的语言,尽管他显然并没有在行路。他使用关于旅程的词语象征他人生的方向,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字面意思:步行的路)指示我,将你的路(字面意思:易走的道路或路线)教训我。”他使用这些词语,就像摩西使用这些词一样。“新观点”的推崇者说,大卫只是求主显明一种敬虔的生活方式,但这是在缩减经文含义,有损其义,因为《诗篇》充满了“人生路程”的语言。

《诗篇》27:11中,大卫再次使用了同样的词:“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因我仇敌的缘故引导我走平坦的路。”道路和路线这类的用语显然指的是大卫人生的主要方向。

《诗篇》32:8—9中,“路”这个词再次出现,这次是一幅马或骡子的图画,它们必须由骑手或车夫明确坚定地指引。然而,这里是主耶和华说:“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戒你。你不可像那无知的骡马,必用嚼环辔头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驯服。”大卫曾令人悲伤地犯了罪,可能是他和拔示巴那罪,现在(正如《诗篇》51篇)他知道自己的罪了,并且悔改。他不再像马或骡子那样顽硬,而是回应神的带领。

那些提倡新带领观的人说,这段经文讲的只是大卫的行为,与带领没关系。但问题是大卫不仅违背了道德标准,也忽略了在人生的大事上寻求并遵循神的旨意;这些事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也决定了他个人的未来。他并没有去指挥战斗,却涉入了一桩有终身意义的亲密关系中。他的败德虽然是个问题,但更甚的是,他身处哪里、承担什么任务也都是他自己擅自决定的。

因此,这些经文要求我们在人生道路或路线——即主要的事情上——顺从神的指引。正如马需要骑手明确的指引一样,我们也需要主的带领才能侍奉他。这经文禁止我们自己作决定去哪里、做什么,无论自己有多精明。这经文既是一条命令,也是一个警告、一项应许,兼而有之。

《诗篇》37:5中,大卫讲了这样一句备受人们喜爱的话:“你要把你的道路[4](步行道路)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因为这首诗篇对比了信徒与非信徒的生活方式,有人就以为“道路”这个词指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因为这首诗篇显然贯穿着“人生路程”的主题(反复提到义人未来的赏赐),所以首要的意思显然是人生的方向和路线,或是主要方针上的决定。数个世纪以来基督教解经家们就是这样理解这节经文的,但“新观点”作者们无耻地将之抛诸脑后。

《诗篇》48:14给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词:“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我们怎样理解这里的“引路的”一词?希伯来原文意思是车夫,比如赶牲口或驾车的人。换句话说,这个“引路的”是领航员或舵手,是决定方向的。这节经文说的是神的慈爱和信实,他会决定他百姓的命数和一切事务直到死时。我们再次看到,减低这荣耀的语言以便使其只应用于神在道德标准上的带领(正如弗瑞森和麦克逊所做的),就是缩减神默示的话语的明显含义。

这首诗篇中,主用一幅画描述了在他百姓最重要的事务上他自己的角色,这幅画说的是引路的比牲口更明白走哪个方向,引路的才决定了行程路线。

另一处用“道”和“路”来表达人生路程的经文是《箴言》3:5—6,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所罗门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道[5]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反对传统带领观的人激烈地反驳这个词——指引的含义。他们不想看到神指引人生重大决定,很快指出这个词的希伯来原文意思是使之变直或平复。有了这个翻译,他们声称经文仅仅向所有遵行神诫命的人应许人生蒙祝福。

然而,再一次,他们的解释等于贬低经文的价值,经文字面的含义显明了一位“有执行权”、主管的神,他会让人生道路平直。换言之,如果我们疏于承认主是我们人生的最高主宰,那我们的路就会弯曲,转向一种漫无目的令人沮丧的方向,我们的路途就会无效率、不结果子。然而,如果我们不我行我素,而是寻求他的掌管,那么他就会指挥我们的人生之路,这样我们的路途就会笔直而有目的。经文这样组织语言是为了表明神自己会干预旅程的路线和性质。在大的决定上,他有带领我们的特权。

