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迎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

张世英

北京大学创建于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先进思想家提倡新思想、新文化的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废除旧的科举制度、迎接新思潮的产物,这说明北大从其建校之初,就肩负创造新思想、新文化的使命。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革新,聘请了一大批有新思想、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使北大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成为全国引领时代新思想、新文化的最高学府。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追求自我、独立、个性解放的启蒙运动,北京大学是此运动的中心和基地,这是北大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特点的最突出的标志,这一特点在后来也成为北大的优秀传统。鲁迅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

五四运动以后的近百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波澜起伏,北大的这一特点和传统也不时受到折伤,但其基本精神仍时隐时显,百年来一直在全国学界居领先地位。

我于1941年秋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念书,1946年夏毕业。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五年期间,我亲身感受了北大学术自由、独立创新的学风,终生难忘。至今学界异口同声盛赞西南联大这种学术自由、独立创新的精神。我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详细的回忆,兹不再赘。

1952年院系调整,我从武汉大学调回北大母校,至今65年。我亲身经历了北大这65年来曲折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北大传统的创新精神在克服各种“左”的教条主义的干扰中不断挣扎前进的历史。不少高校朋友来我家做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说:尽管我国学界在独立创新方面有不足之处,但相较而言,北大在全国高校中还算是最优秀的。有的朋友还具体提到北大文科或理科某些老师的创新之作。《北京大学学报》也是朋友们经常称道的学刊。

下面我还想就我的一点亲身经历略谈几句。

2001年上半年,北大哲学系系主任赵敦华教授和副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要我为本科一年级新生讲授“哲学概论”课程,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哲学概论这门课程被取消,现在我们想恢复这门课程;另外,以往的大学里,一般都由老教授讲授基础课,几十年来这个不成文法也被废止了,现在我们也要改变一下,请老教授讲基础课。”我当时年正八十,连指导博士生也是最后一轮,又担心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听不懂我的思想,心中不免有点疑虑。经他们两位的鼓励,我欣然同意了。他们两位还要我把近二十年来形成的一些新思想和新发表的论著进一步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写成教材。我的《哲学导论》一书遂于次年(2002年)1月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据我所知,大学哲学系开设“哲学概论”课程,并由老教授给一年级新生讲基础课,这两点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大学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从2001年至今16年,显然已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这两点举措看起来事小,但也需要有点创新的勇气啊!

毋庸讳言,北大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还缺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还是梅贻琦的那句老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倒是还想补充一句:“亦非大官之谓也。”评价一个大学,主要不在于她出了多少大官,而更在于她出了多少大师、大学问家。五四时期,北大出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学有创见的著名学者,此乃北大之为引领全国高等学校之最高学府的重要标志。只可惜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尚缺乏这样的标志。

近日来,北大正启动2018年北大120周年纪念活动。北大校长林建华教授在启动仪式上倡言:“北大要创新,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林校长的倡言,令人振奋。“创新”“敢为天下先”,这既是对北大建校119周年以来的特点和传统的最简要的概括,也点燃了北大未来走向的明灯。北大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学,需按此方向前进。让我们一起为北大之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欢呼。

张世英 2017年5月10日于北京北郊静林湾

个人小传

张世英,男,1921年生,武汉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西方哲学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美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