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 隐公元年
公羊传
【题解】
《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它与《左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也是解释《春秋》的一部书。传说是孔子再传弟子公羊高所作,最初口耳传授,到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和胡母生写定成书。
《公羊传》的体例,一般是先引“经文”,然后自问自答,以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主要典籍,是我们研究战国到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说。它借隐公摄行政事,阐发儒家所谓“辨尊卑、别嫡庶”的“正名”思想。
春秋时期,有些地区仍用夏历或殷历。孔子在《春秋》中记事每年开头都记“春王正月”,表明他尊周天子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隐公元年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1]。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2]?王正月也[3]。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4]。
公何以不言即位[5]?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6]。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7]。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8]。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9]。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10],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1]文王:周文王,殷纣时为诸侯,称西伯。他为建立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2]曷:通“何”。
[3]王正月:上古时代,改朝换代即改变正(正月)朔(初一),以表示国运更新。这里指周历正月。
[4]大一统:天下统一,各地都服从天子的政令。
[5]公:鲁隐公,鲁惠公妾所生的长子。惠公夫人无子,隐公因其母卑贱,故不能正式做国君。
[6]反:归还。桓:鲁桓公,鲁惠公之子,也是庶子。其母受惠公宠爱。惠公死时,桓公年幼,由隐公摄政。后来桓公杀隐公,自立为国君。
[7]国人:国都里的人。
[8]扳(pān):通“攀”,引,拥戴。
[9]相(xiànɡ):辅助。
[10]适:通“嫡”,正妻。这里是正妻之子。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就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是指周王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天下统一,各地都实行王的政令。
为什么不说隐公即位?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隐公打算治好国家,就把政权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归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们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都的人都不了解。隐公年长而且贤明,诸大夫拥戴隐公,拥立他为国君。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还不知道桓公会不会一定能立为国君;而且如果桓公即位的话,恐怕诸大夫还不肯辅佐这位年幼的君主。因此,凡是隐公即位时所考虑的都是为了桓公做国君的事情。隐公年长而且贤明,为什么不宜于做国君呢?因为立嫡夫人的儿子做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媵妾的儿子做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啊。母亲尊贵,那么,儿子为什么尊贵?儿子由于母亲而尊贵,母亲由于儿子而尊贵。