另一处重要经文是《以赛亚书》58:11,经文应许了神会带领,却被新观点的提倡者们删除了。以赛亚先知说:“耶和华也必时常引导你。”经文(6—12节)是有条件的。如果信徒对痛苦中的人满怀慈悲怜悯(对我们而言包括向灵里贫穷的人作见证),那么神就会以显著的影响、光照和带领来祝福他。反对带领的人把这应许缩减成这样的看法,即我们若慈悲良善,那么神就会看顾我们,这就把经文中关于带领的成分笼统地除去了。然而,希伯来语“引导”的字面含义就是引导、带领。这个词可以用于攻城略地的王把俘虏带去流放,路线当然是征服者决定的,而非俘虏。这个词也用来表示治理、指导、约束或限制的意思。这是个很强的具有“执行”含义的词,经文无疑就是其原本的含义——主将会按着他的荣耀、智慧、慈爱和完美的旨意支配、掌管富有怜悯之信徒的人生。

这些人所熟知的《旧约》经文无疑表明,在主要决定,而非小事上,要寻求或服从神直接的带领。嘲笑说不可能区分神会为我们作的决定与我们自己作的决定,是因为对《圣经》关于“道路和路线”的话语缺乏认知。

《新约》中关于带领的经文

《新约》中是如何说的呢?新观点人士大胆宣称《新约》中没有应许神会带领他的百姓,是这样么?我们已经考察过了救主这位至高的榜样,作为我们的代表,他把自己顺服在父神的旨意之下。从《马太福音》6:25救主的话中可以看到人生方向上的大事与次要的日常事务之间的区别。我们的主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教导正确的优先次序,即我们必须一直把神放在首位,区分天国的事和地上的事。我们不应该像顺服主那样关注衣食,或明日的日常事务。

主耶稣告诉我们,作为信徒,要平静地从事生活中的日常事务,像负责任的基督徒。他警告我们,不要过分忧虑这些日常的物质上的事,而只要在作决定上本着良心敬虔度日。我们知道主耶稣的标准,因为《圣经》其他地方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不可贪婪、不可骄傲、不可浪费、不可世俗,等等。然而,灵魂的状态、神的事工、主所赐给的从头到尾一生的路,需要一种完全不同层次的思考,因为这些不是日常事务,而是重大而长期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必须寻求神的带领和支配。

《使徒行传》13:2—3,在从安提阿差遣首批基督教宣教士的事情上,展现了神主权的引领。当教会领袖“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对他们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对过去笃信《圣经》的信徒来讲,这件事教导说,要去从事宣教事工的人必须蒙神所召。他们预期宣教士会感受到这种呼召,他里面会有强烈的去做这项事工的愿望,并且也要获得他所在教会的领袖认可,他们会检验他是否合适,恩赐如何,是否预备好。

然而,在推崇新观点的人看来,对巴拿巴和保罗的呼召仍然是另一“个别”事件。这种看法设想,他们得到神特别的呼召只是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宣教士,并且也断言他们的蒙召应该视为特别事件,因为神的旨意直接在超自然的交流中揭示出来了,这在今日是不会发生的。结论是,我们不要再向神寻求个人呼召,只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智慧去选择最适合的人作宣教士。

新观点的推崇者奇怪地进一步宣称,保罗在与其他宣教事件相关的事情上并没有向神寻求具体的带领,例如当他打算开展第二次宣教旅行时(《使徒行传》15:36),他决定和巴拿巴分开时,还有选择西拉作为同工时(《使徒行传》15:39—40)。他们以此替这种选择神仆的新“理性”方法辩护,说保罗作为一位成熟而明智的基督徒,自己作出了全部这些决定。

保罗选择提摩太加入他的团队,(这些人说)一部分原因是他给保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部分是因为其他人都称赞他。弗瑞森和麦克逊说:“这再次证明,是属灵的资格,而非一个呼召,具有决定性。”然而,这些作者似乎不知道《提摩太前书》4:1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提摩太的恩赐及其运用,是神选择他的结果,进而向教会领袖显示了他的选择。这一节经文就能驳斥、摧毁他们长篇大论的错误解经。

去指正那些如此激烈反对传统带领观的人给出的所有虚假论据将很费时间,不过我们前面提及的几个例子已经很典型了。哪些地方《圣经》记叙省略了任何具体提及保罗寻求带领的内容,这些人就毫无拘束地假定他没有这么做,并将其当作事实。在他们看来,保罗不相信在他的行动中,或者任命“同工”时,寻求神具体的旨意是必要的,而是认为只要作出明智的决定即可。每逢一处经文清楚显示神为他的仆人作出这些决定时,新观点的写手们就把这件事当成“个别”的加以忽略。但这绝不是解经的方法!我们必须反对这些写手将神的话语人本化、使其合乎理性、将其进行削减的做法,这些人想要在他们的基督徒生活中无拘无束地自己作决定,取悦自己。

回到《使徒行传》13:2,对各个时代的教会生活,我们有了一个先例,这先例并不是指神让我们知晓他旨意的方式,而在于这样一个原则——在发展教会任命教牧人员时,他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宣教士去哪里是神的旨意,并且他会选择恰当的人。因为宣教士们知道神呼召了他们,不管一路上困难有多大,他们都能确信自己工作的正确性。有了这种确信,他们不会轻易地放弃工作。他们看自己是在至高神直接指挥和保护下的人,担负着他给予的个人使命。

保罗关于带领的话

我们应当听听保罗的话,他作为传道人能够这样说自己:“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他……派我服事他。”他并不是自己要去开展事工的,而是主派他去的。类似,保罗说:“我为这福音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每个真正的牧者都是神膏立的,因此保罗能向提摩太说出他那壮丽的话:“从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的守着。”提摩太有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从与他同工的信徒得来的,而是从那庄稼的主来的。

整个对保罗旅程的记述内容就是一项一直在圣灵掌管和指引下的事工。例如,《使徒行传》第16章说保罗和西拉遇到了这样的情形:“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当他们试图去庇推尼,“耶稣的灵却不许”。之后就看到了马其顿人的异象,他们知道主呼召他们去哪里传福音。在每个阶段,当需要作出重要决定时,神的带领就会显示出来,这难道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吗?新观点的教师们说不是,《圣经》的回答却是肯定的。神的带领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因为我们不是得到直接的声音和异象的使徒,但原则并没有变。我们要迫切祷告,并顺服于神的指引,当我们的心思敏锐,能看到并衡量这些问题时,这指引就会来临,同样,神也会借着环境指引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下文将更充分地探讨这一点。)

我们知道,保罗的行为对我们是权威性的榜样,因为一些关键经文命令我们效法他的行动,不仅是他组织新约教会的方式,还有他处事的属灵方法[6]。《使徒行传》的信息显著而清楚,其实在说:“在人生和属灵侍奉的重大决定上要服从于主的指引。”《使徒行传》第16章毫无疑问地向我们表明保罗关注于分辨和顺从神的带领,这是他作决定的关键部分。

保罗作出的榜样是,他必须一直处在神要他所处的地方,并且他总是教导说,必须寻求并尊重神的旨意。《使徒行传》18:21中,我们看到他在以弗所向听众辞别:“我必须竭尽所能在耶路撒冷守这即将到来的节,但神若愿意[7],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新派观点的教师说,这意思是保罗在感觉良好的情况下自己作出了决定,但预备顺服神的最终旨意。他们读这节经文时似乎觉得保罗只是说:“我会回来,但如果我没有的话,那么你们就会晓得我的想法被神否决了。”然而,这是把保罗话语的明显含义——若神指引他回来,他就会这么做——架空了。对基督教事工中的主要事情而言,神具体、特别的旨意是最重要的。

以任命同工的事为例,我们再次看到需要寻求神的带领。《使徒行传》20:28里,保罗向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是圣灵任命了这些长老,而非教会。是他的带领,而非人的决断。今日,当我们任命同工时,应用《圣经》所说的资格条件,衡量“候选人”是否合适的时候,必须多多祷告祈求帮助和带领。我们着手时,不能像那些随便作决定的人那样带着轻率的信心,而是只能带着谦卑,真正地信靠神的帮助。

关于在人生主要决定上需要寻求具体带领,另一个很不同的证据记在《哥林多后书》6:14—18,经文命令信徒与偶像崇拜和所有形式的宗教合一运动分别开来。这段经文以18节那美妙的应许结束——“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圣经》时代中东文化中父亲的角色在神的带领这件事上给我们很多启发,因为那时家庭中父亲的责任比现代西方的父亲要大得多。当神应许作完美的父之时,他的父权就好比古代东方的父亲。

这个概念有助于解答神是否在对信徒人生旅程的引领上有具体、特别的旨意。《圣经》时代地上的父亲以极大的权威来管治家庭,决定家庭成员的一切大事,主正是应许以这种形式的父权引领他地上的儿女。他会在我们的人生大事上作决定,引领我们。当东方家庭中的年轻人出外放牧时,他们会拥有主动性,并不会在日常事务上求助于父亲的指引。他们作农夫、商人、染坊工人、手工业者等等,在自己的领域内是行家,在所有这些事情上都独立进行。但在重大的人生问题上,例如住在哪里、学哪一行、与谁结婚等,他们总要请教最高决策者——父亲,一家之主。我们和天父的关系也是这样。

《圣经》驳斥自由选择,赞同顺服

《雅各书》4:13—15有力驳斥了在作抉择时自我决定的新精神:“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

有些基督徒商人在他们生命中的整整一年里都离家在外做生意,却没有对神在这件事上的旨意和意图有任何深入的考虑。他们不仅完全只根据风险投资的收益来计划,而且很快就定了心意,自行决定如何行动。一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当然足以大大影响一个人的教会生活和服事,更不用说家庭生活了。因生意而离开显然是件大事,应该仔细地考虑、祷告,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被神带领的愿望。

如果说这些商人受责备只是因为对神的主权缺乏一般的尊重,好像他们应该在提议的结尾加上正式的承认“神若愿意”(弗瑞森和麦克逊就这样贬低这段经文),那是不够的。除非是提醒信徒在所有人生重大问题上有义务寻求神的带领和监督,否则雅各的话不会有实际的作用。

雅各谴责信徒自信地自己作决定,将其描述成一种罪:“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书》4:16—17)”神对我们的人生旅程有他自己的引领,我们要应用带领的规则,以尊崇他的旨意和他的统治。我们不能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会带我们去哪里,但如果我们寻求带领,将我们的道路降服于他,我们就可能确信他那掌管之手会塑造我们的环境和事务。

最后一段给我们思考的经文是《彼得前书》5:6—7,“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有时“忧虑(care)”这个词译作“焦虑(anxiety)”,希腊文原文来自一个动词,这个动词表示:向不同的方向拉(使之分开、相离或划分)。这表示这样一种忧虑或焦虑:矛盾的想法为了得到注意或支配地位而相争;一个人同时被往多个方向拉。有位译者尝试把握这种含义,将经文译作:“把所有让你心烦意乱的念头交给他”。这个词意味着欲望和忧虑交织在一起。

撒种的比喻里用了同样一个希腊文词,落在荆棘里的种子代表被“世上的思虑”阻挡的听众。这人的心里争战激烈,今生富足和成功的诱惑在拉他的心。“世上的思虑”不是世上的“担忧”,而是世上令人分心之事。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28用了同样的希腊文词。在列举自己受到的试探和软弱时,他提及了这种特别的日常压力——“为众教会挂心的事”。他并非说为众教会挂心这一服事对他来说痛苦而令人厌恶,而是说他的心思不停地被试探和教会的问题拉向不同方向。

《彼得前书》第5章中“忧虑”这个词意思是遭受不同方向上的撕扯。这指的是纷至沓来的、混乱而不确定的心思,这尤其与人生旅途上复杂的重大抉择相关。面临这些抉择时,我们可以把所有让我们分心的推理交给主,因为知道他“顾念”我们(这是另一个希腊文词,意思是他关心我们)。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略在充分祷告的前提下根据《圣经》原则仔细地思索问题,而是说作决定最终不是由我们,而是主。

这项教导真是让人疑虑尽消,神对我们有特别的旨意!这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我们、看顾我们;也强调了我们与他的联合本质上是亲密的。这项教导向我们确保,生命路途上每个主要阶段、每个转折点,都有一项目的,因此我们如果寻求他的旨意,就不会浪费年日,也不会徒然抱憾。这种观念让我们谦卑,鼓舞我们努力完全顺服我们神的旨意。

新带领观点极大削弱了信徒对基督作为我们的主这一身份的认识。篡夺了基督的权威和作为主的地位,放纵和自作主张的行事方式很快就大行其道。我们不是说反对传统带领观的新学派教师们想要抨击基督作为我们的主这一身份,而是说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结果,有利于那些不想完全顺服于主的不敬虔基督徒们。

在这富裕的时代,我们都面临诱惑要去华丽地装饰我们的居所、妆衬我们的口袋,而新观点撕破了信徒的防线:“去做任何看起来对你合理正确的事吧。”可悲的是,面临诱惑时,许多东西(只要它们没有公然地违背道德伦理)看起来都合理。在这种诱惑下,我们能为任何程度的放松、优裕生活、休闲、娱乐、服务自我等进行辩护。新带领观把我们交到“己”的暴政之下,让我们置身于一位不在场的主“表面上”的统治之下,将福音的顺服削减到有名无实的基督徒的程度。神在他百姓的生命里都有特别的旨意和目的,这一事实是救恩最大的祝福之一,决定性地鼓舞人活出又真又活的敬虔。我们必须一直心甘情愿地伏在万王之王以下,因为这是我们崇高的特权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